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坦桑尼亞歷史

鎖定
坦桑尼亞是人類發源地之一。早在200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坦桑尼亞北部一帶生息繁衍。奧杜瓦伊峽谷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之一。
中文名
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外文名
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簡    稱
坦桑尼亞
所屬洲
非洲
首    都
多多馬
主要城市
達累斯薩拉姆 姆萬紮 桑給巴爾
國慶日
1964年4月26日
國    歌
《上帝保佑非洲》
國家代碼
TZA
官方語言
英語 斯瓦希里語
貨    幣
坦桑尼亞先令
時    區
UTC+3
政治體制
總統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賈卡亞。姆裏紹
人口數量
6280萬(2015)
人口密度
47.2人/平方公里(2015年)
主要民族
阿拉伯人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 基督教
國土面積
945087 km²
水域率
1.32%
GDP總計
491.84億美元(2014年,國際匯率)
人均GDP
969美元(2014年,國際匯率)
國際電話區號
+255
國際域名縮寫
。tz
道路通行
汽車靠左駕駛
外    交
中國 美國 英國 南非

坦桑尼亞歷史古代史

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由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兩部分組成,位於非洲東部,東瀕印度洋,北部與烏干達和肯尼亞為鄰,西部同盧旺達、布隆迪、扎伊爾相接,西南與贊比亞交界,南與馬拉維和莫桑比克接壤,面積為945087平方公里。人口2130萬(1985)。大多數為班圖人。官方語言為英語,通用斯瓦希里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見彩圖)
植物 植物
早期歷史坦桑尼亞是人類發源地之一。早在200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坦桑尼亞北部一帶生息繁衍。奧杜瓦伊峽谷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之一。大約一萬年前,坦桑尼亞進入新石器時代。中部地區的巖壁畫記錄了當時人類狩獵生活的情景。公元前1000年左右,庫希特人的一支從埃塞俄比亞高原南下,進入坦桑尼亞北部,在這一地區留下了農業活動的遺蹟-水利灌溉工程、水井和水壩等遺址。有關坦桑尼亞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公元 1世紀的《紅海回航記》。隨着同阿拉伯半島、波斯灣和印度等地海上貿易的發展,坦桑尼亞沿海不斷出現許多商業市鎮或居民點。7~8世紀阿拉伯帝國崛起以後,許多阿拉伯和波斯灣的移民陸續來到東非沿岸。他們與當地居民逐漸融合,形成新的斯瓦希里文化,建立了許多穆斯林城邦國家。其中的基盧瓦由於控制了南方索法拉地區的黃金出口,在14~15世紀達到繁榮的頂峯,在東非海岸諸城邦中稱雄一世。基盧瓦等城邦是印度洋古代貿易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輸出象牙、黃金、香料、奴隸,輸入亞洲各地的精美工藝品、各種紡織品、陶瓷器皿等。據考古發掘,中國瓷器在基盧瓦等許多沿海城鎮均有大量發現。基盧瓦等城邦政治上實行蘇丹君主制,經濟上盛行奴隸制。伊斯蘭教是各城邦的精神生活中心。城市建築可同當時歐洲城市媲美。桑給巴爾島也早同阿拉伯半島、波斯灣建立了貿易關係。據12世紀伊德里西記載,這裏的居民已是穆斯林。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基盧瓦和桑給巴爾已自鑄錢幣。10世紀時,坦桑尼亞內地居民掌握了冶鐵技術,促進了這一地區農業的發展。15世紀以前,東北部和南部高原一些地區出現了若干小酋長國。
葡萄牙人和阿曼人的入侵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率領的葡萄牙船隊抵達東非沿岸,並強迫基盧瓦納貢。1503年,葡萄牙人進攻桑給巴爾島,迫其納貢。此後,由於葡萄牙殖民者強佔了今莫桑比克境內的索法拉產金區,基盧瓦等沿海城邦逐漸衰落。17世紀末,葡萄牙對東非沿岸的控制受到阿曼人的挑戰。1696年,一支3000人的阿曼艦隊南下東非,攻克蒙巴薩,佔領桑給巴爾島。18世紀,基盧瓦和桑給巴爾等地一度擺脱了葡萄牙和阿曼的控制。18世紀末,阿曼又佔領基盧瓦和桑給巴爾。阿曼蘇丹賽義德·伊本·蘇爾坦(即賽義德·賽德)控制了桑給巴爾及東非領地,將首府由阿曼本土的馬斯喀特遷至桑給巴爾,並支持阿拉伯人商隊深入內地從事奴隸販賣。

