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坳頭

(湖北省大冶市坳頭村)

鎖定
坳頭村位於大冶市靈鄉鎮西北,是馳名荊楚的礦業大村、經濟強村、文明新村和湖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全村版圖面積7平方公里,山場面積6000畝,耕地面積514畝,轄11個村民小組,560户,總人口2320人。村黨委下設黨支部3個,6個黨小組,現有黨員88人。2009年,全村實現社會總產值3.5億元,完成利税48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9000元。近年相繼獲得大冶市農村黨組織“十面紅旗”、黃石市“五好”村黨組織、湖北省“五好”村黨組織,黃石市公路建設模範村、民主法制示範村、黨風廉政建設試點村、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環境優美村,湖北省衞生村、“三農”檔案先進單位、文明村、生育文明村、廉政文化試點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巾幗示範村、旅遊名村,全國敬老模範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文明村等殊榮
中文名
坳頭
外文名
Aotóu
坳頭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針,堅持科學發展觀,把黨的建設、經濟建設、新農村建設融為一體,確保了“三套馬車”的齊頭並進和健康發展。積極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創辦了享譽全市的黨員“三聯三幫”基地—華泰林業有限公司;着力推進經濟轉型、企業改制,創辦企業12家,成為村級事業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大手筆、高規格推進新農村建設,全村硬化公路30.4公里,硬化地坪3.5萬平方米,綠化面積4萬平方米,安裝路燈160盞,新建和改造水塘12口,水井12口,公廁9個,溝渠5公里,排污管道3200米,擋土牆石頭方1.8萬立方米,建設廣場6座、門樓4個、文化活動室7個,規劃沙盤一個,電子顯示屏1個、廣播站1個,興建“遊樂園”2座,新建和改造樓房326棟,改廁285户,建沼氣池50户,實現了長江自來水户户通,同時推進梅紅山生態旅遊開發,首期完成進山隧道60米、環山公路5公里,其中硬化公路2.4公里,總投入過億元。至此,坳頭村一幅“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壯美畫卷,已向世人徐徐展開。
相關新聞文章
坳頭崛起佔鰲頭
——記科學發展中的大冶市靈鄉鎮坳頭村
這是一片山水靈秀的美麗山村。
這是一塊經濟圖騰與生態自然和諧發展的仙鄉福地。
村在山間座,綠在村頭流。平坦寬闊的鄉村道路不時有一輛輛小車飛馳而過;青山環抱、綠樹掩映下一幢幢具有現代氣息的鄉村別墅式農舍依山傍水;村中心遊樂園廣場上,穿着時尚的村姑村嫂們翩翩起舞,老人、小孩邊健身、邊戲耍,笑語連連;還有那村文化活動中心裏不時傳出陣陣朗朗讀書聲……,這一幕幕場景,正是全國文明村、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大冶市靈鄉鎮坳頭村科學發展的真實寫照。
坳頭村的可喜變化,先後引來了包括省委書記羅清泉同志在內的八位省領導前往該村參觀、檢查指導工作。
追尋坳頭村的發展軌跡,既是觀念與思路撞擊過後的一種“陣痛”,更是一種衝出“資源圍城”創新發展模式突圍的心靈愉悦,從而詮釋出的是一些更加催人奮進的思考和啓示。
創新“混合經濟”模式,增強村集體硬實力
位於大金省道旁,緊鄰大冶市靈鄉鎮鎮區的坳頭村,總面積8平方公里,共有9個自然村,村民2300人,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5畝,是一個典型的地不廣,人氣不算很旺的小村。但大凡到過該村的人,大都驚歎於該村的發展。
緊鄰大金省道旁,聳立着該村古色古香的迎賓牌樓,其中迎賓門兩邊的對聯“靠山吃山山有窮時志不窮,以業創業業無止境勤何止。”恰好能印證該村依託資源發展,超越資源創業的真實寫照。
2003年位於境內的國有企業武鋼靈鄉鐵礦,由於鐵礦資源枯竭,大廣山露天採場被迫停產。“大河無水小河干”。一時間,該村依託靈鄉鐵礦創辦的10餘家與之配套的礦石加工、選礦企業,由於“斷糧”也紛紛停產或轉產,村集體經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隨之而來的由於資源開採過程中的大量排廢,使該村境內山場植被遭受嚴重破壞。特別是一些礦區被採空後,該村境內出現了嚴重水土流失現象,全村有一半的自然灣出現了人畜飲水困難,農業生產更是無法保障。由此,一些村民思想上產生了較大怨氣,有的甚至以工農關係等種種理由,多次到有關部門上訪。
面對以上問題,是怨天尤人,還是積極應對,坳頭村“兩委”一班人用行動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2003年3月一個乍暖還寒的春夜,坳頭村“兩委”一班人的“諸葛亮會”幾乎開到天亮。通過討論,會上提出了通過村集體參與、吸引個體業主投資、鼓勵村民入股的“混合經濟”模式,大力發展村級經濟和全面建設全省生態文明村的措施和目標。
思路決定出路。發展思路明晰後,該村強村富民措施先後出台。首先抓好企業改制,變存量為增量。先後將7家村辦企業進行拍賣或租賃,用改制資金創辦新企業。目前,全村共有各類企業21家,企業年創利税6000萬元以上。其次抓好招商引資,大搞項目建設。通過引進英山老闆投資1200萬元,建設年產灰砂磚6000萬塊,加氣塊6萬立方米,年創產值近2600萬元,安置勞動力110餘人。再就是抓經濟轉型,實現產業鏈延伸。通過規劃建設梅洪生態休閒度假區和依託華態公司發展“農莊經濟”,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户”的新模式。目前,全村建成農業種植、養殖基地6個,帶動參與生產經營農户達120餘户。2008年,全村實現社會總產值3.5億元,完成利税3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村級綜合實力位居黃石、大冶兩市前列。近年來,該村還先後獲得黃石市“五好”村黨組織、湖北省百佳環境優美示範村、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湖北省文明村、全國文明村等一系列殊榮。
實施“1+n”創業致富工程,引領廣大羣眾致富
