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鎖定
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定位及發展目標:搭建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高水平科研平台,以大型工程結構與城市安全防災減災科學問題為主攻目標,以大型工程結構抗震、減震為主攻方向,開展創新性研究,提高開放水平,擴大對外學術交流及合作,吸引國內外人才,積極參與城市與工程建設的實踐,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務社會的能力,爭儘快列入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行列。
中文名
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主管部門
北京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

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

方向一:工程抗震減震與城市綜合防災減災
1、工程抗震設計理論與分析方法
通過震害調查分析以及理論、試驗和數值計算等手段研究其地震反應、抗震性能、地震破壞機理與失效模式規律等,完善和發展抗震設計理論與分析方法。結合結構抗震分析,發展新的理論分析、計算方法和實驗技術,研究提高結構抗震性能的新方法、新技術。
2、結構振動控制理論及技術
以擬建和在役大型公共建築、複雜橋樑等建構築物的抗震和環境振動問題為對象,研究和發展系列鉛阻尼器、顆粒阻尼器、三維隔震(振)裝置、粘滯阻尼器、防屈曲支撐等經濟實用的隔震(振)、耗能減震(振)裝置、半主動控制裝置及相應的設計理論與方法。
3、城市綜合防災減災
立足於以人員集中和佈局複雜為特點的城市作為承災體,考慮災害發生的頻率、蔓延方式以及作用效應等各階段的特點,開展城市災害風險場研究;按照不同類型災害對城市安全影響的要求出發,研究在多類型災害下城市防災空間佈局的理論與技術指標。
方向二:結構新體系及其設計理論和方法
1、現代鋼結構新體系
重點研究和解決現代高層鋼結構及大跨度鋼結構新體系、複雜構件及節點的力學性能、結構彈塑性整體失穩及抗震性能控制、新材料應用、設計新理論和新方法、結構模型試驗、新施工方法等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研究成果為發展安全可靠的新型鋼結構體系奠定理論基礎。
2、鋼-混凝土混合及組合結構
主要研究鋼-混凝土多重組合剪力牆及筒體結構抗震體系與設計理論;多腔鋼管混凝土巨型柱框架結構抗震關鍵技術與設計方法;荷載和環境耦合作用下高層建築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抗震性能退化機理與控制理論。
3、結構全壽命設計與安全評估及維修加固
分析結構設計中性能、成本、使用壽命的內涵及相互關係,提出耐久性極限狀態設計新理念和優化方法。研究結構安全性的檢測、加固的新理論與新方法。
4、結構施工控制與健康監測
大型公共建築、複雜橋樑等建構築物的健康監測系統及其健康監測系統的標準網絡數據採集系統結構健康監測的網絡數據庫;研究結構健康監測系統集成技術和可視化技術;基於極限承載力的結構安全評定的實用方法、大型結構的健康監測系統,以及基於健康監測系統的結構損傷演化規律、損傷識別和安全評定的系統。
方向三:岩土與地下工程安全風險分析與評價
1、工程地質災害防禦技術
採用現代探測、監測和模擬分析技術,研究城市和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區地質災害的成因類型、發育分佈規律及其與人類工程活動的關係,掌握地質災害現狀並提出防治方法;研究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圍巖穩定性、支護技術方法以及塌方、湧突水等災害控制技術。

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成就

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抓住了我國城市與工程建設大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緊密結合社會需求,承擔國家重大任務,積極服務奧運,融入首都城市建設。全面介入了國家科技部的三大科技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學計劃等,獲得大面積豐收。
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十一五”期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項,發明專利105項,發表三大檢索論文526篇;出版專著8部;編寫規範、規程9部。
2008-2011年期間,招收博士研究生102人、碩士研究生485人,共授予博士學位61人、碩士學位446人;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澳大利亞西澳大學等國外著名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生7名。獲得全國優秀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提名2篇,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3篇,獲國際殼體與空間結構半谷獎2人,獲劉恢先地震工程獎學金4人;本科生在全國、北京市結構設計大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人才培養

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導師22人,教授32人,副教授36人,講師12人。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46人,佔總教師數的64%。教師隊伍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務院土木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北京市高層次人才2人、北京市創新團隊3支、北京市創新人才4名,北京市科技新星4名,中青年骨幹教師6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