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鬍子鮎

鎖定
鬍子鮎是鮎形目鬍子鮎科鬍子鮎屬魚類, [5]  又稱角魚、劃魚、土蝨。 [6]  體延長,頭部平扁,體後部側扁;口大,亞下位;上頜略突出於下頜;眼很小;口角須最長,末端一般超過胸鰭,鼻須末端後伸略過鰓孔;背鰭基長,無硬刺,鰭條隱於皮膜內;臀鰭基長,但短於背鰭基;胸鰭小,硬刺前緣粗糙,後緣具弱鋸齒;腹鰭小,起點位於背鰭起點垂直下方之後;尾鰭圓形。體黃褐色,體側有一些不規則的白色小斑點。 [5] 
鬍子鮎主要分佈於分佈於長江、錢塘江、閩江、元江、珠江等水系和海南島、台灣。 [7]  適應性強,常棲息於水溝、稻田、池塘、小河以及洞穴中。 [5]  底棲,具鑽穴營居習性,畏強光,夜出覓食。雜食性。食物以攝食昆蟲等幼小動物為主,如雙翅目,蜉蝣目,半翅目、蜻蜓目等水生昆蟲幼體;也食陸生昆蟲夜蛾科、螟蛾科的幼體和成蟲,環節動物的水生算毛類等。4月至9月底為繁殖季節,5月至6月是繁殖旺季。一年產卵3-4次。 [8]  產粘性卵,易繁殖。 [5] 
鬍子鮎在中國南方已有養殖。 [9]  屬於亞熱帶魚類。其耐低氧能力很強,只要體表保持濕潤,離水幾天仍能生存,並能用胸鰭棘支撐身體在陸地上爬行,因而具有較強的遷徒能力。 [8] 
外文名
Cat-fish、Hong Kong catfish
別    名
土蝨
角魚
塘蝨魚
胡鯰
棕胡鮎
中文學名
鬍子鮎
拉丁學名
Clarias fusc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鮎形目
鬍子鮎科
鬍子鮎屬
鬍子鮎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Lacépède,1803
保護級別
(IUCN 2011年 ver 3.1)——無危(LC) [2] 

鬍子鮎動物學史

鬍子鮎(Clarias fuscus)是1803年由歐洲法國博物學家拉塞佩德(Bernard Germain Étienne de la Ville, Comte de Lacepède,1756-1825),在《魚類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 des poissons )第5卷中,根據採自亞洲的標本,以“棕大背鰭鮎(Macropteronotus fuscus)”的學名首次被記載。 [3] 
中國香港有關“鬍子鮎”的文獻,美國地衣學及魚類學家赫爾(Albert William Christian Theodore Herre,1868-1962)在1934年於《香港博物學者》雜誌(Hong Kong Naturalist)增刊第3卷中《一九三一年十月至十二月採集的香港魚類》(Hong Kong fishes collected in October – December, 1931)一文中,以“棕胡鮎”之名記載,為首個紀錄。 [3] 
鬍子鮎的先定同物異名為Macropteronotus fuscusClarias fuscus,次定同物異名為Clarias pulicaris等。 [3] 

鬍子鮎形態特徵

背鰭條55~67;臀鰭條Ⅰ-43~51;胸鰭條Ⅰ-6~9;腹鰭條Ⅰ-5。鰓耙15~18。遊離脊椎骨53~61。 [4] 
體長為體高的5.3~5.9倍,為頭長的4.3~6.1倍,為前背長的2.8~3.5倍。頭長為吻長的2.3~3.6倍,為眼徑的7.2~11.4倍,為眼間距的1.6~2.1倍。 [4] 
體延長,背鰭起點向前漸平扁,後漸側扁。頭平扁而寬,呈楔形。頭頂部及兩側有骨板,被皮膚覆蓋,上枕骨棘向後遠不及背鰭起點。吻寬而圓鈍。口大,次下位,弧形。上頜略突出於下頜,下頜齒帶中央有斷裂。眼很小,側上位,位於頭的前1/4處。眼間隔寬而平。前後鼻孔相隔較遠,前鼻孔呈短管狀;後鼻孔呈圓孔狀,位於眼的前上方。鼻須位於後鼻孔前緣,末端後伸略過鰓孔;頜須接近或超過胸鰭起點;外側頦須略長於內側頦須,均不達胸鰭起點。鰓孔大。鰓蓋膜不與鰓峽相連。鰓耙細長。 [4] 
背鰭基長,無骨質硬刺,鰭條隱於皮膜內,起點約位胸鰭後端的垂直上方,距吻端小於距尾鰭基。臀鰭基長,短於背鰭基,起點至尾鰭基的距離大於至胸鰭基後端。胸鰭小,側下位,硬刺前緣粗糙,後緣具弱鋸齒,鰭條末端後伸可達背鰭起點的垂直下方。腹鰭小,起點位於背鰭起點垂直下方之後,距胸鰭基後端大於距臀鰭起點,末端達或伸過臀鰭起點。肛門距臀鰭起點較距腹鰭基後端為近。尾鰭不與背鰭、臀鰭相連,圓形。 [4] 
活體一般呈褐黃色,有些個體的背部呈褐黑色,腹部色淺。體側有一些不規則的白色小斑點。 [4] 

鬍子鮎生活習性

鬍子鮎為熱帶、亞熱帶小型底棲魚類。常棲息於水草叢生的江河、池塘、溝渠、沼澤和稻田的洞穴內或暗處。性羣棲,數十尾或更多地聚集一起。因某鰓腔內具輔助呼吸器官。故適應性很強,離水後存活時間較長。以水生昆蟲及某幼蟲、小蝦、寡毛類、小型軟體動物和小魚等為食。 [4] 

鬍子鮎分佈範圍

原產地: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香港、台灣)、老撾、越南。 [2] 
引種:日本、菲律賓、美國(夏威夷羣島)。 [2] 
鬍子鮎分佈圖 鬍子鮎分佈圖

鬍子鮎繁殖方式

產卵期5~7月,產卵時雄魚以尾掘一個圓形穴,雌魚產卵其中。產卵70~200粒,魚卵受精後,雄魚離去,雌魚守穴防敵,直至仔魚能自由遊動覓食方始離去。 [4] 

鬍子鮎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無危(LC)。 [2] 

鬍子鮎主要價值

肉細嫩,除供食用外還可作藥用,治小兒疳積,常食可促使傷口癒合。 [4] 
參考資料
  • 1.    Clarias fuscus (Lacépède,1803)  .biolib[引用日期2020-05-15]
  • 2.    Clarias fuscus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5-15]
  • 3.    Clarias fuscus   .香港魚類學會[引用日期2020-05-15]
  • 4.    鬍子鮎  .中國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0-05-15]
  • 5.    甘西著,中國南方淡水魚類原色圖鑑,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1,第249頁
  • 6.    王鵬,陳積明,劉維編著,海南主要水生生物,海洋出版社,2014.06,第75頁
  • 7.    《中國商品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商品大辭典 水產品分冊,中國商業出版社,1998.07,第153頁
  • 8.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編輯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 水產業卷 上下,農業出版社,1994.12,第225頁
  • 9.    北京師範大學交叉學科研究會編纂,中國老年百科全書 家庭·生活·社交卷,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03,第2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