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

鎖定
《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是2006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程美寶。
書    名
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
作    者
程美寶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
2006年6月
頁    數
365 頁
定    價
24.8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108024411
副標題
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
叢    書
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叢書

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內容介紹

本書試圖討論“地域文化”敍述框架如何在晚清到民國年間形成的歷史過程。近代中國“地域文化”的表達,着重從歷史敍述、種族血統、學術傳承、方言寫作、地方民俗等方面去發揮,這些範疇的內涵,是在特定歷史時空中的政治對話過程層積而成的。近代“地域文化”話語的建立,也是近代中國國家觀念從“天下”轉移到“國家”的過程,讀書人在國家意識和地方關懷的二重奏中,不斷調校音調,加入自己的聲音,用地域文化來表達他們心目中的國家觀念,在國家認同與地方認同之間建立起辯證統一的關係。

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作者介紹

程美寶,女,漢族,1968年生於香港。1990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獲社會科學學士(一級榮譽)學位。1991-1996年間就讀於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1996年取得博士學位。1997年6月至今,任教於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2002年10月始,晉升為教授,2003年5月取得博士生導師資格。2002年獲英國王寬誠獎學金,到英國牛津大學訪問研究;2003年獲選為富布萊特學人,到美國耶魯大學訪問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先後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英語歷史文獻導讀”、“中國社會文化史”、“香港史”、“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等課程。研究工作主要在以下兩方面展開:一、清末以來的國家與地域文化認同問題。從18世紀以來廣東與外國社會的接觸、經學正統的建立、地方文藝性格的塑造、地方歷史的撰寫、族羣觀念的興起、民國以來民俗學人類學等學科的崛起等多個角度,探索研究中國地域文化認同的路徑。二、數字時代的歷史學。分析存在於因特網上的各種歷史資源及其呈現方式,如何影響人們的思維、記憶和對自身歷史的認知和建構,並探討使用因特網和多媒體教學的教學效果。在國內外發表論著多種,其中主要有《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Naming and Identities among the Atayal people in Miaoli county, Taiwan”、《由愛鄉而愛國:清末廣東鄉土教材的國家話語》、《數字時代的歷史事實建構:以電子族譜編撰為例》等;編寫《香港史》教材、教學參考資料和多媒體教學課件等;編撰《西方人眼裏的中國情調:伊凡·威廉斯捐贈十九世紀廣州外銷通草紙水彩畫》(中華書局2001年)等。參加“歷史教學網絡服務系統”建設項目,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和廣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0年被授予南粵優秀教師稱號。

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展覽文化——1
文化的展覽——5
文化與文人——13
從“天下”到“國家”——21
從“國家”到“地方”——26
地方與中央——32
本書的主題與結構——39
第二章 嶺外人中國——44
界定粵人——45
教而化之——53
由方言到種族——66
由鄉及國——96
小結:文化一種族一國家——108
第三章 書寫粵語——111
從南蠻馱舌到中原古音——112
從口述到書寫——119
文人謳歌——127
粵劇的粵味——133
俗話傳道——138
漸成規範——145
我手寫我口——156
小結:方言與國語——163
第四章 追溯嶺學——164
嶺學源流——165
學海堂之內——170
學海堂之外——180
學海堂之後——190
小結:從舊文化到新文化——211
第五章 由民俗到民族——213
民俗學在中國——215
民俗學在廣東——218
學術與政治——228
學人與政要——241
小結:民族主義與地方文化——259
第六章 舊人新志——261
《高要縣誌》的纂修——263
語言和內容——268
新舊交替的地方讀書人——275
地方誌裏的國家文化——279
地方利益與民族大義——290
小結:國民與邑人——297
第七章 餘論:文化展覽背後——299
文人的位置——300
“文化”是什麼?——306
“廣東文化”何在?——310
地域文化研究再思——315
徵引文獻及書目——318
索引——356
後記——362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