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字牌

鎖定
土字碑:位於防川村中俄邊界的起點處。於1886年中俄重勘琿春東部邊界時重立。土字碑東是俄羅斯哈桑鎮,西是豆滿江,南是朝俄鐵路大橋。碑高1.44米,寬0.5米,厚0.22米,為花崗岩石碑。碑正中豎刻有“土字碑”其左豎刻有“光緒十二年四月立”八個小字,碑俄方一面刻有俄文“T”,與俄方設立的界碑並列。
中文名
土字碑
外文名
TU ZI BEI
位    置
防川村中俄邊界的起點處
重立時間
1886
石碑信息
高1.44米,寬0.50米,厚0.22米

目錄

土字牌簡介

土字牌
土字牌(2張)
“土字牌”是中國與俄羅斯兩國界標之一,也是中俄邊境線上第一座界碑,從土字牌順圖們江而下到日本海15公里。它是1886年清政府派吳大澄與俄談判而立。在我側正中刻有“土字牌”三個大字,其左豎刻“光緒十二年四月立”八個字,在俄側刻有俄文“T”字樣,漢語翻譯“土科(tu)”。“土字牌”上字不多,但中華民族榮辱興衰的歷史卻深深的刻印其中。
土字牌位於琿春市區東南敬信鄉防川村的中俄邊界上。它是在1886年中俄重勘琿春東部邊界會談時重立的。1888年4月22日(公曆5月25日)吳大澄與巴拉諾夫等在第一次會談時,吳大澄提出,按條約(批中俄北京條約)記文,由海口量準中國裏20裏處立土字牌。巴拉諾夫執意按舊圖原立界牌之地(原立界牌之地離海口44華里,在沙草峯一帶,牌已遺失)不變。並且辨稱,海水灌入之地,謂之海河,除去海河20裏才算圖們江口。吳大澄當即指出,海口即江口,二者無區別。海潮時海水灌入地不止20裏,退潮時也不止20裏,江口就是海灘近處。吳大澄據約力爭,再三辨駁,達成了協議。推翻了巴使堅持在距江口44華里處立土字牌的無理慾望,從而爭回了一些失地,將“土字牌”立在現在地點(據查,在清同治、光緒初年時,此地曾住有3、4户人家,其中有擺船的曲光華一家)。土字牌東是前蘇聯的包德歌爾那亞城,西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豆滿江市,西北部的山崗是吳崗。南約0.5公里許的山崗,海拔42.2米類似駝腰狀的地方,即歷史上建有村落的卧峯,亦名船頭哨。現為蘇領地,蘇名西卡西墨。1886年吳大澄與俄使巴拉諾夫在勘定立土字牌地點後,曾策馬到過此地遼望。土字牌高1.44米,寬0.5米,厚0.22米,正面刻有“土字牌”,左側刻“光緒十二年四月立”八個字。《中俄重勘兩國交界道路記》記:“……牌下入土深俄尺約中國2尺3寸。四周地基用堅石築成,外掘深溝,填以碎石,均灌灰漿,以期經久。”牌體完整,字跡清晰。土字牌蘇側刻有俄文“T”字。於1960年間,我國政府為保護這一具有歷史完整的疆域標誌不受江水沖毀,築有高6—8米不等,長1860米江岸護堤。

土字牌由來

土字牌 土字牌
離海最近,卻屬內陸,這是歷史的悲哀。
琿春來自女真語,意思是指“邊地”,而防川則是“邊地”之邊。就地理距離而言,這裏是中國到俄羅斯、朝鮮的東海岸、日本的西海岸以及北美、北歐的最近點。從防川沿圖們江出海到俄羅斯的波賽圖港僅16公里,距海參崴180公里,到日本的新瀉港也只有800公里。
據史料記載,隋唐時期,防川是舉世聞名的“日本道海上絲綢之路”。唐代的經濟文化、民俗宗教由此傳到日本,促進了兩國經濟文化交流和人民的友誼。16世紀後期,沙俄越過烏拉爾山,侵略黑龍江流域,結果被清軍打敗。此後,兩國經過談判,正式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18世紀中期,沙俄在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同時,也趁火打劫,再次出兵,強佔了黑龍江流域的大片土地,並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俄璦琿條約》,隨後又脅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 。這兩個條約掠奪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截斷了中國的領海,使吉林成了一個離海最近卻沒有海域的內陸省。
離海最近,卻屬內陸,這是歷史的悲哀。瞭望塔下立有一塊“土字牌”。它是中國與俄羅斯兩國的國界界標之一,也是中俄邊境線的起點。公元1886年,清政府派都察院左副御史吳大澄與俄國談判,立下這塊“土字牌”。

土字牌傳説

據民間傳説,當時在吳大澄與俄國談判後,負責立界碑的幾個清兵由於喝醉了酒(一説是鴉片煙癮犯了),把界碑抬到防川后,再也懶得往前走半步。這樣雖然東海近在咫尺,界碑卻擋住了我們的出路。留給今人的不僅是對於清政府腐朽體制的辛酸,還有望洋興嘆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