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樓

(中國傳統民居)

鎖定
土樓,指主要分佈在福建西南部一種適宜大家族居住的、具有很強的防禦性能, [21]  在廣東潮州市饒平縣也保留了大量土樓民居遺產。 [31]  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利用未經焙燒的土並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用夾牆板夯築而成的兩層以上的房屋。 [17]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所謂“樓”,就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子”。據此,一層的房子,即使以生土牆承重、以木料作為柱樑等構架,也不能稱為土樓,只能稱為土屋。 [1]  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土樓以生土為主要建築材料、生土與木結構相結合,並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民居建築。其中分佈最廣、數量最多、品類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樓 [1]  土樓已被嚴格確認的福建土樓建築有3000餘座,主要分佈在福建省龍巖永定縣、福建省漳州南靖縣華安縣
在民間俗語中,“土樓”亦是“土樓房”的簡稱,與“洋樓房”相對而言,泛指沒有集中供暖和燃氣管道的。
2008年7月中國“福建土樓”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8] 
中文名
土樓
外文名
earth buildings of Hakka
地理位置
福建、江西、廣東等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早8:00-晚5:00
景點級別
AAAAA級
門票價格
景區聯票90元
佔地面積
5376.17 m²
著名景點
永定高北
洪坑土樓
南靖雲水謠
田螺坑土樓
讚    譽
東方古城堡、世界建築奇葩等

土樓歷史沿革

土樓歷史背景

土樓的誕生,有着特殊的歷史背景。自唐宋以來,南遷人士來到重巒疊嶂、交通閉塞的山地地帶並紮根於此。他們面對着閩南人與潮汕人的矛盾、地方起義軍與朝廷的對峙、家族之間的械鬥、橫行的盜賊、山區中出沒的猛獸。為了讓家族在此長期穩定地生存下去,他們沿襲中原的夯土建築形式,結合當地的特殊地理環境,建造了兼具居住與防禦功能的土樓。 [23]   
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著名大遷徙相關。西晉永嘉年間即公元4世紀,北方戰禍頻仍,天災肆虐,當地民眾大舉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徵的福佬民系;輾轉遷徙後經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徵的客家民系。
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正是福佬與客家民系的交匯處,地勢險峻,人煙稀少,一度野獸出沒,盜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傳統觀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敵的現實需要使然。集居住和防禦功能於一體的土樓就應運而生。 [16]  [22] 
土樓歷史悠久,規模宏大,造型奇異,風格獨特。公元4—14世紀,中國東南部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北方人民大規模南遷密切相關,福建尤為明顯。土樓萌芽於11—12世紀,13—14世紀產生雛型,經過15—16世紀(明代的早、中期)的發展,17—20世紀上半葉(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進入成熟期。 [26] 

土樓產生階段

元末明初,元人退出關外,但沿海有倭寇和海盜為患,燒殺搶劫,民不聊生,許多村莊仿衞城模式,聚族而建土堡御衞。明朝嘉靖之後,土樓才開始大量興建。明末清初鄭成功率軍與清兵在閩南一帶開展拉鋸戰期間,民間又建了不少土樓以安生。南靖土樓的前身是唐朝陳元光開漳的兵營、城堡和山寨建築,它是閩南地區在“外寇之出入,蟊賊之內訌”的特殊社會環境的產物。 [26] 
三明市是福建省內土堡最集中、數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三明市的土堡始於隋唐,成熟於兩宋,是福建、江西、廣東等地防禦性鄉土建築的“鼻祖”,是“土樓之母”。三明土堡系列的完整性、形制的多樣性、防禦的實用性以及特殊的建築風格,是中國乃至世界獨有的 [9]  。在福建三明市大田縣畲族村東坂村內,依山而建的安良堡1806年動土、歷時5年建成,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座不規則半圓造型的古城堡。從城堡大門進入,迎面是面闊三間的上下堂屋。從大門右側拾級而上,到轉枱處有兩條走馬廊,其呈階梯式向上延伸,直至城堡最高處。兩條走馬廊環繞相通。兩條走馬廊沿線的古堡牆體,分別建有15棟廊屋。廊屋漸次拔高,懸山遞進式的屋頂頗似“魚鱗”重疊形狀,實屬罕見。這是一座防禦性為主的城堡,據專家考證其佈局、結構、通風、排污和防盜都相當科學合理。當地官方宣稱,安貞堡被建築專家稱為“土堡之冠首”。整座古堡依山而筑前低後高,城堡上下落差10多米,形似一座小型的“布達拉宮”。 [10] 
這些生土夯築的土堡(寨),自古至今絕大多數被當地人稱為寨,基本上已毀,或僅存殘牆斷壁,或已被拆除重建,或僅作為地名沿用至今。上世紀40年代以前出版的《永定縣誌》,就記載了許多寨的名稱,但其中多數已蕩然無存,被後來興建的土樓或磚混建築所代替,極少數只留下部分可以辨別的遺存,至多僅存殘牆斷壁。迄今所知,南宋以前永定境內就有溪南里的新寨、赤寨、西湖寨、金寨、仁梓寨、龍安寨、水寨、高寨、犁頭寨、羅寨、永安寨,豐田裏的上寨、新寨、下寨、中寨、龍王寨、網崗寨、何家寨、黑雲寨、湖洋寨、銅鼓寨、地上寨、龍旗寨、廖湖寨,金豐裏的太平寨、楊家寨、天德寨、蘇屋寨、曾屋寨、高頭寨、金山寨等等。這些寨均以生土夯築而成,既是民居,又是具有突出防衞功能的建築。 [2] 
土樓,主要分佈地區在中國閩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閩西南的南靖、平和、華安和漳浦。客家人和閩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廣東三省交界地帶 [20]  ,總數一共2812座。這也是第一次權威統計出的福建土樓的數量。“其中,福建數量佔92%,粵東北總數215座,約佔8%。”在大量的官方誌書中,直到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才第一次出現‘土樓’這一詞。”最早提及“土樓”的志書是藏於日本內閣文庫的諭詔《重修虔台志》,記載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閩西永安與連城交界處建土樓的事實。 [15] 
土樓羣 土樓羣
《重修虔台志》記載:“福建永安縣賊鄧惠銓、鄧興祖、謝大髻等,於嘉靖三十八年聚黨四千人,佔據大、小淘水陸要道,築二土樓,鑿池豎柵自固,且與龍巖賊廖選勢成犄角……”同書同卷接着又記載道:‘已復攻圍土樓,禽賊首吳長富,斬一百一十九級,獨鄧興祖據樓抗拒,攻之不克。公委推官劉宗寅親詣連城益兵三千四百,屯姑田,潛夜部勒……而土樓仍未破也。漳南道調發把總郭成苗兵一千,永安縣民兵四百來。時賊中有投降何五福者,願為內應,興祖所遣細卒求救於龍巖廖選者,又為官兵所執,賊計窮,聽五福誘,鄧興祖、謝大髻出巢告招,伏起,二酋就縛,大兵乘勢攻入土樓,獲二酋妻,殺其拒敵者,餘賊奔潰,兵焚其樓以旋”。 [4] 
而據1997年版《南靖縣誌》記載:全縣建造歷史500年以上的古土樓有18座。建築年代最久遠的是書洋鄉石橋村溪尾洋社的永安和書洋鄉下版寮村的輯光樓及裕昌樓。永安樓約建於元代中期,輯光和裕昌樓約建於元末(1368年左右),距今均已600餘年。明清時期建造的土樓佔52%。今存建築400年以上土樓有27座,300年以上有37座,200年以上有130多座。土樓建築技藝傳自鄰近的閩西。古土樓大多數請永定、上杭的泥匠和木工師傅來建造。清代以來,南靖客家人對土樓建造已相當熟悉。 [5] 
藍麗娜土樓油畫《悠然見南山》 藍麗娜土樓油畫《悠然見南山》 [3]
根據永定縣土樓專家胡大新的研究,永定縣城郊鄉古二村的方形土樓龍安寨,始建於北宋時期,迄今已經有1000餘年的歷史,為最古老的土樓。2009年6月17日至7月6日,由福建省考古隊對龍安寨土樓進行考古試挖掘。在探溝範圍內,揭露出兩期相互疊壓的遺址和地層堆積,出土了北宋時期的近百件陶、瓷器殘片,器形有罐、碗、碟、爐等生活用品。第一期地層堆積為生土夯築而成的土牆遺址。第二期發掘的遺址有房子、道路、生土牆、護坡等。該土樓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充分證明,至少在北宋以前永定縣境內就產生了較為成熟的民居建築土樓。 [6] 

