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均(拼音:jūn、yù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金文,形聲兼會意字,從土,勻聲。“勻”亦兼表字義。合起來指土地分配均平。“均”的本義是均勻,公平。引申為普遍、等同、協調,作副詞則指皆、都。“均”又指古代音樂術語。讀作yùn。在十二律中,以任何 一律為宮所建立的音節都稱“均”。如黃鐘均。又為古代校正樂器音律的器具,在這個意義上又引申為和諧的聲音,這個意思後來寫作“韻”。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jūn,yùn
部    首
五    筆
FQUG(86、98)
倉    頡
GPIM
鄭    碼
BRTD
筆    順
橫、豎、提、撇、橫折鈎、點、提
字    級
一級(2263) [1] 
平水韻
上平聲·十一真 [5] 
注音字母
ㄐㄩㄣ,ㄩㄣˋ
總筆畫數
3+4
筆順編號
1213541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 U+5747
四角碼
4712₀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均”在金文中有圖2、圖3形,又從“旬”作圖1形。許慎《説文解字》説“均”從“土、勻”“勻亦聲”,認為“均”是形聲兼會意字。秦代以後,字形比較固定。隸變楷化,逐漸形成“均”字。
從“均”的字形來看,從“”,説明本義與“土地、泥土”有關,從“”,説明字義與“勻”的字義相通。從用例來看,其較早的字義中與“土”有較直接關係的有以下幾個。一是“陶者之輪”義,指的是製作陶器時旋轉的平台,在上面藉助慣性摶弄泥坯,使之勻整成形。或以為此義是假借為“鈞”字而來。二是“分配土地”。《周禮·地官》中有“均人”“土均”,二者都是掌管與土地有關事務的官職,不過權限不同。
《説文》訓“均”為“平徧(即遍)也”,意為“無所不平也”(從段玉裁説)。可以這樣理解,“均”字造字之初取義於“土地平整”,而它的實際用義則是在造意基礎上抽象化了。如屈原名平,字原,《離騷》又説:“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地高而平曰原,則“均”為“平”意可明。在造意和實義之間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公平如一、無差別”這一內涵,這也是“均”字的字義系統生髮演化的脈絡所繫。如前舉《周禮》中的“均人”“地均”。在農業社會,將土地公平地分給人們講種、使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徵收農業税、派勞役、耕種公田等也應儘量做到公平無偏差,反映在負責這些事務的官職上,則名之曰“均”。
“均”字在現代漢語的主要意義有“平均、均勻”義,指在某一範圍內的個體之間沒什麼差別。又有副詞“都”的意思,如:“計劃上報了三次,均被否決”。這是從概括的角度來表示每個組成部分的相同之處。在古漢語中,“均”字還有“等同”義,如《國語·楚語下》:“君王均之,羣臣懼矣。”韋昭注:“均,同也。言賞罰無別,故懼。”另有“協調”義,如《詩經·小雅·皇皇者華》:“我馬維駰,六轡既均。”又有動詞“衡量、比較”義。
“均”字的假借用法多屬同源義通假借。如前舉借為“鈞”的“陶者之輪”義,段玉裁在《説文》“均,平徧也”下注曰“徧者,帀也。”“帀”即“匝”,“圍繞、周遍”之義。二字皆從“勻”,段玉裁校正《説文》,以為“勻,帀也”。可見“均、鈞”二字意義相通。“陶者之輪”轉而復始,符合“均、鈞”共有的“周遍”義。
古代用來確定音律的工具也叫“均”,這個意義讀yùn。中國古代音樂分十二律,十二律又稱“平均律”。十二律中,以任何一律為宮建立的音階也都可稱為“均”。魏晉時別造“韻”字,以求從字形上更直觀地體現音樂性。魏晉以後興起的聲韻之學指文學範疇,這個意義就不怎麼使用“均”字了。 [2]  [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jūn
形容詞
公平;相等。
equal;even;
fair
《詩經·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宋·曾鞏《賦税》:“周世宗嘗患賦税之不均,詔長吏重定。”
均等;均衡;均一;勢均力敵
古代製造陶器的轉輪。
wheel
《管子·七法》:“不明於則而欲出號令,猶立朝夕於運均之上。”

普遍;全面。

《墨子·尚同下》:“千里之外有賢人焉,其鄉里之人皆未之均聞見也,聖王得而賞之。”

副詞
皆;都。
all
《商君書·墾令》:“均出餘子之使令,以世使之。”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十六章:“進攻三次均被擊退。”

動詞
等同。
equal
《國語·楚語下》:“君王均之,羣臣懼矣。”
《周書·侯植傳》:“君臣之分,情均父子。”

調和;調節。
adjust
《詩經·小雅·皇皇者華》:“我馬維駰,六轡既均。”

衡量;比較。
weigh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通“”。(服裝)相同。

《左傳·僖公五年》:“均服振振,取虢之旗。”按,《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引《左傳》作“袀”。

名詞
宋代瓷窯名,在今河南省禹州市

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四:“次富器,古曰柴、汝、官、哥、均、定。”