該村實施“1+n”創業致富工程,是針對目前農業結構調整難,農村增收難,農民因缺資金、缺技術、缺信息,不敢參與生產經營的現狀,而採取的創新舉措。“1”代表基層黨組織負責人,“n”代表若干黨員或羣眾。通過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帶頭創業致富,從而引領和帶動其他黨員和羣眾致富。
坳頭村是靈鄉鎮目前唯一升格為黨委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實施“1+n”創業致富工程,用該村黨委書記胡世強的話説,我們帶頭創業致富,主要是起示範作用,目的是要引領和帶動廣大黨員羣眾致富。
2005年,坳頭村決定對境內豐富的石膏礦資源進行開發時,村裏提倡和鼓勵村民積極入股經營,但大多數村民怕承擔風險,遲遲不願入股。村黨委書記胡世強帶頭籌措資金20萬元參與入股,其他“兩委”成員也分別籌措了一定數額的資金入股,村民們看到村幹部帶頭後,最後在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就籌集股金達300餘萬元。四年來,該村石膏礦開發生產經營形勢良好,2004年實現利税近400萬元,基本實現了“一本一利”的效益。
實現“1+n”創業致富工程以來,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共引領創辦項目8個,帶動全村參與入股生產經營農户達到90%以上,項目創造利税3000萬元以上,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達400餘人。
深入開展村莊整治,打造人居新環境
該村堅持圍繞建設“優美舒適、人居適宜、協調和諧”的農村人居環境為目標,打響了一場村莊整治攻堅戰。全村先後拆違240餘處,近萬平方米。村民新建住房62棟、舊房改造32棟,地坪硬化5000平方米,建設花壇260個,建設公共廁所9個、垃圾池20個,鋪設排污管道1800米,新增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安裝路燈50盞,改造水塘11口,水井12口,護砌溝渠2公里,建設遊樂園1個,村組廣場5個,文化室4個,硬化組級公路7公里,總投入達2000萬元。2007年,該村還一次性投入500萬元,全面完成了“長江引水户户通”工程。在通水的當天,不少村民感慨地説,這一生做夢也沒有想到會喝上長江水。不少村民就象過節一樣,在家門口燃放起了長長的鞭炮和禮花。通過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羣眾生產、生活環境變得更加舒適,村容村貌大為改觀,該村被《湖北日報》推選為全省百佳休閒旅遊名村。
狠抓文明創建活動,促進村民素質大提高
首先強化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質。通過村文明學校、青年之家、民兵之家、計生學校,採取集中培訓、專題光碟、專題電影形式,豐富村民的市場經濟知識,培育艱苦奮鬥、崇尚科學、自強自立、不斷進取的民風。其次開展主題創建活動,營造農村文明氛圍。通過開展評選“十星級”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妯娌等一系列文明主題創建活動,形成了濃厚的文明創建氛圍。再就是樹立文明新風,提高文明素質。通過制訂村規民約、文明公約、文明村民標準等制度,規範村民的舉止言行,使廣大村民的文明素質有了明顯提高。幾年來,該村先後有120户農户榮獲“十星級五好文明家庭”,65名個人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受到省、市各級表彰。
科學發展,志在盛行;道乘時暢,輝耀楚天。坳頭村就是這樣,在黨建的引領下,科學謀劃,務實創新,唱響了立足經濟抓發展的壯歌,建樹了文明、和諧的全新圖景,在新時代閃耀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
靈鄉鎮坳頭村推進科學持續發展的基本作法以及取得的成效,至少給予我們以下啓示。
坳頭村 坳頭村
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目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一項首要任務。作為最基層組織,首先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高起點,定位新目標,唯有確定明確的努力方向,才能夠確保建設的高標準。坳頭村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示範村,既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同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一種高標準。其次,實現強村富民,是大力開展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需要。任何一種建設,離不開經濟作基礎。坳頭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創新“混合經濟模式”,實施“1+n”創業致富工程,大力抓好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不斷擺脱“吃資源飯,斷子孫糧”的桎梏,並不斷推進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從而使村辦企業蓬勃發展,村集體積累不斷增加,農民收入顯著提高,走出了一條符合村情實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再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密切關注民生,讓廣大羣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應成為基層組織開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最後落腳點。安居才能樂業。坳頭村近年來先後實行的村民免費合作醫療制度、免費學前教育制度,對特困家庭實行大病救助制度,以及對65歲以上老人每月發放30元生活補貼和全面實施“長江引水户户通工程”等一系列民生工程舉措,正是讓廣大羣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從而更加激發他們對黨的改革開放富民政策的一種認同感,更加堅定他們共同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