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錦苗

鎖定
地錦苗(Corydalis sheareri S. Moore)是罌粟科、紫堇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60釐米。主根明顯,纖維根,棕褐色;根莖粗壯,莖綠色,有時帶紅色,多汁液,基生葉數枚,紫色長柄,葉片輪廓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二回羽狀全裂,第一回全裂片具柄,第二回無柄,卵形,表面綠色,背面灰綠色,葉脈在表面明顯,莖生葉數枚,互生於莖上部,總狀花序生於莖及分枝先端,有花,通常排列稀疏;苞片下部者近圓形,花梗通常短於苞片。萼片鱗片狀,近圓形,花瓣紫紅色,平伸,花瓣片舟狀卵形,邊緣有時反捲,內花瓣提琴形,花葯小,綠色,花絲披針形,子房狹橢圓形,花柱稍短於子房,柱頭雙卵形,綠色,蒴果狹圓柱形,種子近圓形,黑色,具光澤,3-6月開花結果。
分佈於中國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香港、廣西東北部、陝西南部、四川、貴州、雲南東北部和東南部,生長在海拔170-2600米的水邊或林下潮濕地。
地錦苗的全草入藥,治瘀血,根最好。中國四川灌縣用來泡酒治跌打。適於疏林下、建築物背陰處、坎角、磐石旁成片栽植。園林應用時,可與雞眼草、中華秋海棠等盛夏生長的植物搭配,既能增加綠地的生物多樣性,又能使得景觀富有變化。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地錦苗
拉丁學名
Corydalis sheareri S. Moore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毛茛目
罌粟科
紫堇屬
地錦苗
命名者及年代
S. Moore,1875

地錦苗植物學史

地錦苗較多變異,但花形、柱頭和蒴果是穩定的,根莖粗壯,常見越冬頂芽也是穩定的。種及異名的各個模式均見到,屬於同一種無疑。其分佈幾在長江南北岸,但愈東愈向長江南岸,具珠芽的變型則在種的分佈區的東南,似為更原始的類型。 [2]  [7-8] 

地錦苗形態特徵

地錦苗
地錦苗(7張)
多年生草本,高(10-)20-40(-60)釐米。主根明顯,具多數纖維根,棕褐色;根莖粗壯,干時黑褐色,被以殘枯的葉柄基。莖1-2,綠色,有時帶紅色,多汁液,上部具分枝,下部裸露。基生葉數枚,長12-30釐米,具帶紫色的長柄,葉片輪廓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長3-13釐米,二回羽狀全裂,第一回全裂片具柄,第二回無柄,卵形,中部以上具圓齒狀深齒,下部寬楔形, 表面綠色,背面灰綠色,葉脈在表面明顯,背面稍凸起;莖生葉數枚,互生於莖上部,與基生葉同形,但較小和具較短柄。
總狀花序生於莖及分枝先端,長4-10釐米,有10-20花,通常排列稀疏;苞片下部者近圓形,3-5深裂,中部者倒卵形,3淺裂,上部者狹倒卵形至倒披針形,全緣;花梗通常短於苞片。萼片鱗片狀,近圓形,具缺刻狀流蘇;花瓣紫紅色,平伸,上花瓣長2-2.5(-3)釐米,花瓣片舟狀卵形,邊緣有時反捲,背部具短雞冠狀突起,雞冠超出瓣片先端,邊緣具不規則的齒裂,距圓錐形,末端極尖,長為花瓣片的一倍半,下花瓣長1.2-1.8釐米,匙形,花瓣片近圓形,邊緣有時反捲,先端具小尖突,背部雞冠狀突起月牙形,超出花瓣,邊緣具不規則的齒裂,爪條形,長約為花瓣片的2倍,內花瓣提琴形,長1.1-1.6釐米,花瓣片倒卵形,具1側生囊,爪狹楔形,長於花瓣片;雄蕊束長1-1.4釐米,花葯小,綠色,花絲披針形,蜜腺體貫穿距的2/5;子房狹橢圓形,長5-7毫米,具2列胚珠,花柱稍短於子房,柱頭雙卵形,綠色,具8-10乳突。蒴果狹圓柱形,長2-3釐米,粗1.5-2毫米。種子近圓形,直徑約1毫米,黑色,具光澤,表面具多數乳突。花果期3-6月。 [2] 

地錦苗近種區別

地錦苗與夏天無Corydalis decumbens (Thunb.) Pers.)形態特徵十分相似,容易混淆,但是兩者有三個明顯的區別。地錦苗有珠芽、花的顏色為藍紫色,距的形狀為巨尖而長,而夏天無無珠芽、花的顏色為紅色或紅紫色、距的形狀為距鈍而短。兩者極易區別。 [3] 

地錦苗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香港、廣西東北部、陝西南部、四川、貴州、雲南東北部和東南部,生長在海拔(170-)400-1600(-2600)米的水邊或林下潮濕地。 [2] 

地錦苗育植技術

可採用播種繁殖,或塊莖、珠芽繁殖。因植株富含水分而質脆,籽粒苗移栽需用小苗,或直接移植根莖。對多石塊的礫石土特別適宜,如含碎磚斷瓦的又有充足水分的綠化地塊,可加適量客土,直接播種。 [4] 

地錦苗主要價值

藥用:地錦苗的全草入藥,治瘀血,根最好。四川灌縣用來泡酒治跌打。 [2] 
觀賞:適於疏林下、建築物背陰處、坎角、磐石旁成片栽植。園林應用時,可與雞眼草、中華秋海棠等盛夏生長的植物搭配,既能增加綠地的生物多樣性,又能使得景觀富有變化。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