土樓發展階段

土樓
土樓(15張)
宋元明時期(11—14世紀),這些具有強烈軍事防禦性質的堡、寨形式所具有的功能,逐漸被移植到民居建築上。以四周夯土牆與圍牆內部木結構建築共同承重的土樓建築形式,逐漸大量出現。特別是唐宋時期,客家民系在江西贛州、福建汀州地區形成後,不斷向福建的東、南方向拓展。由土堡、土寨形式演化而來,集居住、防禦等功能於一體的實用的圍合型生土建築——土樓建築藝術逐漸在這一地區產生併發揚光大。公元11—13世紀(宋元時期),是福建土樓的產生形成階段,規模較小,大多沒有石砌牆基,裝飾也較粗糙,建造形式上呈正方形、長方形。這一時期,永定客家土樓以馥馨樓、日應樓、豫興樓、月成樓、源昌樓等為代表。

土樓成熟階段

土樓
土樓(10張)
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上半葉(清代、民國),福建省西部及西南山區,居住的安全,方形、圓形和府第式等豐富多彩的土樓應運而生,建築形式漸趨考究,功能也向多樣化發展,出現了以土樓建築為主體的村莊。19世紀晚期,海外文化影響在部分土樓建造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一些土樓內出現了中西融合的建築形式與裝飾。福建土樓達到了鼎盛階段。 [1] 
以五實樓、奎聚樓、永隆昌樓、裕隆樓、福裕樓、環極樓、遺經樓、富紫樓、衍香樓、裕德樓、業興樓、振成樓、振福樓、永康樓、僑福樓、善慶樓、福盛樓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土樓,是永定客家土樓在全盛階段的傑出代表。這些土樓表現出在公元17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數百年間,不僅規模空前龐大、結構越來越合理、功能越來越齊全、裝飾越來越講究,而且建築風格、種類向多元化趨勢發展的歷史進程, [2]  是永定客家土樓在全盛階段的傑出代表。 [1] 

土樓土樓分佈

土樓分佈的主要區域是分處博平嶺南脈東西兩側的閩西南和粵東北幾個縣市,特別是客家話和閩南話這兩大方言交界地區。歷史上自宋代以來,這裏是汀、漳、梅、潮四州分界線,迄今除極小部分以外,基本無變化。從其地域上劃分,土樓大致集中分佈於以下片區:
(1)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福建土樓”由“六羣四樓”組成。
(2)永定縣初溪、洪坑、高北土樓羣及衍香樓、振福樓。
(3)南靖縣田螺坑、河坑土樓羣及懷遠樓、和貴樓。
(4)華安縣大地土樓羣。 [21] 

土樓土樓特點

福建土樓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其獨特的建築造型,二是其獨有的文化內涵,正因其獨特的內在外在特點,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土樓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具有以下的特點:
其一,土樓是一種生態型的建築。其牆體以生土為主要建築材料,摻入砂石、糯米粉、紅糖、木條、竹片等夯築而成,取材容易且可重複利用,它來源於土地,土牆倒塌後木材腐壞又迴歸於土地,因此延續上千年的建造活動並沒有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其厚重的牆體不僅具備有效抵禦外患的功能,且生土材料本身所具有的透氣性功能,使其能自動調整土樓房間內部的温度和濕度,適應山區潮濕的環境。
其二,土樓的外部空間與自然和諧的融為一體。設計者巧妙的利用當地的環境特點,把山、水、路、田、林納入土樓的統一規劃當中,創造出了和諧自然的生活空間。合理的房屋佈局使得分佈於鄉村間千姿百態的土樓及土樓羣與秀美的山川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鬼斧神工的畫卷。在造型上,土樓外形姿態萬千,更是給人以美不勝收的視覺衝擊。
其三,土樓處處體現出人文之美。土樓是一羣有血緣關係人們的羣體建築,其內部結構是完全暢通的空間,而向內開放的形式正是客家人相親相愛,團結互助,親密無間精神的體現。簡而言之,土樓具有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社會價值。 [21] 

土樓土樓分類

土樓,俗稱“生土樓”,包括閩南土樓及部分的客家土樓,是我國傳統民居中的一種特殊的建造形式,按照其建造形狀來分,土樓主要有方樓、圓樓和“五鳳樓”,還有凹字形、半圓形,八卦形等,其中方樓與圓樓最為常見,也有圓形和方形組合而成的建築。 [21] 
土樓分為長方形樓、正方形樓、日字形樓、目字形樓、一字形樓、殿堂式圍樓、五鳳樓、府第式方樓、曲尺形樓、三合院式樓、走馬樓、五角樓、六角樓、八角樓、紗帽樓、吊腳樓(後向懸空,以柱支撐)、圓樓、前圓後方形樓、前方後圓形樓、半月形樓、橢圓樓等30多種,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長方形樓、府第式方樓、一字形樓、圓樓等。
(1)福建土樓按照所在的“地區”來分類,主要分為龍巖土樓、漳州土樓和泉州土樓;
(2)按照“民系”來分類分為客家(人)土樓、閩南(人)土樓和畲族(人)土樓;
(3)按照建築技術來劃分,可以分為早期的無石牆角土樓和後期的有石牆角土樓;
(4)按照建築內部結構來劃分,可以分為內通廊式土樓和單元式土樓;
(5)按照土樓的“形式”來分類,分為圓形土樓(簡稱“圓樓”)、方形土樓(簡稱“方樓”)、府邸式的五鳳樓和其他形式的土樓。 [21] 

土樓圓樓

在舊時被當地人稱為圓寨,至今一些年代較為久遠的圓樓仍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圓寨。圓樓的共同特點是:大門、祖堂等主要建築都在中軸線上,兩邊的建築對稱,這與其他種類的土樓相同。多環同心圓樓外高內低,樓中有樓,環環相套,祖堂設於樓中心,環與環之間以天井相隔,以廊道相通,而且廊道均與祖堂相連,只有一環的圓樓祖堂則設於正對樓大門的後側廳堂(又稱上廳)。
單元式圓樓的祖堂都設在正對大門的環樓底層,內院作為公共活動的場院;內通廊式圓樓,其外環樓的形制大致相同,只有層數及直徑大小的差別,所不同的主要是內院部分。有的內院中增加一兩圈環樓,有的只是在內院中心設立祖堂,建造年代較近的,祖堂設在正對大門的環樓底層,內院完全空敞。而建造年代較早的是相對講究的圓樓,祖堂都建在內院中心。祖堂亦方亦圓,變化頗多,使內院空間豐富多彩。 [21] 
圓樓 圓樓
圓樓的外環(主樓)呈圓形狀,以厚實堅固的生土牆承重,其土牆依層次升高而逐漸減少厚度,底層厚1米多至2米,頂層厚0.4米至0.8米,樓層越高、直徑越大的圓樓土牆也就越厚。多環同心圓樓的第二環以內的牆體均用青磚或土坯磚砌成,因為這樣既可以節省空間又可以適應內部結構靈活多變的需要,同時也無需像外環那樣突出防衞功能,何況其承重遠比外環小。樓內其他附屬建築如廚房、浴室等牆體也使用同類材料。

