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方種

鎖定
地方種又稱本地種,土著種,是指某一地區內原先就有、而不是由外地遷徙而來或引入之物種。它可以是這一地區的固有種,也可以是特有種或殘遺種 [1] 
入侵者對地方種個體的影響可以很容易地測量。個體在面臨捕食者或競爭者時生長或生殖率會下降。生物個體的形態在受到入侵者的作用時也會產生改變。個體還會由於入侵者的捕食或競爭而產生行為學上的反應,如個體改變生境的利用或活動的模式等。
入侵種對地方種的遺傳影響可以是間接的,如:改變自然選擇的模式或本地種羣間的基因流通,也可以是直接通過雜交和基因滲通而發生作用。 [2] 
中文名
地方種
外文名
native species
又    稱
本地種、鄉土種、土著種
定    義
是產地在當地或起源於當地的物種
特    點
可為該地區的固有種特有種
主要影響因素
外來物種的入侵、環境變化等

地方種概念

地方種亦稱本地種、土著種或鄉土種,是指某一地區內原有的、而不是從其它地區遷移或引入的物種。 [3] 

地方種特點

地方種是產地在當地或起源於當地的物種。其可為該地區的固有種(指發源於某一地區或某一水域內的種或亞種,如裏海海豹是裏海的固有種),也可以是該地區的特有種孑遺種,如大白菜、大豆、大鯢揚子鱷等為中國的本地種。 [3] 

地方種入侵種對其的影響

入侵種對地方種的直接影響結果就是佔據本地種的生態位,使其適生區遭到排擠,不利於地方種個體生存和種羣維持。加拿大伊樂藻於1977年侵入挪威Steinsfjorden湖,並在淺水區湖底形成大面積密集種羣,阻礙螯蝦成體的運動,排擠螯蝦的生存空間,同時伊樂藻種羣內部水體溶氧量和pH波動劇烈,不適宜螯蝦的生存,棲息地的喪失使螯蝦數量在10年之內鋭減了一半以上,這是一個植物在競爭中戰勝動物的罕見例子。
②外來植物和本地植物之間經常雜交,發生基因交流,對地方種的遺傳侵蝕現象明顯,降低了地方種的遺傳多樣性入侵種與地方種發生雜交後,有時會發生遠系繁殖衰退現象,造成地方種種羣的崩潰甚至滅絕。 [4] 

地方種研究與運用

①為叢枝菌根真菌(AMF)在地方種茶樹上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採用染色鏡檢的方法,對貴州4個典型地方種茶樹(湄潭苔茶石阡苔茶、貴定鳥王和都勻毛尖)根系AMF的定殖和共生狀況及與土壤養分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貴州4個地方種茶樹均有AMF定殖和侵染,能形成典型的根外菌絲、根內菌絲、菌絲圈、泡囊和疆南星型叢枝等AMF侵染結構;AMF的定殖率和侵染率分別為7.3%~86.7%和0.8%~32.73%,均值為36.6%和7.01%;不同茶樹品種間AMF的侵染狀況差異較大,同一品種不同樣地AMF的侵染狀況也存在較大差異。貴州4個地方種茶樹根系AMF的定殖率和侵染率與土壤因子顯著相關,其中,AMF的定殖率與土壤水解氮和有機質的含量分別呈顯著和極顯著正相關,與速效鉀含量呈顯著負相關;AMF的侵染率與土壤有機質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與速效鉀含量呈顯著負相關。不同土壤因子對AMF侵染的影響不同,其定殖率依次為速效氮>有機質>速效鉀,侵染率依次為有機質>速效鉀。貴州4個地方種茶樹根際均存在AMF定殖,且都能與AMF形成良好的共生關係。 [5] 
②通過盆栽試驗,採用Biolog技術對比研究了外來入侵植物意大利蒼耳與本地植物蒼耳根際土壤微生物羣落功能多樣性及對土壤碳源利用的差異,以未種植任何植物土壤為空白對照。結果表明,入侵植物意大利蒼耳的土壤微生物羣落功能多樣性顯著高於本地植物蒼耳的土壤微生物羣落功能多樣性。意大利蒼耳顯著提高了根際土壤微生物31種碳源的平均顏色變化率(AWCD)(72h,P<0.05),AWCD變化規律如下:意大利蒼耳>蒼耳>CK(對照);意大利蒼耳的Shannon多樣性指數(H)、優勢度指數(D)和豐富度指數(S)均顯著高於蒼耳和空白對照,與蒼耳相比,意大利蒼耳的H,D,S分別增加了3.13%,0.77%和21.67%,與CK相比,意大利蒼耳的H,D,S分別增加了4.59%,0.89%和35.18%,CK最低;碳代謝指紋圖譜分析表明意大利蒼耳和蒼耳的碳源利用存在顯著差異,意大利蒼耳顯著提高了根際微生物對胺類、酚酸類、氨基酸類和糖類等碳源的利用;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兩種植物根際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徵出現分異,意大利蒼耳集中在第一主成分,得分系數3.3103,蒼耳主要分佈在第二主成分,得分系數-1.9616;糖類物質、羧酸類化合物、多聚物和氨基酸類是根際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改變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羣落的結構與功能,提高根際土壤微生物的代謝活性,形成對自身有益的土壤微生態環境可能是意大利蒼耳成功入侵的原因之一。 [6] 
參考資料
  • 1.    夏徵農.辭海 生物學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293
  • 2.    方精雲主編.全球生態學——氣候變化與生態響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2
  • 3.    左大康主編.現代地理學辭典:商務印書館,1990:316
  • 4.    段昌羣主編.生態科學進展 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0
  • 5.    高秀兵, 陳娟, 趙華富,等. 貴州地方種茶樹根系叢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特徵[J]. 西南農業學報, 2016, 29(6):1328-1335.
  • 6.    基於Biolog技術的外來種意大利蒼耳與本地種蒼耳根際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樣性的比較  .中國知網.2017-10-20[引用日期2017-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