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垢面蓬頭

鎖定
垢面蓬頭,是漢語的一則成語,語出北齊·魏收魏書·封軌傳》。 [1] 
這則成語意指面目骯髒,頭髮凌亂,泛指沒有修飾。其結構為聯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1-2] 
中文名
垢面蓬頭
拼    音
gòu miàn péng tóu
近義詞
蓬頭垢面囚首垢面不修邊幅
反義詞
眉清目秀、風儀秀整、龍眉鳳目
出    處
《魏書·封軌傳》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補語

垢面蓬頭成語出處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何必蓬頭垢面,然後為賢?”(北齊·魏收《魏書·封軌傳》) [2-3]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垢面蓬頭”。 [1] 

垢面蓬頭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有個人名叫封軌,對儒家的經典著作特別有研究。封軌為人正直,不依附權貴,他不僅注重內心修養,也十分注重在儀表上修飾打扮自己。
文昭皇太后的哥哥高肇做了司徒,高綽約封軌一起去拜見他。高肇專搞結黨營私,誰巴結他,就能升官,誰反對他,就要加以罪名處置,專橫跋扈到了極點。封軌看不起他,所以沒去。高綽在高肇處不見封軌,就立刻回去,對人説:“我一向以為自己有讀書人不趨炎附勢的氣節,今天才知道,我與封軌相比,差得遠呢!”
封軌容貌英俊,身材高大,平時還十分注意修飾打扮。有個不修邊幅的文人問他:“讀書人大都不喜歡打扮自己,你為什麼在這方面特別講究?”
封軌説:“品行好的人,戴帽子要戴得端正,穿衣服要穿得整潔。看人看東西要注意儀態,為什麼非要蓬頭垢面的人,才能做賢人呢!”
那人聽完之後慚愧地走了。 [4] 

垢面蓬頭成語寓意

中國歷史上,不修邊幅,不注重外表的賢者大有人在,“垢面蓬頭”甚至成為賢者的標籤,這其實與賢者放浪形骸、不願意受到約束的精神狀態息息相關。但古語有云:“君子要正其衣冠,尊其瞻視,何必蓬頭垢面,然後為賢”,一個人是否是“賢者”,與是否垢面蓬頭並無必要的聯繫。相對於容貌和衣着,古代人更加註重的是一個人的性格品行,所謂“表裏如一”就是指內心思想和外在言行完全一致,而“表”並非指外表、儀容。若是過分修飾外表,卻忽視了內心修養的提升,無疑是捨本逐末。 [5] 

垢面蓬頭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垢面蓬頭”指面目骯髒,頭髮凌亂,舊時形容貧苦人生活生活條件很壞的樣子,也泛指沒有修飾。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1-2] 
運用示例
明·孫仁孺東郭記·蚤起》:“如雲鬢髮粗粗卷展,蛾眉低偃,也只索垢面蓬頭,淨洗朱鉛。”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