土樓方樓

福建方樓分為內通廊式方樓和單元式方樓。內通廊式方樓絕大多數為方形或長方形平面。內通廊式方樓內院空敞的居多,祖堂設在中軸線盡端的底層。比較講究的祖堂前設客廳及迴廊,即方樓內院中又套着一個方形的四合院,使樓內空間更為豐富。 [21] 
方樓 方樓
數量居各種類型土樓之冠。從外觀看,四周高牆聳立,四角規整,呈封閉式,防衞功能十分突出。但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有的四周高度相等,更多的是前低後高,即後向比前向與兩側高,與兩側屋頂形成半層或一層樓高的錯落,前者為懸山頂,後者為重檐歇山頂。方形土樓除了大小各不相同之外,其內部佈局、結構由於受樓主需求、生活習慣、地理環境等不同因素的影響,也有程度不同的差異。

土樓長方形樓

主樓的平面,呈“口”字長方形的佔絕大多數,呈“日”字形或“目”字形的為數甚少。後者中間的樓層與緊密相連的樓層等高,有的略低於主樓。“日”字形樓或位於中間的樓、“目”字形樓左右兩側的樓,一般系後人擴建的。新樓、老樓融為一體,既節省了用地、擴大了居住空間,又保持了全樓整體的統一,更能體現整個家族的高度團結。這兩種土樓的樓內均設置若干個門相通,而且正面也設置大門供樓主進出,可謂四通八達。但“目”字形樓兩側正面的大門比中間原有的正面大門稍小,並且兩門對稱,既顯示主次分明,又美觀規整。

土樓府第式方樓

一般認為,府第式方樓同樣屬於方形樓,因為從整體看,它4個角都呈90度,似乎兩者沒有根本的區別。但兩者在建築佈局、結構等方面有着明顯的差異,應當把它們區分開來。
府第式方樓在中軸線上的3座樓、屋,前低後高,以天井相隔,以廊道或石砌通道貫通,天井兩側為廂房、迴廊。方樓正面為高2一3層的樓或單層屋,後向為主樓。前座樓或前座屋均設門廳,出口為大門;中座一般為主廳(祖堂),單層,高5米以上,系全樓公共活動的中心;後座主樓比前座樓或前座屋高2至3層,設廳堂(俗稱上廳),一般用於供奉神座。
中軸線兩側為前低後高的橫樓,互相對稱,明顯低於後樓,但本身若干級的落差並不大,它與前後座樓屋緊密相連。橫樓的房間門均朝向中軸線,與“三堂”(即前、中、後座樓屋)相呼應。“三堂”與橫樓之間分別有一至兩個長方形天井,其前向、後向甚至中間以廊屋或石砌通道與前、中、後堂貫通。前堂(樓或屋)兩側設廊廳,並各開一小門作為橫樓的出入口。全樓天面為小青瓦漢代九脊屋頂,主樓(後堂)高且出檐較大,突出了其在全樓中的主要地位

土樓宮殿式方樓

宮殿式方樓與府第式方樓有很大差異,最大的差異就是型制完全不同。宮殿式方樓的核心部位處於內院之後側,即祖堂處於後堂,而府第式方樓的核心部位處於內院之中心,由前、後廳與兩邊迴廊組成小四合院,中心為天井,規模也比前者的第二進只有一箇中廳要大得多。宮殿式方樓的前樓及兩側的橫樓,其前半部分比後樓以及橫樓的後半部分矮一層,而府第式方樓的主樓通常四周高度相等,或僅僅後樓略高於前樓及兩側之橫樓,其地面也只比前向高出一至3個台階,落差不明顯。宮殿式方樓的前樓、後樓的屋頂均分成3段作斷檐歇山頂式,加之後樓比前樓高出一層,使外觀更顯得錯落有致,而府第式方樓的四周都是懸山頂,即使兩側橫樓的屋頂也不像宮殿式方樓那樣分作多段作懸山迭落。宮殿式方樓後廳的結構、裝飾遠比府第式方樓複雜、華麗,而府第式方樓相對比較簡單、樸素,與其樓門廳大致相當。

土樓五鳳樓

五鳳樓的形制在中軸三堂的基礎上發展為許多形式,常見的是三堂式、三堂二橫式、三堂二橫加後圍合式、三堂二橫加倒座式、三堂四橫加後圍合式、三堂六橫加後圍合式、四堂式、九堂四橫式等多種。五鳳樓的建築立面也是花樣繁多,有後堂及左右堂屋為二層樓、橫屋為平房、中堂為低於後堂的一層加兩廂正統間小閣樓,而下廳為平房;後堂整橫為三層,橫層後半部及中堂部為二層,橫屋下半部與下廳為平房;有後堂的中心一堂為三層四層,而後堂左右則二層三層呈管帽狀,無論怎麼變化,均少不了高大對稱的中軸大廳和前低後高的佈局形式。 [21] 
五鳳樓 五鳳樓
九脊歇山頂,屋脊飛檐為5層疊,猶如展翅飛翔的鳳凰,錯落有致,雄渾古拙,故名。其型制與府第式方樓、殿堂式圍樓相似,樓內也設廳堂,樓兩側為橫樓;有的五鳳樓樓內不設中堂,整座樓簡化成“兩堂兩橫式”,被稱為縮簡式的五鳳樓。無論如何,“從整體看,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尊卑意識,可以肯定,它是中國漢族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佈局的延續發展……”
五鳳樓與府第式方樓、殿堂式圍樓最大的區別在於,五鳳樓前低後高,逐級升高,整個天面的屋脊為5層疊,這是後者所沒有的,其落差也比後者要大得多;如若地基為山地斜坡,則樓內廳堂、兩側橫樓都隨着地勢而呈階梯式升高,樓內地面亦呈多級階梯形,後者即使有此現象,但沒有前者那麼明顯,階梯級數也比前者少。

土樓殿堂式圍樓

這種類型的土樓,在永定縣高陂鎮、下洋鎮等鄉鎮現存不超過10座,它是閩粵贛邊客家地區的民居建築文化相互影響不可多得的實例。
殿堂式圍樓 殿堂式圍樓
圍龍屋是廣東省梅州市等客家地區集中分佈的一種傳統民居建築。從外觀與平面佈局來看,殿堂式圍樓與圍龍屋極為相似:由兩大部分組合而成,中軸線鮮明,前半部分為“三堂兩橫”或“兩堂兩橫”、“兩堂四橫”合院式建築,後半部分為半月形圍屋或圍樓,祖堂設於中心部位,即第二進的中廳(堂)。可是,兩者有明顯的差異:殿堂式圍樓的承重牆均以生土夯築而成,至少後半部分即主樓如此,而圍龍屋的承重牆以三合土或青磚為材料;殿堂式圍樓前半部分包括橫樓大多數高2層,後半部分一般高3層以上,而圍龍屋前半部分為單層,後半部分一般高2層;殿堂式圍樓前半部分的正面一般只設一個大門出入,而圍龍屋半部分的正面除了設一個大門外,還在大門兩邊各設一個儀門(又稱小門),供住在橫屋的主人出入。
其他比較有代表性的土樓形態

土樓走馬樓

走馬樓 走馬樓
通常倚山而築,錯落有致,形式多樣,依地勢變化而變化。其中以縱向呈一字形、沿着山勢分若干級向後延伸的一字形走馬樓居多。受地理條件限制,這種樓一般高2層。其底層設廳堂、廚房、雜物間、畜廄、廁所等,二層為卧室、穀倉。它與其他種類的土樓相比,有一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二層的外部以杉木架設一條外伸懸空的外通廊。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吸收了幹欄式民居建築的優點,能夠適應複雜地形和多雨潮濕的氣候。

土樓五角樓

樓體與圍牆均隨地形而建,平面呈不規則五邊形;樓內佈局因地制宜、靈活多變、層次分明、井然有序,比其他土樓更富於立體感。內通廊式平面,歇山頂,穿鬥、抬粱混合式構架。此外,永定湖坑鎮還有八角樓,建造時受地勢所限等因素,於是便產生了這種奇特的土樓。這類土樓都設計巧妙,形制新穎。

