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埃裏克·侯麥

(法國導演、編劇、製片人)

鎖定
埃裏克·侯麥(Eric Rohmer,1920年4月4日—2010年1月11日),出生於法國南錫,法國導演、編劇、製片人。
1950年,執導個人首部短片《流氓日記》 [1]  。1959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獅子星座 [2]  。1967年,執導的劇情電影《女收藏家》獲得第1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1969年,執導的劇情電影《慕德家一夜》入圍第4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第2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3]  。1976年,執導的劇情電影《O女侯爵》獲得第2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1983年,憑藉愛情電影《沙灘上的寶蓮》獲得第3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86年,執導的劇情電影《綠光》獲得第4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4] 
1990年,獲得第34屆意大利大衞獎盧奇諾·維斯康蒂獎。1996年,自編自導愛情電影《夏天的故事》,該片入圍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1998年,憑藉愛情電影《秋天的故事》獲得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3]  。2001年,獲得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5]  。2004年,執導劇情電影《三重間諜 [6]  ,該片入圍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7]  。2007年,執導的劇情電影《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入圍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8] 
2010年1月11日,埃裏克·侯麥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89歲 [2] 
中文名
埃裏克·侯麥
外文名
Eric Rohmer
別    名
Jean-Marie Maurice Schérer(本名)
Éric Rohmer
國    籍
法國
出生地
法國南錫
出生日期
1920年4月4日
逝世日期
2010年1月11日
星    座
白羊座
身    高
188 cm [43] 
職    業
導演、編劇、製片人
代表作品
慕德家一夜午後之愛秋天的故事沙灘上的寶蓮女收藏家
主要成就
第4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第1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第2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第3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展開

