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埃及伊蚊

鎖定
埃及伊蚊,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蚊科伊蚊屬的昆蟲。 [4]  其雌蚊觸鬚末端約1/3的背面呈白色;唇基有一對白鱗簇;頭頂具豎叉鱗;中胸盾片兩肩側有一對由白寬彎鱗形成的長柄鐮刀狀斑,刀柄形成亞巾縱條,伸達小盾片;鐮形斑之間有一對金黃色中央縱條,向後伸達小盾前區;中胸後側片兩鱗簇分離;翅僅前緣脈基端有一銀白點;中足脛節前部具長縱條和膝白斑。 [5] 
埃及伊蚊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西雙版納和海南,在非洲、中南美洲、澳洲和東南亞地區都有分佈。埃及伊蚊棲息於居民點及其周圍的容器和植物容器以及石穴等小型積水中;下午活動高峯比上午明顯,主要以吸血為食,雌蚊是非常活躍和兇猛的吸血者;蚊子的嗡嗡聲常令人抓狂,但對同性蚊子來説這興許是甜美的“情歌”。埃及伊蚊雌蚊在交配後必須吸血卵才能發育成熟;雌蚊飽吸一次血能產一次卵,一生可產卵六至八次,每次200-300粒。 [6] 
埃及伊蚊是城市型黃熱、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基肯貢雅、立谷熱等蟲媒病毒的重要媒介。埃及伊蚊能通過刺叮傳播東馬腦炎、西馬腦炎、委內瑞拉馬腦炎等人畜疾病。因此埃及伊蚊被公認為最危險的蚊種之一。 [7]  2012年12月,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礁島羣的蚊蟲控制專家正準備釋放數十萬只經過基因改造的“生化蚊子”,這些攜帶“毀滅基因”的蚊子與埃及伊蚊交配,把致命出生缺陷遺傳下去,以阻止登革熱病在該地傳播。此實驗專門針對攜帶登革熱等病毒的埃及伊蚊。 [6] 
別    名
Yellow fever mosquito, Stegomyia aegypti, Culex aegypti
中文學名
埃及伊蚊
拉丁學名
Aedes aegypti
二名法
Aedes aegypti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亞    門
六足亞門(Hexapoda)
昆蟲綱(Insecta)
亞    綱
有翅亞綱(Pterygota)
雙翅目(Diptera)
亞    目
長角亞目(Nematocera)
蚊科(Culicidae)
亞    科
庫蚊亞科
伊蚊屬(Aedes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分佈區域
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埃及伊蚊生活習性

埃及伊蚊 埃及伊蚊
多孳生在居民點及其周圍的容器(如缸、罐、盆、廢棄輪胎等)和植物容器(如竹筒、樹洞等)以及石穴等小型積水中。主要在白天吸血。下午活動高峯比上午明顯,雌蚊是非常活躍和兇猛的吸血者。

埃及伊蚊生長繁殖

夏夜,蚊子的嗡嗡聲常令人抓狂,但對同性蚊子來説這興許是甜美的“情歌”。美國康奈爾大學研討職員的最新研討發現,埃及伊蚊就是經過這些嗡嗡聲上演着求偶二重奏。
蚊子的嗡嗡聲並非從蚊子口中發出,而是其飛行時翅膀倏地振動產生的。雄性埃及伊蚊的振翅頻次是600赫茲,雌性為400赫茲。研討職員發現,在求偶進程中,雄性和雌性伊蚊都會將振翅頻次調劑到1200赫茲
此外,研討職員還將微電極植入埃及伊蚊的聽覺器官中,結果發現這種伊蚊的聽覺器官對頻次高達2000赫茲的聲響都很遲鈍,而此前的研討以為,雄性蚊子聽不到頻次超出800的聲響。
雌蚊在交配後必須吸血(人或動物的血)卵才能發育成熟,所以只有雌蚊才能傳播疾病。雌蚊飽吸一次血能產一次卵,一生可產卵六至八次,每次200-300粒。

埃及伊蚊分佈狀況

埃及伊蚊分佈很廣,在非洲、中南美洲、澳洲和東南亞地區都有滋生,在中國廣東、廣西、西雙版納 [1]  和海南等北緯22°以南沿海已查明有埃及伊蚊存在。

埃及伊蚊危害

埃及伊蚊
埃及伊蚊(4張)
國際台的報道説,“登革熱” [3]  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的以蚊蟲為媒介的急性傳染病,具有傳播快、發病率高等特點,嚴重的還會出現大出血和休克導致死亡。東南亞各國登革熱疫情十分嚴重,出現了又一個流行高峯,每年有數萬人發病,數百人死亡。我國多個省份每年均有輸入性病例報告,廣東、台灣等地出現了登革熱本地病例的暴發流行。
海南省的登革熱媒介以埃及伊蚊為主,調查發現海南省部分市縣登革熱媒介伊蚊,特別是埃及伊蚊密度非常高,加上連續下雨,室外孳生為主的白紋伊蚊密度進一步增高;此外,海南省已15年未發生登革熱的流行,人羣抗體水平極低,如有登革熱輸入性病例,很有可能出現暴發流行。由於登革熱無特效藥治療,又無疫苗保護,因此,一旦登革熱在海南省流行,將嚴重危害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2002年在雲南省瑞麗市首次報告埃及伊蚊在雲南省的分佈 [2] 

埃及伊蚊預防

及時向當地政府反映當前登革熱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在多部門參與和加大專項經費投入的情況下,開展各項登革熱防治工作。各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嚴格按照有關要求,落實各項工作任務,提高登革熱的監測水平和防控能力。
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登革熱防治知識宣傳。廣泛動員羣眾落實清洗水缸,翻盆倒罐,清除小積水容器,消滅埃及伊蚊幼蟲孳生地的防制措施。各醫療機構要加強急診、門診發熱病人的診斷,加強對臨牀醫生登革熱知識的培訓,並做好發熱門診病人登記。
發現首例登革熱病人要以最快方式逐級上報,同時立即派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核實診斷,及時隔離治療病人,並採用速效殺蟲劑對病家周圍半徑50-100米以內的房室噴灑殺滅成蚊,要求羣眾徹底清洗水缸換水,清除一切閒置小積水容器,管好生活用的小積水容器,做到無蚊幼蟲孳生。通過連續2-3次採取上述措施,殺滅所有帶毒蚊媒,降低蚊幼密度,將佈雷圖指數控制在5以下,並嚴密觀察至一個最長潛伏期(15天)不再出現新的病例,才能轉入常態監測。各市縣要根據實際情況,貯備一定量的滅蚊劑、噴霧器及防護用品。
埃及伊蚊 - 轉基因埃及伊蚊控制登革熱病毒傳播
2012年12月,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礁島羣的蚊蟲控制專家正在等待聯邦政府的批准,他們準備釋放數十萬只經過基因改造的“生化蚊子”,以阻止登革熱病在該地傳播。
這些攜帶“自我毀滅基因”的蚊子將被釋放到佛羅里達礁島羣,與攜帶登革熱等致命疾病的野生蚊子交配,把致命出生缺陷遺傳下去,在那些蚊子的後代出生前將其徹底根除。這項試驗由礁島羣當地負責消滅蚊蟲的官員與英國一家公司共同策劃,專門針對攜帶登革熱等病毒的媒蚊埃及伊蚊。科學家們稱,他們計劃釋放的全部是不叮咬人類的雄性蚊子。這數十萬只雄蚊已經過基因改造,希望其與野外的雌蚊交配,將先天缺陷遺傳給後代,數代之內,攜帶威脅疾病的埃及伊蚊有望被根除,而不會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引發巨大連鎖反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