土樓紗帽樓

這種土樓或在溪邊的石砌牆上挑出木製挑廊、小木屋,以杉木板圍護,後側連着高大的方形土樓,或半月形土樓與方形土樓組合,依地勢前低後高,中間為天井。從正面看去,其形狀恰似古代官員的烏紗帽,故名。這種土樓現存甚少。

土樓吊腳樓

大多數是商業店面,沿街構築。一般面闊單間或2間、3間,進深2間或3間。前面向着街道或村道,前半部分或三分之二部分為土樓;後傍溪河,以杉木挑出的木樓與前半部分的土樓連成一體,以杉木板圍護後半部分的木樓,也開窗。臨溪河的懸崖處,用直徑較大的杉木柱支撐。若前半部分的土樓高3層,則後半部分的木樓也高3層。從正面看,吊腳樓貌似普通的方形土樓;而從後向看,它則貌似中國南方一些地方的幹欄式民居。這種土樓的優點是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間,確保了街道的用地。

土樓建築工藝

土樓材料

土樓的建築材料,主要是沙質黏土、杉木、石料,用量最大,是整座土樓最基本的材料,其他材料如沙、石灰、竹片、青磚、瓦等的用量相對較少。
用於夯築承重牆的沙質黏土,指沙質黃土與黏土按一定比例拌成的泥土。純沙質黃土含沙質過多,無法結團,缺乏堅固性;純黏土雖然容易結團,但是如果缺沙,則如同未摻沙的水泥一樣,乾燥後會裂開,缺乏韌性,唯有兩者按一定比例拌合才能用於夯築土牆。杉木不但比重比松木、雜木小得多,富於彈性,並且在地面乾燥的環境中不容易腐爛。石料主要用於砌牆基,其次用於鋪設廊道、天井、門坪、道路等,還用於製作門框、台階、柱座等,均為花崗石或青石,取自溪河之中或山上。用於砌牆基的石料大者需數人才抬得動。花崗石佔絕大多數,青石不多見,一般用於製作門框。較小的鵝卵石主要用於鋪設通廊、道路、門坪、天井,當然砌牆也少不了它。

土樓佈局

土樓的建築佈局,最顯著的特點是:單體佈局規整,中軸線鮮明,主次分明,與中原古代傳統的民居、宮殿建築的建築佈局一脈相承;羣體佈局依山就勢,沿溪(河、澗)落成,面向溪河,背向青山。還注重選擇向陽避風的地方作為樓址。樓址忌逆勢、忌正對山坳。若樓址後山較高,建的樓一般較高大,且與高山適當距離,使樓、山配置和諧。土樓的建築佈局既採用了古代宮殿、壇廟、官府等建築整齊對稱、嚴謹均衡的佈局形式,又創造性地“因天材、就地利”,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氣候風向、日照雨量等自然條件以及風俗習慣等進行靈活佈局。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台、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土樓結構

土樓的建築結構,最顯著的特點表現在主體建築土木結構,非主體建築即樓內被圍合的其他建築,大多數為磚木結構,或以土坯代替青磚。樓外的附屬建築也是如此。另外穿鬥、抬梁混合式構架結構也是土樓建築結構中常見的一種,它的特點是,建築物內部空間可按需要而擴大,按用途靈活安排。

土樓工序

土樓建造的工序包括選址,設計、施工。在選址上一般嚴格掌握以下幾條原則:從實際需要出發,風水要好,儘可能靠近同宗同族的居住地,並且依山傍水,避風向陽,還要考慮所建土樓離他們開墾的土要是否太遠,耕作是否方便等等。在設計上,建造土樓的能工巧匠們對佈局結構,尺寸比例都爛熟於心,他們因地制宜,建造風格上因人因地而異,因經濟條件而異,居住功能突出,中軸線鮮明。施工是土樓建築的第三個環節,通常分為備料、擇時、挖基、砌石基,夯牆、分層、封頂、裝修這幾個步驟來完成,這個環節也是確保工程質量的關鍵階段。

土樓代表建築

土樓陽產土樓

安徽皖南黃山市歙縣陽產村現有土樓372幢,是目前華東地區保存完好的徽派土樓建築羣,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陽產土樓每幢高約10米,土樓地基均用青石砌塝,土樓與土樓之間鋪設有青石板或石板台階,錯落有致。 [19] 

土樓閩南土樓

華安是閩南土樓的發祥地, [25]  各地的土樓是典型的福佬民系土樓,每座土樓的產生構建都與當地居住家族傳承、人口遷徙聯繫在一起,簡言之是各家族為防禦侵擾、確保生活、生產的安全而建造的。舊時代的封建社會是以土地私有為條件的,人口的增加必然向外拓展,開劈新的領地,有的是以家族為單元,舉族而遷。“兄弟同堂出異鄉,任從隨處立綱常”。為了擁有生存間,適應新的生產、生活和防衞要求,需要一種既能適應家族共同居住條件。於是福佬民系的世族早期從閩北、閩中向閩南遷徙,他們選擇適合當地特殊地理條件,就地取材、便於建造,在經濟成本、建築材料的獲取等方面具有可行性的建築,建築土堡、兵寨,並在土寨形式演化下,遂步過渡到土樓的建築形式。福建(華安)土樓應是這種條件下的必然結果。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隨着海口的開放、對外經濟交流的發展,閩南地區經濟有了重要的進步,遷入的福佬民繫世族經過十幾代人的耕耘,家族人口急劇增加,居民對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為了維護家族的共同利益,幾十人或幾百人聚族而居,以適應家族的興旺,居住的安全,模仿兵寨建築的圓形、方形和府第式等豐富多彩的土樓應運而生,從記載時間看,華安至今保存完好的68座土樓都是這一時期的歷史演變而建築的。 [24] 

土樓畲族土樓

泰華樓
畲族土樓——泰華樓
畲族土樓——泰華樓(4張)
潮州市饒平縣饒洋鎮藍屋畲族村至今保存完好的畲族土樓——泰華樓,泰華樓始建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雖歷經多年風雨侵襲,經修復後至今保存完好。與饒北山區常見的圓形土樓不同,泰華樓四角呈方形,屬四方抹角形二進圍屋,造型頗具特色。該樓佔地面積3338平方米,樓內共分26開間,二、三層有走廊環繞通行。以往,逢傳統節慶日,居住在泰華樓的村民穿戴獨特的民族服飾,表演着畲族特色節目,載歌載舞,其樂融融。現在,原先在泰華樓的村民大都搬到外面的小洋樓居住,泰華樓成了展示當地畲族風情的主要場所。
泰華樓內埕有六角水井1口,大門內正面樓房即為藍氏祖祠——善慶堂。如今的善慶堂已成了展示畲族風土文物的展廳。走進善慶堂,只見屋子正中橫樑下,掛着寫着畲族“盤、藍、雷、鍾”四姓的旗幟,正中牆上掛着畲族始祖盤瓠的畫像,兩側各立穿戴畲族男女服飾的兩對模特,牆上張貼着介紹畲族起源和歷史的畫卷。畫卷前面的展櫃裏,則擺放着藍屋村各個歷史時期的生活、生產用品。整個展廳物品豐富多彩,充分展示了畲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屋前擺放的兩塊石板吸引了記者的眼光,石板上雕刻着畲族獨特的文化標識——鳳凰圖騰,其中一塊已略顯模糊。據村民介紹,這兩塊石板由於年代久遠,已不知道是哪個年代存留了下來。這個具600多年曆史的畲族村寨歷代村民,很好地傳承了自身獨特民族文化。 [8] 
鋪前土樓
鋪前土樓 鋪前土樓
泉州市南安碼頭鎮鋪前村有一座門頭雕刻着“石門詒燕”四個大字的方形土樓。這座土樓是畲族雷姓族人於清乾隆年間所建,目前被佈置為畲族文化展館。這座畲族土樓距今已有270多年,是畲族人雷大經所建,土樓外牆高約10米,分兩層。下半部分外牆為條石構築,內牆是用巨大的卵石砌成;上半部分則由三合土夯築而成。土樓佔地面積近900平方米,中間是一個寬敞的天井,兩層樓環繞沿牆而建,每層有20間房。
2013年,南安市碼頭鎮畲族文化研究會成立。次年,聚居在碼頭的畲族族人籌資開始修繕土樓。在省、市與當地民宗部門及碼頭鎮政府的支持補助和鄉民的踴躍捐資下,這座土樓得以修繕。2015年底修繕完成,土樓被佈置成畲族文化展館。目前,展館免費對外開放。 [7] 
大地土樓羣
大地土樓羣 大地土樓羣
大地土樓羣位於福建漳州市華安縣仙都鎮畲鄉大地村,由二宜樓、南陽樓、東陽樓組成。這座雙環圓形的東方堡壘創造出古代民居生活居住與戰略戰術防禦結合之典範,祠堂、門廳、卧室、廚房、倉庫等空間以及堅固的防禦設施各種功能一應俱全,好似生動鮮活的微型社會。樓內壁畫、彩繪、木雕、楹聯眾妙畢備,儼然一個民間民居藝術博物館。 [11] 
其他
江西瑞金安治畲族村是瑞金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畲族羣眾祖祖輩輩在這生活了400多年,至今保留着原始的舞龍燈習俗和畲族土樓建築風格的民居 [12]  。福建省上杭縣的官莊與廬豐兩個畲族鄉也保留有土樓建築 [13]  。福建省永安青水畲族鄉保留有畲族古建築260座,其中有土樓4處。 [14] 