量詞
漢代計量單位。

《漢書·食貨志下》:“請法古,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為一均。”

yùn
名詞
古代音樂術語。在十二律中,以任何一律為宮所建立的音階都稱“均”。

《鵑冠子·環流》:“五聲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
漢·賈誼《惜誓》:“二子擁瑟而調均兮,餘因稱乎清商。”
黃鐘均;南呂均
古代校正樂器音律的器具。

《國語·周語下》:“王將鑄無射,問律於伶州鳩。對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

“韻”的古字。和諧的聲音。

成公綏《嘯賦》:“音均不恆,曲無定製。”

yún
動詞
通“耘”。除草。

大戴禮記·夏小正》:“農率均田。率者,循也,均田者,始除田也。言農夫急除田也。”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三】【土部】居勻切(jūn)
平、徧也。從土從勻,勻亦聲。
【註釋】平、徧也:一句數讀。即“平也;徧也。” [9] 

説文解字注

平徧也。平者,語平舒也。引申為凡平舒之偁。徧者,帀也。平徧者,平而帀也,言無所不平也。《小雅·節南山》傳曰:“均,平也。”古多叚旬為均,亦叚鈞為均。
從土勻。勻者,帀也。故以會意。
勻亦聲。小徐無“勻亦”二字。居勻切,十二部。 [10] 

廣韻

居勻切,平諄見 ‖勻聲真1部(jūn)
均,平也。又學曰成均。亦州名,春秋及戰國時並屬楚,秦屬南陽郡,隋為均州,取汮水以名之。居勻切。四。

康熙字典

【醜集中】【土部】均
(jūn)《唐韻》居勻切。《集韻》《韻會》《正韻》規倫切。並音鈞。《説文》:平也。《詩·小推》:大夫不均。《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均之法,均齊天下之政。《春官》:軍禮有五二日大均之禮,恤眾也。
又調也。《詩·小雅》:六轡既均。
又徧也。《易·説卦》:坤為均。《莊子·寓言篇》: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循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
又天子設四代之學,曰成均,見《禮·文王世子》注。
又造瓦之具,旋轉者也。董仲舒曰:泥之在均,惟甄者之所為。
又樂器。《禮·樂記》:樂所以立均。《尚書》疏:堂上之樂,皆受笙均。堂下之樂,皆受磬均。《後漢·律曆志》:冬夏至,陳八音,聽五均。注:均,長七尺,系以絲,以節樂音。
又均服,戎服也。《左傳·僖五年》:均服振振。亦作袀。
又地名。均,古麇國,在襄陽。《唐書·中宗紀》:嗣聖元年,太后遷帝房州。
又遷於均。
(yún)又《集韻》王問切。《正韻》禹愠切。並音韻。《説文先訓》:古無韻字,均即韻也。
(yán)又與專切。音沿。《史記·夏本紀》:均河海,通淮泗。鄭元曰:均讀沿。
又葉古頑切,音鰥。《韓愈·孟郊失子詩》:問天生下人,薄厚胡不均。夫曰天地人,由來不相關。
又通作鈞。《書·泰誓》:厥罪惟鈞。
又或作旬。《禮·內則》:旬而見。《周禮·地官》:均人公旬用三日。注:均古通旬。別作𡉲。 [11]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均”字書寫演示 “均”字書寫演示
➊“土”窄“勻”寬,頂部“土”低,底部“勻”低。❷“土”,首筆橫在橫中線上側。❸“勻”,撇筆從豎中線上端右側起筆,撇尖伸向“土”側;習從撇的中點起筆;“勹”內點筆在田字格中心右側,提筆從豎中線左側起筆。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wĕn
王力系統
k
ǐwen
董同龢系統
k
juen
周法高系統
k
jiwen
李方桂系統
kw
jin
西漢



東漢





jiən


ji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真諄臻

jiwen
北魏後期北齊
真諄臻

jiwen
齊梁陳北周隋
真諄臻欣

jiwe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uĕn
擬音/王力系統

k
ǐuěn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uen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uɪn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uiĕn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ue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 

韻書集成

韻書名稱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八諄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居勻切
kjuen
集韻
平聲
上平十八諄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規倫切
kjuen
去聲
二十四焮
雲/匣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王問切
ɣiuən
禮部韻略


平聲





規倫切

增修互注禮部韻略


平聲





規倫切



去聲





禹愠切

中原音韻

陰平
真文

撮口呼

全清

kiuən
中州音韻


平聲
真文





居雲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八真


全清
規倫切
kyən

去聲
八震


次濁
禹愠切
oyən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八賓稟嬪畢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y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yẽ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yẽ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y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y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y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y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ɕyu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ɕy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ɕyo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ɕy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ua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ɕy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iu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uɐn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kuɐn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un
55
陰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ɯ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i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œyŋ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2]  、《漢語方音字彙》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2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80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1]
  • 5.    平水韻 十一真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431-433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714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1[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457-458.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953.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256.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224.
  • 12.    “均”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25]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