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上的天空

(鍾求是著短篇小説)

鎖定
《地上的天空》是鍾求是創作的短篇小説,首發於《收穫》2021年第5期。 [1] 
《地上的天空》講述了一段隱秘情誼浮出地表的經過。因定好下一世婚約,向死之人朱一圍懷着不為人所知的歡愉走向此生終點。 [7]  《地上的天空》以超常的想象力,突破了慣常的都市情感小説的敍事模式,故事遊走於虛實之間,“在日常生活裂隙中探測人性的高度”。 [8] 
作品名稱
地上的天空
作    者
鍾求是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説
字    數
1.5萬字
首發時間
2021年9月

地上的天空內容簡介

郵局職員朱一圍去世後,他的妻子決定處理掉他留下的一大批書。作為朱一圍的友人,“我”因為有過在圖書館工作的經歷,於是幫忙處理藏書,在這過程中無意發現朱一圍生前跟一位名叫陳宛的女士簽下了“來世婚姻協議書”。因為這一份秘密協議書,隱藏在日子裏頭的情感的內幕就慢慢被揭開。小説通過故事不斷地遞進,一步步進入人物的內心秘區,對人性進行深度的探測和大膽的破解。 [6] 

地上的天空人物介紹

朱一圍
他活着的時候是一個“活潑不足,古板有餘的人”,一個只能待在“配角”位置上的人。如果不是他收藏的那一屋子的書,世人或許永遠都無法知道,還有“另一個朱一圍”——在他平淡的沒什麼存在感的生活裏,他還擁有自己的愛好。他對書和“名家簽名”的痴迷,與其説是一種對生活的填補與裝點,不如説,更像是一種探尋,探尋現實中更多更好的可能。而奇異的“來世之約”,不過是這種探尋的延伸——一個如此卑微的人,卻從未失去希望。 [9] 

地上的天空作品鑑賞

該小説裏充滿了對於“衝突”的思考:“生與死”“殘缺與完整”“暴力與温柔”“邊緣與高處”等等。“殘缺”是常態,甚至是必然的,然而“完整”並非不可抵達,有些瞬間,人是可以無限可能地趨近完整的。這種可能性並不完全受制於“站位”,因為,在精神世界裏,每個人都是有可能臻於完善的,古今中外無數先賢都已為此身體力行,毋庸贅述。在社會階層躍遷越來越艱困的境況裏,“向內轉”,追尋自我的精神性成長或許是人們抵抗現實獲得內心突圍的更為有效的路徑。就像朱一圍説“白雲可以從天上到地上,人也可以從地上到天上”。這不是物理的位移,乃是精神的實現。朱一圍像是一個隱秘而偉大的思想者,他蟄居於生活的低處和邊緣,卻像雄鷹一樣,把自己的精神巢穴建築在了“孤獨的高處”。當朱一圍的秘密被揭開,人們發現,一個完整的朱一圍是那麼生動又令人深思。死亡不是終結,也不是另一個旅程的開始,它是生的一部分。沒有死亡的“生”也是不完整的。生與死,不是生命的首尾,只是生命的過程。因為,生,是不息的。朱一圍在生前最後的時光裏之所以顯得“一直挺愉快”,正是因為他領悟了生死的奧秘,看懂了生命的完整性,他才有可能“準備好了,去另一個世界”。
“另一個世界”與“來世”卻是兩個概念。“來世”,只是讓這個世界重來一次,只是一個重新生活的機會。而朱一圍追尋的“另一個世界”,是心裏能容納所有“衝突中的美麗”的,大包容,大慈悲,亦即大完整的至高境界,是“地上的天空”。當他説“準備好時”,他其實已經在現世裏擁抱了那個世界——這個新的、超越的世界裏,人們不會“為了生活而毀壞生活的目的”,不會失去分辨價值高低的基準,不會忘了人本身才是生活的目的,而不是將人淪為生活的手段和工具。所以沒有人能找到朱一圍的那份“來世契約”,或許是他自己毀掉了,因為他最終明白了,他要去的那個地方,並不是來世。有趣的是,另一份契約也毀掉了,是被“她”毀掉的,原因卻完全不同,而正是這不同,顯現出了不一樣的認知維度和精神境界——她的擔心是有道理的,這一世都還沒有弄明白,更別説來世。 [9] 

地上的天空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該小説入選2021年度“城市文學”排行榜短篇小説榜、 [1]  《揚子江文學評論》2021年度文學排行榜、 [2]  2021年收穫文學榜短篇小説榜, [3] 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説獎、 [4]  第十三屆“茅台杯”《小説選刊》年度大獎榮譽獎。 [5] 

地上的天空作品評價

安徽新華學院中文系教授孫仁歌:“讀完鍾求是獲得魯獎的短篇小説《地上的天空》,我頻頻來電,認為此作對人性底藴的考量與發掘,有温度也比較抓人,以深層次結構或共時性論,小説超出字面的東西很豐富,也很內斂,甚至可以上升到意境的深度和意象的廣度;不過,在這裏,我更看重的是小説彰顯人性的另一面,作者對這種帶傷的隱秘而又近乎夢幻的複雜情感的揭示與敍述,巧妙極了;在結構佈局上又舍大求小,技術不俗;小説的質地很純粹,沒有跟風痕跡和媚俗傾向,寫小説就是寫小説,作者顯然很尊重小説是什麼,又知道應該寫什麼,我個人就比較欣賞文學應有的精神骨骼和底氣,我認為《地上的天空》是人性化抑或人文温度含量比較高的一篇好小説。《地上的天空》也並非盡善盡美,尤其故事情節的邏輯性上也不是鋼板一塊,如朱一圍捐給陳宛20萬做生意的情節可能經不住推敲。此外,小説內部結構的邏輯性恐怕也存在一定的破綻。但瑕不掩瑜,小説畢竟彰顯了人性的真實。” [11] 

地上的天空作者簡介

鍾求是,浙江温州人,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經濟系。在《收穫》《人民文學》《十月》《當代》等刊物發表小説多篇,作品獲魯迅文學獎、《小説月報》百花獎、十月文學獎等。出版長篇小説《零年代》《等待呼吸》,小説集《街上的耳朵》《兩個人的電影》《謝雨的大學》《昆城記》《父親的長河》等多部。現為《江南》雜誌主編,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