土樓潮汕土樓

在潮汕地區留存有不少鄉土建築精品。其中,類型就包括合院住宅、土樓、祠堂、園林等。 [29]  從平原地形到山區地形衍生出了圍寨、樓寨、土樓多種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築風格。 [30]  土樓圓寨和半圓圍龍屋是閩西南、興梅及潮州饒平北部客語區的主要村寨住宅形式,潮語區之潮安鳳凰、鐵鋪、磷溪、官塘、澄海之蓮華諸鎮,也有土樓寨是從客語區傳來的。 [28]  潮汕僅饒平縣就存有600多座土樓,大約閩南民系和客家民系各佔一半。 [27] 

土樓永定客家土樓

永定客家土樓 永定客家土樓
永定縣是福建土樓的發源地和核心分佈區,現有土樓23000多座,佔福建土樓70%以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福建土樓“六羣四樓”中,永定佔了“三羣兩樓”。全縣尤以奇特的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最為震撼人心。2010年4月,永定縣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評為擁有“福建土樓”最多的縣:該縣現存“福建土樓”23000多座,遍佈各個鄉鎮、村落,其中圈數最多、建築規模最大的為承啓樓;最高的為永隆昌樓;最古老的為龍安寨(始建於唐朝)。
永定客家土樓千姿百態,種類繁多,分方樓圓樓兩大體系,其中有殿堂式樓、五鳳樓、長方形樓、正方形樓、三合式樓、五角樓、六角樓、八角樓、紗帽樓、走馬樓、日字形樓、曲尺形樓、吊腳樓、半月形樓、圓形樓、前圓後方樓、前方後圓樓、橢圓形樓等20多種建築形式,永定被稱為一座沒有大門的中國客家土樓博物館。在眾多的土樓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鳳樓、大的方樓和圓樓。
圓形土樓是永定客家土樓的典範,堪稱天下第一樓。它似古堡巍峨蒼樸,如現代體育館氣勢恢弘,象地下冒出來的“蘑菇”絢麗多彩,又如同自天而降的“飛碟”壯觀神奇。這種圓樓都由二、三圈組成,由內到外,環環相套,外圈高十餘米,四層,有一、二百個房間,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四層是卧室;二圈兩層有三五十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一間是祖堂,是居住在樓內的幾百人婚、喪、喜、慶的公共場所。樓內還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設施。土樓採用當地生土夯築,不需鋼筋水泥,牆的基礎寬達三米,底層牆厚1.5米,向上依次縮小,頂層牆厚也不小於0.9米。然後沿圓形外牆用木板分隔成眾多的房間,其內側為走廊。
永定客家土樓除具有防衞禦敵的奇特作用外,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以及通風采光好等特點。土牆厚度大,隔熱保温,冬暖夏涼,陰陽調和,處處洋溢着永定客家人的聰明才智。
永定客家土樓閃爍客家人的智慧,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傳,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勞的民風;“走古事、作大福、四月八、打新婚”等傳統文化的可見、可觸、可感更吸引眾多的遊客的莫大興趣。
初溪土樓羣
初溪土樓羣位於永定縣南部的下洋鎮初溪村,距縣城鳳城鎮47千米,均為徐氏族人,以農耕為主業。
初溪土樓羣位於海拔400一500米大山深處的山腰上,羣山環抱,地形複雜,坡度較大。土樓羣整體坐南朝北,背靠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東西面長約500米,南北面長約300米。
由一條小溪自東而西從土樓羣的前向橫穿而過,溪中遍佈大大小小的鵝卵石,水流湍急,水面距土樓羣前向土樓的地面高達20多米。兩條山澗(俗稱山坑)水分別自東而西、自南而北進入村內,匯合後從村內貫穿而過,然後注入小溪。位於谷底的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見底,景色迷人。初溪土樓羣五座圓樓和數十座方樓組成,它們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站在溪中仰望土樓羣,別有一番情趣。初溪土樓的主要類型有長方形樓、正方形樓、圓樓、橢圓形樓、六角形樓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土樓有集慶樓、餘慶樓、繩慶樓、華慶樓、庚慶樓、錫慶樓、福慶樓、共慶樓、藩慶樓、善慶樓等10座土樓,均保存完好。初溪村的建築佈局至今仍保留着古代的傳統格局。
  • 洪坑土樓羣
福建土樓中的精品,是最具有特色的土樓村落。位於永定縣東南面的湖坑鎮洪坑村,距縣城鳳城鎮45千米,現村內有600多户、3000餘人,均為林氏族人,以農耕為主業。
洪坑村東、西、北3面羣山聳立、林木葱蘢。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貫穿全村,兩岸地勢狹長,平緩。建於不同時代、形態各異、規模不一的客家土樓沿溪而建,錯落有致,佈局合理,與青山、綠水、村道、小橋、田園完美結合、融為一體。
洪坑村現有圓形土樓、方形土樓、府第式土樓等各種類型的土樓數十座,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土樓有光裕樓、福興樓、奎聚樓、福裕樓、如升樓、振城樓、慶成樓,均保存完好。 [1] 
洪坑土樓羣 洪坑土樓羣
1991年3月,振成樓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洪坑村被列為中國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1998年12月,所在的湖坑鎮被公佈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1年5月,其中的奎聚樓、福裕樓、振成樓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2月,洪坑土樓羣作為福建土樓中永定客家土樓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2003年該村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8年,這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清單中最重要的土樓羣;2011年,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重要組成部分。洪坑土樓羣中的“土樓王子”——振成樓,宛如布達拉宮的宮殿式宮建築——奎聚樓,五鳳樓府第式建築——福裕樓,“袖珍圓樓”——如升樓等是眾多土樓中的精品。永定現有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土樓有8座,這個村就佔了3座。
  • 高北土樓羣
高北土樓羣位於永定縣東南面的高頭鄉高北村,距縣城鳳城鎮47千米,多為江氏族人,以農耕為主業。
高北土樓羣背靠海拔近800餘米的金山,林木葱蘢,高頭溪自西而東從土樓羣前川流而過,匯入永定縣三大河流之一金豐溪。
高北土樓羣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土樓有承啓樓、五雲樓、世澤樓、僑福樓4座土樓。承啓樓坐落在高北土樓羣的核心位置,東為世澤樓、五雲樓,西鄰僑福樓。均保存完好。 [1] 
  • 衍香樓
衍香樓坐落在永定縣湖坑鎮新南村,圓形土樓,蘇式民居,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坐東北朝西南,圓中有方,佔地約4300平方米。它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圓中有方,構思精巧,佈局嚴謹,是福建土樓中風格獨特的圓形土樓,也是土樓客家人崇尚風水理念的典範之一。該樓歷來以崇文重教、人才輩出著稱,是典型的書香門第。
2000年元宵節前夕,著名文物、建築專家鄭孝燮考察該樓和不遠處的土樓遺址後,賦詩《永定客家土樓》和《衍香樓》:
絕無僅有天地間,外如城堡內家園;
中原幾度經戰亂,聚族遷居千百年。
遠山近水土圓樓,隔壁殘垣且伴留;
耕讀傳家猶傳世,詩情畫境何悠悠。 [6] 
  • 振福樓
振福樓坐落在永定縣湖坑鎮西片村,1913年,因經營條絲煙稱為富翁的蘇振泰動工興建該樓。該樓坐北朝南,圓形,佔地約4000平方米。
該樓由內外兩環同心圓建築組成,外環高3層,直徑43.5米,土木結構,以中國傳統的《易經》八卦格局建造,計3廳96間。外環底層、二層不開窗,底層為廚房、餐廳,二層為糧倉,三層為卧室。
該樓依山傍水、景色秀麗、典雅精緻,是人與大自然完美結合的經典土樓。它不僅按傳統的《易經》八卦理念佈局,石刻楹聯眾多,文化內涵十分豐富,而且受近代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在建築佈局、結構、功能等方面獨樹一幟,大大超越了此前的客家土樓。它還是永定煙草業興盛與土樓發展、創新密切相關的重要歷史見證。
2009年11月,該樓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土樓集慶樓

