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人蔘

(中藥)

鎖定
土人蔘,中藥材名。本品為馬齒莧科植物櫨蘭的根。8~9月採,挖出後,洗淨,除去細根,颳去表皮,蒸熟曬乾。功能主治為:健脾潤肺,止咳,調經。治脾虛勞倦、泄瀉,肺勞咳痰帶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月經不調,帶下。①《滇南本草》:補虛損癆疾,婦人服之補血。②《南寧市藥物志》:潤肺止咳。治燥熱咳嗽及病後虛弱。③《四川中藥志》:補氣血,充乳汁,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帶血。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補中益氣,潤肺生津,涼血消腫。治病後體虛,勞傷咳嗽,遺尿,月經不調,癤腫。⑤《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滋補強壯。治頭暈,耳鳴,目眩,婦女帶下;肺結核咳嗽,潮熱盜汗。
中文名
土人蔘
別    名
水人蔘(《天寶本草》),參草
土高麗蔘
別    名
假人蔘(《中國藥植志》),土洋蔘(《貴州民間方藥集》),土參
漢語名稱
Tu Ren Shen

土人蔘來源

本品為馬齒莧科植物櫨蘭的根。8~9月採,挖出後,洗淨,除去細根,颳去表皮,蒸熟曬乾。

土人蔘性味歸經

甘平。
①《滇南本草》:甘,寒。
②《福建民間草藥》:苦,平。
③《南寧市藥物志》:甘,平,無毒。

土人蔘功能主治

健脾潤肺,止咳,調經。治脾虛勞倦、泄瀉,肺勞咳痰帶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月經不調,帶下。
①《滇南本草》:補虛損癆疾,婦人服之補血。
②《南寧市藥物志》:潤肺止咳。治燥熱咳嗽及病後虛弱。
③《四川中藥志》:補氣血,充乳汁,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帶血。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補中益氣,潤肺生津,涼血消腫。治病後體虛,勞傷咳嗽,遺尿,月經不調,癤腫。
⑤《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滋補強壯。治頭暈,耳鳴,目眩,婦女帶下;肺結核咳嗽,潮熱盜汗。

土人蔘形態特徵

櫨蘭,又名:波世蘭、紅芍藥、申時花、煮飯花。一年生草本,高可達60釐米左右,肉質,全體無毛。主根粗壯有分枝,外表棕褐色。莖圓柱形,下部有分枝,基部稍木質化。葉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6~7釐米,寬2.5~3.5釐米,先端尖或鈍圓,全緣,基部漸次狹窄而成短柄,兩面綠色而光滑。莖頂分枝成長圓錐狀的花叢,總花柄呈紫綠或暗綠色;花小多數,淡紫紅色,直徑約6毫米,花柄纖長;萼片2,卵圓形,頭尖,早落;花瓣5,倒卵形或橢圓形;雄蕊10餘枚,花絲細柔;雌蕊子房球形,花柱線形,柱頭3深裂,先端向外展而微彎。蒴果,熟時灰褐色,直徑約3毫米。種子細小,黑色,扁圓形。花期6~7月。果期9~10月。本植物的葉(土人蔘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土人蔘分佈區域

分佈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河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土人蔘生長環境

常栽於村莊附近的陰濕地方。

土人蔘生長習性

性喜温暖、向陽。以較肥沃、疏鬆和排水良好的夾沙土栽培為宜。

土人蔘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

土人蔘栽培技術

四川地區在3月播種。在整好的地上,開1.3m寬的高畦.畦面開橫溝,溝距33cm,深4-6cm,播幅寬10-13cm。每1hm2用種子0.9kg左右,混到拌有人畜糞水的草木灰裏,使成種子灰,播時先在溝裏施入人畜糞水,再把種子灰勻撒溝裏。田間管理發芽後要注意除草。苗高2~3cm時,要追施人畜糞水提苗。苗高7~10cm時,要勻苗、補苗,每隔6cm左右留苗1株,結合中耕除草,追肥1次。在6月再中除和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糞為主。

土人蔘藥材性狀

乾燥根呈圓錐形,直徑1~3釐米,長短不等,有的微彎曲,下部旁生側根,並有少數鬚根殘留。肉質堅實。表面棕褐色,斷面乳白色。

土人蔘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外用:搗敷。

土人蔘相關配伍

①治虛勞咳嗽:土洋蔘、隔山撬、通花根、冰糖。燉雞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多尿症:土高麗蔘二至三兩,金櫻根二兩。共煎服,日二、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盜汗、自汗:土高麗蔘二兩,豬肚一個。燉服。(《閩東本草》)
④治勞倦乏力:土人蔘五錢至一兩,或加墨魚乾一隻。酒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脾虛泄瀉:土人蔘五錢至一兩,大棗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土人蔘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補虛損癆疾,婦人服之補血。
2.《南寧市藥物志》:潤肺止咳。治燥熱咳嗽及病後虛弱。
3.《四川中藥志》:補氣血,充乳汁,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帶血。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補中益氣,潤肺生津,涼血消腫。治病後體虛,勞傷咳嗽,遺尿,月經不調,癤腫。
5.《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滋補強壯。治頭暈,耳鳴,目眩,婦女帶下,肺結核咳嗽,潮熱盜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