埃裏克·侯麥人物經歷

埃裏克·侯麥
埃裏克·侯麥(6張)
1950年,執導個人首部短片《流氓日記》 [1] 
1954年,擔任劇情短片《貝蕾妮絲》的導演。
1958年,執導由妮科爾·貝爾熱主演的劇情短片《維羅妮卡和她的笨學生》。
1959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獅子星座 [2] 
1963年,由其自編自導的愛情電影《蘇姍娜的故事》上映。
1964年,擔任劇情短片《娜嘉在巴黎》的導演。
1967年,執導由帕特里克·波查哈蒂·波麗託弗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女收藏家 [9]  ,該片獲得第1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10] 
1968年,執導紀錄片《路易斯·盧米埃爾》。
1969年,執導由讓-路易·特蘭蒂尼昂弗蘭西絲·法比安瑪麗-克里斯汀·巴洛特聯合主演的愛情電影《慕德家一夜 [11]  ,該片入圍第4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12]  、第2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3] 
1970年,執導由讓-克洛德·布里亞利主演的愛情電影《克萊爾的膝蓋 [13]  ,該片獲得第19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貝殼獎 [14] 
1972年,執導由貝爾納·維爾萊、祖祖合作主演的愛情電影《午後之愛》。
1976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O女侯爵》上映,該片獲得第2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1978年,執導由法布萊斯·魯奇尼安德烈·杜索裏埃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帕西法爾》。
1981年,由其執導的愛情喜劇電影《飛行員的妻子》上映 [15] 
1982年,執導由碧翠絲·羅曼德、安德烈·杜索裏埃搭檔主演的愛情喜劇電影《好姻緣》,該片入圍第3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983年,執導愛情電影《沙灘上的寶蓮 [16]  ,該片獲得第3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競賽單元,他憑藉該片獲得第3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84年,執導由帕斯卡·歐吉爾切基·卡尤法布萊斯·魯奇尼聯袂主演的愛情電影《圓月映花都 [17]  ,該片入圍第4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他憑藉該片入圍第10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1986年,自編自導由瑪麗·裏維埃主演的愛情電影《綠光》,該片獲得第4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4] 
埃裏克·侯麥
埃裏克·侯麥(5張)
1987年,執導由傑西卡·福德主演的愛情喜劇電影《雙姝奇緣 [18]  ;同年,自編自導由艾曼紐·肖萊、索菲·雷諾瓦合作主演的愛情喜劇電影《女友的男友》,該片入圍第13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劇本獎(原創或改編)
1990年,獲得第34屆意大利大衞獎盧奇諾·維斯康蒂獎。
1992年,由其執導的愛情電影《冬天的故事》上映 [19] 
1993年,執導由帕斯卡爾·格雷戈裏、阿麗爾·朵巴絲勒法布萊斯·魯奇尼聯合主演的喜劇電影《大樹、市長和文化館 [20] 
1995年,由其自編自導的愛情喜劇電影《人約巴黎》上映。
1996年,自編自導由梅爾維爾·珀波、阿曼達·朗格勒共同主演的愛情電影《夏天的故事》,該片入圍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他憑藉該片獲得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奧賽拉獎-最佳編劇獎。
1998年,執導由瑪麗·裏維埃、碧翠絲·羅曼德合作主演的愛情電影《秋天的故事》。
2001年,執導由埃德薇熱·沙基、阿蘭·利博、露西·拉塞爾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英國貴婦與法國公爵 [21]  ,他憑藉該片入圍第14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同年,獲得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2] 
2004年,執導由謝麗埃勒·克萊爾、阿曼達·朗格勒、埃馬努埃爾·薩蘭熱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三重間諜 [6]  ,該片講述了前任沙皇將軍費歐多攜着他年輕的希臘妻子阿茜諾移居巴黎,他揹着他的妻子擔當間諜的故事 [23]  ,入圍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7] 
2005年,與瑪麗·裏維埃聯合執導喜劇短片《紅沙發》。
2007年,執導根據法國作家於爾菲小説《阿絲特蕾》改編的劇情電影《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 [24]  ,該片由安迪·吉雷斯蒂芬妮·克雷恩考爾西塞麗·卡塞兒合作主演 [25]  ,講述了牧羊人塞拉東因戀人阿斯特蕾的誤會而輕生,幾經波折後最終破鏡重圓的故事 [26]  ,入圍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7] 
2008年,與Annie Balkarash聯合執導劇情短片《Le nu à la terrasse》。
2009年,執導劇情短片《La proposition》。
2010年1月11日,埃裏克·侯麥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89歲 [2] 

埃裏克·侯麥主要作品

埃裏克·侯麥導演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09年
《La proposition》
短片
2008年
《Le nu à la terrasse》
短片
2007年
電影
2005年
《紅色沙發》
短片
2004年
電影
2001年
電影
1999年
《Histoire qui se dessine》
短片
1998年
電影
1998年
《Des goûts et des couleurs》
短片
1998年
《Heurts divers》
短片
1998年
《模範牙醫》
短片
1996年
電影
1995年
電影
1993年
電影
1992年
電影
1990年
電影
1987年
電影
電影
1986年
《綠光》
電影
1984年
電影
1983年
電影
1982年
《好姻緣》
電影
1981年
電影
1978年
柏士浮
電影
1976年
電影
1972年
電影
1970年
電影
1970年
《L'enfant apprend sa langue》
短片
1970年
《La linguistique et l'enseignement du français》
短片
1969年
電影
1969年
《建築師維克多·雨果》
短片
1969年
《La béton dans la ville》
短片
1968年
《路易斯·盧米埃爾》
紀錄片
1968年
《與馬拉美對話》
短片
1968年
《Nancy au XVIII ème siècle》
短片
1968年
《L'homme et les frontières》
短片
1967年
電影
1967年
《蒙福孔的農婦》
短片
1967年
《L'homme et son journal》
短片
1967年
《L'homme et les gouvernements》
短片
1965年
《當代女大學生》
短片
1965年
《維克多·雨果:《沉思集》第五、六卷》
短片
1965年
《德萊葉》
短片
1965年
《關於帕斯卡爾的對話》
短片
1965年
短片
1965年
《帕西法爾,或格拉爾的故事》
短片
1965年
《拉布呂耶爾的人品格論》
短片
1965年
《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短片
1965年
《埃德加·坡的精彩故事》
短片
1964年
《變化的風貌》
紀錄片
1964年
《我們時代的電影》
短片
1964年
《娜嘉在巴黎》
短片
1963年
短片
1963年
電影
1960年
《夏洛和牛排》
短片
1959年
電影
1958年
《維羅妮卡和她的笨學》
短片
1956年
《克萊採奏鳴曲》
短片
1954年
《貝蕾妮絲》
短片
1950年
《流氓日記》
短片