——樓梯最多、最奇特、最古老的土樓
集慶樓坐落在初溪村北面溪邊,海拔500多米,高出溪面約30米,地勢險要。集慶樓為圓形土樓,兩環,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距今600多年,坐南朝北,佔地2826平方米。該樓中軸線自北而南依次為門坪、樓門、門廳、天井、內環及內外環通道、天井、祖堂、後院。該樓高4層,底層53開間,二層以上每層56開間。底層為廚房,底層、二層不開窗,三層為糧倉,三層以上為卧室。 [1] 
集慶樓結構十分獨特,樓裏底層內通廊式,全樓用72個樓梯分割成72個單元,木結構均靠榫頭銜接,不用一枚鐵釘,被稱為“樓梯最多、最奇特的土樓”。該樓為央視大戲《下南洋》等電視劇主要拍攝點。

土樓奎聚樓

——全國唯一的宮殿式土樓
該樓坐落在洪坑村西北部,始建於清朝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坐北朝南,佔地約6000平方米,三堂兩落。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大門、門廳、天井、中廳、天井、大廳(祖堂前廳)、祖堂,兩側為橫樓。
主樓為方樓,土木結構,面闊33米,進深31米,底層牆厚1.5米,內通廊式。前半部分高3層,後半部分高4層,前低後高,落差較大。前半部分的一、二層不開窗,後半部分因靠近後山,一、二、三層不開窗,全樓只設一個大門出入。 [1] 
奎聚樓把方樓與五鳳樓融為一體。它因地制宜,順應前低後高的地勢,分為3級,每級建一堂,這種高低有序的層次,不僅錯落有致,而且給人以莊重、高貴的感覺。許多人因此而把該樓稱為中國西藏布達拉宮式的建築。該樓也是永定縣乃至客家地區現存的唯一一座宮殿式方樓。

土樓福裕樓

——五鳳樓的傑出代表
位於湖坑鎮洪坑村,是府第式土樓的傑出代表。由洪坑林氏20世林德山、林仲山、林仁山三兄弟經營條絲煙刀加工作坊而成為富甲一方的大財主之後,買田置地,大興土木,由林仲山牽頭合建該樓。因前低後高,外形九脊歇山頂,屋脊飛檐有5個層疊,如五鳳騰飛,壯觀氣派,造型獨特,故稱為五鳳樓。
該樓始建於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坐西朝東,佔地約4000平方米,三堂四落式。全樓共有166個房間、22個廳堂、28道樓梯、6個天井、2個側門、2口水井、6個浴室。 [6] 

土樓振成樓

——土樓王子
該樓坐落在洪坑村中南部,由洪坑林氏21世林鴻超兄弟等人於民國元年(1912年)建造。俗稱“八卦樓”,以富麗堂皇、內部空間設計精緻多變而著稱。其局部建築風格及大門、內牆、祖堂、花牆等所用的顏色,大膽採用了西方建築美學所強調的多樣統一原則,達到了極高的審美境界,堪稱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築的傑作。
該樓坐北朝南,佔地約5000平方米,由兩環同心圓樓組合而成。外環土木結構,高4層,直徑57.2米,內通廊式。樓內按中國傳統《易經》八卦原理佈局,以青磚防火牆分隔成8個單元,樓房呈輻射8等分,寓意乾、坤、坎、離、震、艮、巽、兑八卦,每等分6間起腳為一卦。每卦關起門户自成院落,打開門户全樓貫通。每層2個廳、44個房間,共有208個房間。樓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幢高2層的耳房,半月形,磚木結構,每幢6開間,一幢為學堂,另一幢為條絲煙刀加工作坊,均以磚砌圍牆圍合天井自成院落,各開一拱門,與樓外環的邊門相通。
該樓開創了將西方建築文化融入客家圓樓建築的先河,此後在永定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985年,該樓模型作為客家建築模型之一,在美國洛杉磯國際建築模型展覽會上展出。 [1] 

土樓承啓樓

——土樓王
承啓樓坐落在高頭鄉高北村西北部。該樓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而後依次建造第二、三環和第四環,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落成。圓形土樓,坐北朝南,佔地5376.17平方米。因夯築該樓外環土牆時,天公作美,土牆未受雨水淋蝕,故又名“天助樓”。
全樓由4圈同心環形建築組合而成,兩面坡瓦屋頂,穿鬥、抬梁混合式木架構,內通廊式。外環為主樓,土木結構,高4層,直徑73米。第二環高2層,磚木結構,每層40開間。第三層單層,磚木結構,32開間。第四環為祖堂,單層,比第三層稍低,使全樓形成外高內低、逐環遞減、錯落有致的格局。
該樓為環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客家圓形土樓,鼎盛時期居住800餘人,現仍居住300餘人。1981年,該樓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198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的中國民居郵票,其中面值一元的“福建民居”便是該樓的圖案。 [1] 

