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市新區

鎖定
城市新區是為了解決城市化的發展給城市帶來的一系列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而在城市外圍建設的新的地區。
中文名
城市新區
出現原因
經濟、社會、環境問題
地域空間
城鄉結合地區
特    點
獨立性、系統性
主要作用
緩解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壓力

城市新區百科名詞

主要表現為:綠地面積少,城市環境質量差;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治安問題;貧困、內城衰落;人口老齡化;傳統文化風貌破壞。建設城市新區,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CUDI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學者王超指出城市新區根據具體出發點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源於城市擴張與舊城衰落,是指在舊有城區之外規劃新建的具備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具有新型城市景觀,以某一個或某幾個城市功能為主導的新城區。城市新區具有自我的獨立性,又依託於城市整體;具有自我的城市功能又與舊城區功能相輔相成;另一個立足於郊區化,是指地處郊區範圍,分擔老城區的部分功能,相對於城市傳統的中心區、鄉村地區,在地域空間上具有相對明確的發展界限的集中城市化區域,具有完整性和獨立性的特徵的城市功能形態稱之為城市新區。城市新區無論是在空間上、還是在社會組織管理系統上都存在可感知和可被認同的界線,是城市複雜大系統下的一個子系統,但本質上都説明了城市新區獨立性、系統性,自我城市功能,地域相對獨立的特點。
中國城市新區是城市郊區化發展的產物,是承接中心城區產業、人口遷移的重要載體,具有國外新城的基本特點,但也有其獨特性,具體來説表現為:①是為緩解中心城區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壓力而開發的城市拓展空間;②一般設有一級政府或準政府機構,是在政府有組織的干預和推動下開發的;③開發規模一般較大,在地域空間上位於城鄉結合地區;④新區與中心城區之間存在緊密的社會、經濟聯繫。

城市新區上海浦東

上海浦東新區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新區,範圍包括黃浦江以東到長江口之間的三角形區域,南面與奉賢區閔行區接壤,西面與徐匯、盧灣、黃浦、虹口楊浦寶山6區隔黃浦江相望,北面與崇明縣隔長江相望。全區面積1210.41平方公里。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開發浦東”的決策,浦東新區的城區面貌變化很大。浦東國際機場在新區東臨海部建成2005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浦東進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2009年4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將原南匯區行政區域劃入浦東新區。新浦東雄踞東海之濱、杭州灣畔,內連揚子江、外眺太平洋,面積1210平方公里,佔全市五分之一左右。
區位條件
優越性
表現
社會經濟條件
交通運輸條件
對內、對外交通便捷
處於沿海航線的中間位置和長江航線的出海口(水運);通過京滬、滬杭線聯繫全國鐵路網(鐵路);我國最大的交通樞紐
經濟聯繫範圍
經濟腹地廣闊
位於沿海、沿江兩大最發達經濟地帶的交叉點上;全國最大城市帶(滬寧杭城市帶)的核心城市;經濟聯繫及影響已擴大到華東、華北、中南、西南甚至西北等地區
勞動力素質
勞動力豐富且素質高
長江三角洲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技術水平和商品經濟意識
農副產品供應
供應充足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發達的農業基地之一,可以為上海市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農副產品
自然條件
優越
氣候温暖濕潤、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浦東新區的發展綜合分析
項目
建設成就
意義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交通
已建成南浦大橋、楊浦大橋、浦東國際機場、地鐵、輕軌鐵路、內環線、外環線、港口等
提供了便捷的交通,並聯繫了浦東和浦西
其他
供電、供水、給排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工程相繼完成
-
城市功能區建設
金融貿易區
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外高橋保税區
已基本形成現代化城市新區的格局
工業區
金橋出口加工區、王橋工業區
高科技園區
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
旅遊區
上海華夏文化旅遊區
經濟發展態勢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年均增長率>20%
已成為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工業基地,是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
產業結構
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新區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
經濟地位
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浦東新區開發的成功經驗
新城分區
非城市化地區與城市化地區相間分佈,保證城市灰色塊區(即城市中的建築用地)之間有足夠數量的綠色塊區(即城市中的大型公園、植物園、蔬菜基地),維持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
佈局模式
在確定城市發展主軸的基礎上,按照不同地段滾動開發不同功能的小區,形成多核心、開敞式的模式,保證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大片綠地的存在。
交通線路
解決新區與市區外埠的交通聯繫,優化調整新區內部道路系統,建設環路並使環路與各主幹道有機相連,形成便捷的道路交通網。
城市綠化
加強綠化,設立衞生防護帶,擴大城市綠地面積,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有效地調節城市氣候。建設若干生態走廊,形成以人為本的花園式城市。
合理規劃
從城市生態系統角度確定城市居民點體系和城市、工業區的合理規模。在城市建設中進行城市功能分區,妥善安排居住用地、工業用地、交通用地的相對位置。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儘量減少“三廢”排放量,並通過合理佈局,適當分散污染源,使其有利於自淨,有利於綜合利用,化害為利。

城市新區一般規律

建設城市新區的必然性
工業化推進城市化,城市化伴隨着經濟、人口和用地規模的擴大,出現了一系列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綠地面積少,城市環境質量差;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治安問題;貧困、內城衰落;人口老齡化;傳統文化風貌被破壞。建設城市新區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城市新區的開發條件
城市新區開發應當具備水資源、能源、交通、防災等建設條件,並應避開地下礦藏、地下文物古蹟。城市新區的選擇要滿足城市新區建設對大規模、低成本土地開發的需要。要臨近老城區,通過合理佈局,使新城區與老城區合為一體,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城市新區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1)處理好老城區和新城區的關係,防止出現新城區膨脹、老城區衰落的問題。
(2)總結老城區建設經驗和存在問題,合理規劃,發展創新。
(3)處理好新城區發展與農業用地之間的關係,防止因建新城區而出現用地矛盾。
(4)處理好新城區內產業過渡問題,切實解決居民住房、就業問題。

城市新區建設意義

建設城市新區是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根本措施。城市化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城市人口過度膨脹、工業大量集中造成的,所以在制訂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措施時,首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分散城市職能、改變佈局,將大城市中心區的人口、工業等向新城區擴散,這樣可以避免或減少大城市中心區人口和工業過分集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