埃裏克·侯麥編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07年
電影
電影
2005年
《紅色沙發》
短片
2004年
電影
2001年
電影
1998年
電影
1996年
電影
1995年
電影
1993年
電影
1992年
電影
1990年
電影
1987年
電影
電影
1986年
《綠光》
電影
1984年
電影
1983年
電影
1982年
《好姻緣》
電影
1981年
電影
1978年
柏士浮
電影
1976年
電影
1972年
電影
1970年
電影
1969年
電影
1967年
電影
1965年
短片
1964年
《變化的風貌》
紀錄片
《娜嘉在巴黎》
短片
1963年
短片
電影
1960年
《夏洛和牛排》
短片
1959年
《所有的男生都叫派翠克》
短片
1959年
電影
1958年
《維羅妮卡和她的笨學生》
短片
1954年
《貝蕾妮絲》
短片
1950年
《流氓日記》
短片

埃裏克·侯麥製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1964年
《變化的風貌》
紀錄片

埃裏克·侯麥剪輯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1963年
短片
電影

埃裏克·侯麥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
歐洲電影獎
法國電影凱撒獎
意大利大衞獎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埃裏克·侯麥人物評價

埃裏克·侯麥是一位細膩、善於分析人性的導演,其美學風格是如此獨一無二。他始終用細緻的筆觸隱藏着人物的隱秘內心,是觀眾身邊那些熱愛生活且懂得如何去談論它的人其中之一 [33]  (法國總理弗朗索瓦·菲永、前法國文化部長傑克·朗綜合評)
埃裏克·侯麥不厭其煩地糾纏於讓人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他的電影常常充滿了微妙的對話和富有哲理的深思。侯麥的電影與其他大師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他幾乎永遠在描寫普通青年人的心理狀態,而這些看似平常的情節就是影片的全部,平淡與輕鬆中卻意味深長 [2]  (新浪娛樂評)
埃裏克·侯麥的影片不是一時的流行之作,而是非常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34]  。儘管侯麥的電影並不“流行”,卻永垂不朽。他有時通過浪漫的方式,有時通過温暖的幽默,來表現影片人物的道德抉擇。觀眾無法將他的人物歸類,因為他們都有很強的獨創性 [3]  (戛納電影節藝術總監蒂埃裏·弗雷莫、美國影評人羅傑·埃伯特綜合評)
埃裏克·侯麥的作品經典又浪漫,睿智而反叛,光明又嚴肅,兼富情感和道德,他創造了‘侯麥’風格 [35]  。他的電影“非常個人化、很有原創性”,對影迷和電影觀眾都造成了深刻影響 [5]  。他開創了一種獨特的電影語彙,從法語語言中吸取到種種細微精妙 [33]  (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法國文化部長弗雷德裏克·密特朗綜合評)
埃裏克·侯麥的電影,無法與新浪潮脱離關係,但相對於激烈自白的特呂弗或政治煽動的戈達爾,侯麥是完全不同的,也是唯一將真實的自我在影片中書寫終生的,他的嚴謹、理性、審美,更接近於18世紀的思想者,就像他常常在電影中引用的格言一樣。他用最深邃的浪漫和最真實的慾望温暖激盪着他的影迷,在侯麥電影雅緻端莊的表面之下,是人類思想與情感最動人的突圍 [14]  (搜狐娛樂評)
