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楊梅

(燈心草科地楊梅屬植物)

鎖定
地楊梅(Luzula campestris (L.) DC.)是燈心草科地楊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30cm。莖叢生,地下有小塊根。 具有清熱解毒。治赤白痢的功效。生於山坡、草原或平地,主要分佈在於雲南、東北及河北、河南等地。
中文名
地楊梅
拉丁學名
Luzula campestris (L.) DC. [1]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禾本目
燈芯草科
地楊梅屬
地楊梅

地楊梅形態特徵

地楊梅線稿圖 地楊梅線稿圖
多年生草本,高9-28(-40)釐米;根狀莖粗壯,較短,匍匐,鬚根褐色。莖直立,疏叢生,圓柱形,直徑0.8-1.5毫米,具縱條稜。葉基生和莖生,禾草狀;基生葉長3-8釐米,寬2-4毫米,頂端鈍加厚成胼胝狀,邊緣具緣毛;莖生葉常1-2枚;葉鞘筒狀緊包莖,鞘口有較密的絲狀毛。花序由3-7個頭狀花序組成,排列成聚傘狀,各頭狀花序具長短不等的花序梗;總苞片線形,長1.5-2.5釐米;頭狀花序半球形至球形,直徑6-8毫米,含花5-10(-12)朵;花梗甚短,基部常有2枚苞片,寬卵形至卵狀三角形;每朵花下具2枚膜質小苞片,寬卵形,長約2毫米,寬約1.4毫米,頂端鋭尖或撕裂狀,邊緣有稀疏小齒或近全緣;花被片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4毫米,寬1-1.5毫米,內、外輪近等長,頂端鋭尖,邊緣膜質,淡紅褐色或黃褐色;雄蕊6枚;花葯長圓形,長1.8-2.2毫米,黃色;花絲長0.4-0.5毫米;子房卵形,長約1毫米;花柱長約1.1毫米,比子房稍長;柱頭3分叉,長約2毫米。蒴果三稜狀寬長圓形至球形,或有時倒卵形,長2.5-3毫米,短於花被片,黃褐色。種子長圓形,長1.1-1.3毫米,紅褐色,基部具黃白色的種阜,長0.4-0.6毫米。染色體:2n=12。花期5-6月,果期6-7月。 [2] 
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小塊根。葉叢生;細長而尖,邊緣有白色長毛;葉鞘閉合包於莖上。花軸自葉叢抽出,高約20釐米,密生小花,排列成頭狀的穗狀花序;花赤褐色帶黑,花被6片,廣披針形,先端尖;雄蕊6枚;子房1室。蒴果開裂,具種子3粒。花果期春、夏。
生長於平地、山坡或草原。分佈中國東北等地。
【原形態】 1.莖叢生,地下有小塊根。葉鞘閉合;葉線形,長7-15cm,寬2-6mm,邊緣具緣毛。花序自葉叢中抽出,排成1個頭狀花序;花被片6,白綠色至赤褐色,長2.5-3mm;雄蕊6,長約為花被片的2/3,花葯狹長橢圓形,花絲較短。蒴果淡綠色至淡褐色,長約等於花被片。種子3顆,暗褐色;種阜淡黃色,長約為種子1/2。花、果期4-6月。
2.多花地楊梅 多年生草本,高12-50cm。葉鞘閉合;葉線形,長5-10cm,寬約4mm。花序常由5-12個小頭狀花序集生成聚傘花序;小頭狀花序梗長短不等,多花;先出葉寬卵形,邊緣有小齒和緣毛;花被片黃褐色或黑褐色,長2.5-3mm;雄蕊6,花葯長約為花絲2倍;柱頭刷狀而旋卷。蒴果近卵形,淡綠色到淡褐色,長約等於花被片。種子卵形,長1.5mm,暗褐色;種阜淡黃色,長約為種子的1/2-1/3。花、果期7-8月。

地楊梅藥用價值

【藥用植物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温暖氣候,耐嚴寒。對土壤條件要求嚴,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宜選擇肥沃、疏鬆的坡地或林下地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每殖,直播法。夏季採收成熟種子,曬乾貯藏待播。翌年春季,按行距20cm開淺溝條播,上覆細土1-2cm。 田間管理 播後注意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後定期清除雜草、鬆土;生長期施肥1-2次。
【藥材基源】為燈芯草科植物地楊梅和多花地楊梅的全草或果實。
【功用主治】《本草拾遺》:"主赤白痢,取莖、子煎服。"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
【拉 丁 名】Luzula capitata (Miq.) Miq
【科目來源】燈芯草科植物
【藥用部位】地楊梅的全草或果實。
【性味歸經】《本草拾遺》:“味辛,平,無毒。”入胃,腸二經。
華北地楊梅 華北地楊梅
地楊梅屬為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直伸或橫走,具細弱鬚根。本屬約70種,廣佈於温帶和寒帶地區,尤以北半球為最多,少數種分佈在靠近熱帶的高山地區。生長在山坡林緣、水溝邊或路旁、溪邊濕草地。我國有16種,1亞種和3變種,主產東北、華北、西北和西南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