土樓其他經典

  • 永隆昌樓——最高最大的方土樓
永定縣撫市鎮的“永隆昌”樓,以高大著稱。該樓因受地形限制,部分以沙灘為基地,填平工程特大,從填壩動工到整修完工,前後整整花去28年。主樓高五層半,佔地都有一萬多平方米。是方樓與五鳳樓的組合建築。主樓有福盛樓和福善樓兩座,合計有92個廳,746個房間,144座樓梯,7口水井。
  • 遺經樓
位於永定縣高陂鄉上洋村,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外牆東西寬136米,南北長76米,佔地10336平方米。其後座主樓高17米5層,共有房間二百六十七間,51個大小廳堂。主樓左右兩端分別垂直連着一座四層的樓房,並與主樓平行的四層前樓緊緊相接,圍成一個巨大的方樓,如此環繞形成一個大“口”字。裏面又有一組小“口”字形建築,形成一個獨特的“回”字形整體造型。真是“門中有門,樓中有樓,重重疊疊”,當地人都稱它為“大樓廈”。中間為祖堂。前樓一左一右建有兩所學堂,樓內子女可以在樓內就讀,學堂中間是個石坪,前建有大門樓,大門高6米寬4米。在主樓後面有花園一座、魚塘一口以及碓房、牛舍等附設建築。遺經樓共有280個房間。
  • 馥馨樓——最古老的方形土樓
馥馨樓位於湖雷鎮下寨村,是永定客家土樓現存最古老的一座方形土樓,迄今有750年以上歷史,堪稱中原古代建築文化的活化石。佔地1275.76平方米,高四層,牆身通體以生土夯成。馥馨樓沒有石基,這是沿襲了中原先祖的建築技術和建築形式,充分説明了永定客家土樓與黃河流域傳統民居的淵源關係。樓四周有四米寬的護樓壕溝,門前設有吊橋通行。
永定客家土樓藴含着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其封閉式的外體和配套的防禦功能,是客家人徙居南方山區以求自保和生存發展的歷史見證;宏大的建築空間和多為內通廊式結構,是客家人聚族而居、敦親睦族的文化體現;眾多教化性質的楹聯、學堂,是客家人修身齊家、忠義報國、崇文重教、勤耕苦讀的世風反映;中軸對稱和以祖堂為核心的佈局,是客家人敬祖睦宗、尊卑有序的倫理追求;古樸的民俗風情,處處展現了中原傳統文化的神韻。因此,永定客家土樓是客家文化的象徵。
而各級領導、中外專家學者也對土樓讚譽有加:
2010年2月13日農曆大年三十下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來到永定客家土樓考察。考察完承啓樓後,胡總書記盛讚“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希望“一定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內涵十分豐富。作為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徵,永定客家土樓有着厚重的客家文化積澱。通過它,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土樓客家人對中原傳統文化頑強的傳承性、驚人的創造性,全方位地領略客家文化內涵,瞭解土樓客家人特有的匠心和智慧。土樓是客家文化的象徵,客家文化是土樓的靈魂。”——摘自2008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在中國福建(永定)土樓客家文化節開幕式的講話。
“土樓與客家文化息息相關。人們對擁有這麼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非常珍惜,為之驕傲,而且在努力保護它、展示它。”——摘自2009年5月14日至15日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專家組成員、香港大學建築學系文物保護課程教授狄麗玲博士在永定考察時的講話。
“客家土樓的魅力不在於建築,在於代表客家文化,人與人和諧相處,相互尊重,有禮節有共同理念。”——摘自2008年8月14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一行回鄉省親祭祖在土樓王“承啓樓”參觀時的講話。
“土樓是我們客家人長期奮鬥的歷史縮影,其中鐫刻着客家人長期遷徙和生存的烙印。土樓文化千秋萬世,昌榮無邊。”——中國國民黨中評會主席團主席、台灣中華兩岸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饒穎奇先生。
“閩西是客家祖地,在中華民族客家民系形成過程中曾經起到了關鍵性的歷史作用。尤其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傳統民居——永定客家土樓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築奇葩’,它所藴涵的客家文化源遠流長,生動反映了我們客家先人舉族南遷的艱辛與曲折,反映了我們客家先人為適應和開闢新的生存發展環境而發揮出來的堅韌力量和創造力量,反映了我們客家先人在傳承中原文化精華的同時又吸納南方土著族羣文化精華的智慧。因此,客家土樓就以它的獨特形象,當之無愧地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很有光彩的組成部分。”——中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客家文化論壇組織·客家文化研究會”總顧問鄭必堅先生。
“客家文化歷經千百年的積澱,濃度很高,客家人在歷史的行走過程中始終承擔着弘揚中華文化的責任,有一種天然的使命。客家土樓被列入世界遺產,説明土樓文化得到了世界的尊重。土樓傳承着特別有活力的客家文化,成為客家文化象徵性的物態體現。”——中國文化學者、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作家餘秋雨
2000年,中國作協組織30多名專家、學者對永定客家土樓進行考察,他們作出了五句評價:永定客家土樓在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在文化上是博大精深的,在功能上是包羅萬象的,在價值上是無與倫比的。還留下了讚美詩句:土樓不土洋樓羞,古城真古今風流,奇蹟奇觀奇天下,仙山仙水仙人樓。
  • 漳州土樓
漳州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竹片、木條等夯築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也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防潮、通風采光、冬暖夏涼等特點。
  • 田螺坑土樓羣
土樓雪景2016年1月23 土樓雪景2016年1月23
南靖縣位於福建省南部的漳州市,是閩西、閩南交界處,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在此交匯,其中書洋、梅林等是客家民系鄉鎮,少數是畲族人。
南靖縣境內居民大多數是明清時期及以前由中原輾轉南遷的漢族人,其中有一部分是從永定縣等地遷來的客家民系。客家人在山區開拓發展,建造了各類形狀土樓15000多座,其中大型土樓有1300多座,基本上分佈在書洋、梅林、奎洋、和溪等幾個鄉鎮半徑約25千米範圍內的客家人聚居地。其中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田螺坑土樓羣、河坑土樓羣、和貴樓、懷遠樓,都坐落在客家民系所在地。
田螺坑土樓羣位於南靖縣書洋鎮上坂寮村的一條狹長小山溝裏,在高聳入雲的半山腰處,由5幢土樓組成田螺坑土樓羣。
清嘉慶年間(1796-1820),黃氏村民開始建造土樓,村中間的步雲樓,方形樓,始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前低後高,從前廳到後廳堂層層而上,步步高昇,高3層,每層22開間,共66間,佔地1050平方米。右上方和昌樓,圓樓,始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1936年與步雲樓同時毀於戰火,1952年重建,高3層,每層22間,共66間,佔地1268平方米。右下方的瑞雲樓,圓樓,始建於1936年,高3層,每層26開間,共78間,佔地1063平方米。左下方的文昌樓,始建於1966年,橢圓形樓,樓高3層,每層32開間,共96間,佔地1288平方米。左上方的振昌樓,圓樓,始建於1930年,高3層,每層26間,共78間,佔地976平方米。
田螺坑東、西、北面環山,南面為大片的梯田,5座土樓依“金、木、水、火、土”進行佈局,一個方形土樓屬土居中,4座圓形樓環繞其上下左右。5座土樓恰似一朵梅花綻放在大地上,被戲稱為“四菜一湯”。
2008年7月7日,田螺坑土樓羣作為福建土樓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的步雲樓、振昌樓、瑞雲樓、和昌樓、文昌樓被列入本體樓。 [6] 
  • 裕昌樓
裕昌樓坐落在南靖縣書洋鎮下坂寮村,由該村開基祖劉萬億創建於元朝中期,已有600多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裕昌樓為圓形土樓,高5層,直徑36米,50個開間,內環樓一層,中心是祖堂,後半部由於靠山地下泉水旺盛,每家底層廚房內靠灶台邊有一口水井,井深僅一米。用長水瓢隨手可舀,井口還可加蓋,取水極為方便。
裕昌樓最為奇特的是,不知出自何因,也不知始於何年,樓間欄杆多是傾斜的,或左或右或前或後,相依相靠相接相連,人稱斜樓。所有柱樑都朝着不同方向有分寸而又恰到好處地傾斜,是一種圓形通廊的相互牽制,經歷數百年風雨而沒有倒塌的奇妙傾斜。 [6] 
  • 和貴樓
和貴樓坐落在南靖縣梅林鎮璞山村,方形土樓,簡氏民居,先祖簡德潤從永定縣培豐鎮洪源村遷來。
該樓建於清代雍正十年(1732),坐西朝東,佔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樓。這座土樓建在沼澤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樁、鋪墊,歷經200多年仍堅固穩定,保存完好。2001年5月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 河坑土樓羣
河坑土樓羣位於書洋鎮河坑村,客家人聚居地。據張氏世英堂族譜記載,河坑張氏世英堂肇基祖始祖是張氏得姓後第125世孫張念三郎。張氏先祖由永定縣下洋鎮遷到廣東省大埔縣開基後,張念三郎於明正統八年(1443)從廣東打譜縣小清遷到南靖縣,先在書洋鄉石橋村居住,後又移居曲江河坑。 [6] 
田螺坑土樓羣
田螺坑土樓羣(7張)
河坑土樓羣距南靖縣城58千米。包括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等6座方形土樓,裕昌樓、春貴樓、東昇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等6座圓土樓和五角形的南薰樓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樓建於1549年。河坑土樓羣有仙山樓閣、北斗七星
漳州土樓造型多樣,有圓方、橢圓、半月、交椅、雨傘、風車、八卦等形狀。第一座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的土樓是華安仙都二宜樓,被譽為“土樓之王”,是土樓中的優秀代表作,其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有“圓樓之王”、“國之瑰寶”之譽。
華安縣沙建鎮的“齊雲樓”,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為中型橢圓形土樓,樓高2層,以普通夯土與部分泥磚成牆,底牆厚1.5米。樓呈橫式,與屋後山體平行。
  • 秀篆土樓
漳州詔安縣秀篆鎮的土樓大小共有100多座,大小不一,形狀各異,主要有圓形樓、方形樓、半月形樓、橢圓形樓等,2012年保存完好的有上洋村的和安樓(半月形),埔坪村的陳文樓(圓形),隔背村的陽春樓(半月形)、新屋圓樓(半月形),陳龍村的會龍樓(方形)、東泰樓(方形)、龍潭樓(橢圓形)、光裕樓(圓形),寨坪村的東陽樓(圓形),礤嶺村的龍坑樓(圓形),青龍山村的永順樓(四角形),乾東村的青龍樓(圓形),石東村的學耕樓(半月形)等13座土樓。秀篆土樓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年代最久遠的已有500餘年的歷史,現存100年以上的土樓有10多座。其中隔背村的陽春樓建於明朝中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2012年尚保存完好。保存最為完整且面積最大的土樓為陳龍村的龍潭樓,建於民國30年(即1941年),呈橢圓形狀,最大外徑約70米,平均分佈60間房,高三層半。保存完整規模第二大的土樓是乾東村的青龍樓,建於1953年,呈圓形,直徑60米,平均分佈40間房,高三成半。坐落在龍潭樓周圍的土樓還有會龍樓、東泰樓、光裕樓、龍雲樓、長源樓、和陽樓、百順樓、坎下樓、慰文樓、超然樓、茶盤樓、尚學樓、梅先樓、順安樓、龍田樓、會順樓等17座,形成一個較大的土樓羣。