埃裏克·侯麥用極低的成本、規模極小的攝製組拍出水準極高的作品。無法欣賞侯麥者會覺得他的影片單調或者沉悶,的確,在他的影片裏,所有的角色永遠都在喋喋不休得説話、沒完沒了的走路。但對侯麥作品食髓知味的觀眾卻興趣盎然。侯麥的魅力在於簡約雋永的影像風格,兼具文學氣息與人生哲理的精妙對白,還有,敏感、脆弱、優柔的主人公們 [36]  (網易評)。侯麥是“直面自我,在市場經濟壓力和美學風格變幻中卓爾不羣”的電影工作者,他的電影在紀錄時代的社會意義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7]  (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評)
埃裏克·侯麥的戲劇性不在於把主角放在西方的戲劇定義下衝突的角度,或者是跨度很大的悲歡離合,侯麥的電影其實往往是人生自然不過的東西,那是每個人心裏都會存在、真正屬於個人化世界中的生活細節。侯麥終其一生受到巴讚的影響,選擇非常紀實的呈現方式作為自己的電影語言,看似全不用力氣,但其中的智慧、幽默、浪漫,甚至是對人生的嚮往、追求,對人性中自私、愚昧的調侃,都在那些看似空泛的語言下傳遞給觀眾,這是侯麥電影一以貫之的趣味。侯麥沒有那麼強的批判色彩,他的哲學立場是比羅伯特·佈列松稍微清淡的天主教哲學思想 [38]  (電影評論者焦雄屏評)
作為法國新浪潮的旗幟人物之一,埃裏克·侯麥是難以形容的。他的畫面不具有顛覆性的衝擊力,題材也不具備奪人眼球的政治敏感性,劇情更算不上充滿懸念引人入勝,他的作品緩慢、優雅、細膩,但絕不是那種一味追求唯美的形式化影片,他用人物連綿不斷的語言與思辨,勾畫出電影中少有的文學性 [39]  。他的影片之間具有較為密切的內在聯繫,有人將他的影片比做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他的影片既嚴肅又幽默,大多探討了諸如忠誠、倫理、社會價值這樣一些道德問題。他的大多數影片表現了當代知識分子的道德情感,深得法國和許多其他國家的知識分子的喜愛。侯麥向來奉行“業餘電影”的主張,雖然他的大多數影片為低成本影片,但始終能夠贏利,這是他不斷進行藝術創作的前提和保證 [37]  (騰訊娛樂評)
埃裏克·侯麥的電影向來極為樸實、簡單、自然,既沒有華麗的場景服裝,也沒有眩目的聲光特效,更沒有曲折離奇的複雜情節。侯麥的電影宛如萬紫千紅中一株優雅的白色百合花,盛開在四月的綠色原野間,自然散發出淡雅的一抹清香,又彷彿是一壺怡人香醇的紫色薰衣草,茶香甘甜適然沉澱於唇齒間。觀看侯麥電影會讓觀眾彷彿忘記攝影機的存在,一腳踏入影片角色的尋常生活中,無論在夜裏、在白天,侯麥的電影總能讓觀眾藉由觀看他人而檢視自己,侯麥的電影也許稱不上偉大,但卻最貼近生活 [40]  。他是一個謙遜的人道主義者。他的影片以一種微妙的方式寫出了他的人物在一些“小時刻”(相對於大時代的大事件)脆弱、迷惑和煩躁不安的一面。同樣不能説侯麥是個電影藝術的保守派。他是個古典型的男人,喜歡優雅的法國傳統。對他來説,真正新穎的不是形式,而是隱藏在這些形式後面那些永不會過時的思想——對人類永恆的矛盾境遇的個人化思索。他是現代電影中的“新古典主義者” [41]  (網易娛樂評)

埃裏克·侯麥後世紀念

2020年8月,為了紀念法國導演埃裏克·侯麥誕辰一百週年紀念日,中國台灣地區重映其代表作“人間四季”系列(《春天的故事》《夏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修復版 [42-4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