坦桑尼亞歷史近代史

英、德殖民統治和坦桑人民的反抗在賽義德·伊本·蘇爾坦統治時期,歐美列強的勢力滲入東非沿岸。1833年美國和賽義德·伊本·蘇爾坦首訂商約,並於1836年在桑給巴爾派駐領事。英、法亦步其後塵,分別於1839和1844年同賽義德·伊本·蘇爾坦簽約。歐美列強從桑給巴爾運走大量象牙、丁香、椰油等產品,並向這裏傾銷紡織品。英國領事更日益干預桑給巴爾內政。桑給巴爾蘇丹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1856年賽義德·伊本·蘇爾坦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分別承襲馬斯喀特與桑給巴爾君主之位。桑給巴爾蘇丹國遂與阿曼本土分離。1890年,桑給巴爾淪為英國保護地。
1884年11月,德國殖民者K.彼得斯取道桑給巴爾進入坦噶尼喀內地,沿途騙取當地許多酋長簽訂所謂保護條約,並獲得德國政府的特許狀。1885年,柏林會議(1884~1885)結束後, O.von俾斯麥宣佈佔領坦噶尼喀。彼得斯等建立的德國東非公司對坦噶尼喀內地實行野蠻的征服和榨取。1891年,德國政府接管了德國東非公司在坦噶尼喀的行政機構,任命總督直接統治,修築鐵路,建立種植園,引進西沙爾麻等經濟作物。德國的殖民征服與掠奪,激起了坦桑尼亞人民的強烈反抗。1888年,北部沿海地區爆發了阿布希裏領導的反德起義,曾蔓延到潘加尼、巴加莫約、坦噶和基盧瓦等地。在南部地區,姆克瓦瓦率領赫赫人對殖民者進行了頑強的抗爭。1894年,起義軍首府被殖民軍攻陷後,姆克瓦瓦堅持游擊戰爭達 4年之久,最後自盡殉國。1905~1907年,坦桑尼亞南部廣大地區各族人民舉行了馬及馬及起義,這是近代東非規模最大的反殖民主義的武裝鬥爭。
德國對坦噶尼喀的佔領和統治,加劇了英、德在這一地區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佔領了坦噶尼喀。戰後,根據凡爾賽和約和國際聯盟的決定,坦噶尼喀劃歸英國統治,稱坦噶尼喀保護地。整個坦桑尼亞遂變成英國殖民地。英國殖民當局頒佈了《土著權利法》和《土著法庭法令》,繼續推行間接統治。1926年,又召開了主要由歐洲人和殖民者組成的立法會議。在經濟上,英殖民者保留土著經濟以利剝削。英國還利用傳教、文化教育等手段對坦桑尼亞人民進行精神奴役,但結果卻造成了一批受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使反對殖民統治和壓迫的鬥爭出現了新的社會力量。1929年,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成立,標誌着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組織的出現。

坦桑尼亞歷史現代史

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的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聯合國託管的形式下繼續統治坦噶尼喀,坦桑尼亞民族解放運動進入了新階段。坦喝尼喀非洲人協會不斷髮展,分會逐漸遍及全國。1954年在J.K.尼雷爾領導下,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改組成為坦噶尼喀非洲人聯盟。聯盟提出了“烏呼魯”(自由)的口號,廣泛發動羣眾,向殖民統治者展開鬥爭。1958年,聯盟成員已發展到20萬人。1958~1959年和1960年兩次大選,坦噶尼喀非洲人聯盟獲勝。1961年5月1日,坦噶尼喀實行內部自治。同年12月9日宣佈獨立,尼雷爾任首任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桑給巴爾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也迅猛發展。1957年成立了非洲-設拉子黨,領導人民鬥爭。1963年 6月桑給巴爾取得自治,同年12月10日宣佈獨立,成立君主立憲制國家。1964年 1月,桑給巴爾人民進行武裝鬥爭,推翻了原桑給巴爾蘇丹政府,建立桑給巴爾人民共和國。同年 4月坦、桑兩國合併組成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聯合共和國。10月,改名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尼雷爾任總統。
獨立後的坦桑尼亞坦桑尼亞獨立後,在政權機構中大力實行“非洲化”,使大批非洲人幹部充實各級政權機關,取代了前英國殖民官吏。在經濟建設方面,1964年開始實行第1個五年計劃。1967年2月頒佈了尼雷爾起草的<阿魯沙宣言>,宣佈在坦桑尼亞實行"烏賈馬"社會主義。坦桑尼亞對外奉行不結盟政策,積極參加第三世界人民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的鬥爭。1985年,尼雷爾辭去總統職務。同年10月27日阿里·哈桑·姆維尼當選為總統。
坦噶尼喀、桑給巴爾獨立後,分別於1961年12月9日和1963年12月11日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64年 4月26日坦桑聯合,當日即為中國與坦桑尼亞建交日。 [1] 
參考資料
  • 1.    I.N.基曼博、A.J.特穆主編,鍾丘譯:《坦桑尼亞史》(上下冊),商務印書館,北京,1973。(I.N.Kimanbo,A.J.Temu,ed.,A History of Tanzania, East AfricanPublishing House, Nairobi,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