土樓申遺過程

1998年5月,永定縣成立了土樓申報世界遺產機構,啓動土樓“申遺”工作。
1999年9月、10月,永定縣政府和龍巖市政府先後正式向省政府、國家文物局呈報《關於請求將永定客家土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請示》,並邀請中外著名世界遺產專家10多批到永定實地考察,指導,專家們對客家土樓的價值給予了肯定,對土樓“申遺”工作提出了不少建設性的意見。
1999年10月,華安縣委、縣政府正式啓動“華安大地土樓羣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2000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辦公會議決定把南靖、永定、華安三地土樓以“福建土樓”的名義聯合申報世界遺產。
2002年2月1日,土樓“申遺”的申報文本報送到了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但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新規《蘇州決議》對申報名額的限制,“福建土樓”申報進程延緩。
2006年5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明確將“福建土樓”列為我國2008年度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唯一項目。
2008年上半年,“福建土樓”順利通過了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的正式評估,贏得角逐2008年世界文化遺產的“入場券”。
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申報5A過程
2004年1月,永定縣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洪坑村榮膺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
2009年8月,永定縣啓動福建土樓永定景區申報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工作;
2009年10月,永定縣成立創建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福建省優秀旅遊縣工作領導小組,全面推動創建工作;
2010年2月,南靖土樓旅遊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011年4月6日,南靖縣成立福建土樓(南靖)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工作領導小組;
2011年8月30日,福建土樓(永定·南靖)景區榮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土樓延伸節日

舉辦土樓節,既是展示客家土樓風采和客家民俗風情,也是為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造勢,進一步提高土樓知名度,把土樓推向世界。1995年11月,永定縣成功地舉辦了首屆“永定客家土樓文化觀光節”。開幕式上,走古事、舞龍、婚俗、山歌等客家民俗文藝表演豐富多彩,民風古樸,吸引了海內外來賓的目光。來自歐美、港澳台、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各界人士參加了土樓節開幕式。2001年、2011年永定縣也相繼成功舉辦了土樓節。

土樓土樓交通

福建土樓多分佈在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漳州市南靖縣和華安縣。
公共汽車:福州方向遊客到福州南、北乘坐到龍巖、漳州的車,到達龍巖汽車站後轉龍巖到永定土樓的旅遊直通車即可,一天多趟。廈門方向遊客可到廈門湖濱南路乘車到福建土樓各大景區。(請參考各大車站最新時間表)
土樓交通遊覽圖V2.0版 土樓交通遊覽圖V2.0版
自駕車:從福州、廈門方向到福建土樓:經福銀高速——瀋海高速——龍巖西——永定土樓出口下高速,永定土樓高速出口到洪坑、高北、初溪土樓羣車程一般在20分鐘左右,全程均有路牌指引。往南靖土樓遊客可在南靖出口下高速。
從廣州方向到福建土樓:經廣河高速——梅河高速——梅州城東鎮/雁陽出口下高速——福建龍巖方向(交界處有指示路牌),約19公里到達永定客家土樓下洋景區,或梅河高速——梅州——經上杭——龍巖——永定土樓下高速,永定境內全程路牌指引。待連接至廣東梅州大浦的梅永高速開通後,可走梅河高速—梅州—大浦—永定土樓下車。往南靖方向遊客可在龍巖往漳州或汕頭往漳州方向南靖出口下高速。
永定洪坑土樓羣
永定洪坑土樓羣(17張)
從江西方向到福建土樓:經温沙高速——濟廣高速——廈蓉高速——龍長高速公路——莆永高速永定土樓高速出口下高速,全程均有路牌指引。到達漳州土樓遊客可在温沙高速——濟廣高速——廈蓉高速—南靖或漳州出口下高速。
到達景區後均有國道、省道互通福建土樓各大景區,景區交界處有指示路牌。永定土樓景區範圍內都是旅遊公路,十分方便。
動車:福州到龍巖的動車共有九趟,途經莆田、廈門、漳州、龍巖等。時間分別為:07:09、08:40、11:12、12:20、12:37、14:57、17:46、17:55、18:03、18:59、19:19、21:25(請參考動車站最新時間表)。到達龍巖汽車站後轉龍巖到永定土樓的旅遊直通車,或是在火車站出口拼車前往永定縣城或土樓景區即可。往漳州土樓方向可在南靖站下車後坐車前往。
火車:廣州到永定火車共有二趟:20:40、19:26,深圳到永定火車共有二趟:21:22、07:40,江西方向到龍巖或途經龍巖的火車班次較多,遊客可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上網查詢。往漳州土樓遊客可乘坐廈門方向火車漳州站下車。
飛機:全國各大旅行社均有提供超值的廈門、土樓雙飛遊行程,不想參團的遊客也可以自行搭乘直航到廈門中轉。廈門當地幾乎所有酒店和商務賓館均可報名參加福建土樓各大景區旅遊行程。

土樓土樓美食

客家菜味道肥鹹香鮮熱兼備,小吃種類繁多。
最負盛名的是永定牛系列,如牛肉丸、牛肉兜湯、牛雜湯等,永定牛肉丸選用上等新鮮牛肉,剁成肉泥拌以少許木薯粉、食鹽,精心製成丸狀,湯中配以佐料食之,味鮮爽口,食而不膩。特色美食還有客家泡鴨爪、梅菜扣肉、釀豆腐、鹽水鴨,芋子包和炒發粄也是客家獨具特色的主食。還有客家米酒也是一大特色,入口醇厚香甜,往往讓初飲者不以為意,誰知後勁雄勁,有點“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味。另外,土雞、雲水謠砂鍋和溪魚也不可不嘗。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