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圖章

鎖定
印章是中國古漢字和中國古印刷術的結合,也是古代一種簽名形式或者説是憑證。大多以玉、石、木為載體,加以刻印漢字為主,輔以形象線條。出自《兒女英雄傳》。
中文名
圖章
拼    音
tú zhāng
出    處
兒女英雄傳
釋    義
圖書印章

圖章詞目:圖章

基本解釋
1. [impress]∶圖書印章
2. [seal;stamp]∶後泛指印章為圖章
蓋圖章
詳細解釋
圖書印章。後泛指印章為圖章。
圖章
圖章(3張)
《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這三方圖章也只好等後年春闈之後再講罷。”如:他立即在收款單上蓋了圖章,點好數目,笑着走了。參見“ 圖書 ”。 

圖章起源

印章作為一種具有民族歷史文化特色的藝術門類,猶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華藝苑裏綿延不斷的散發出獨特的芬芳,吸引着人們進入這方寸世界。

圖章起源及演變

將華多傑佛印作品 將華多傑佛印作品
印章,是我國特有的歷史文化產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憑證和行駛職權的工具。它的起源,是由於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早在商周時代,印章就已經產生。如今的印章,已成為一種獨特的、融實用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藝術瑰寶。
印章在各個歷史時期,有過眾多的別稱,有些是因為用途上的差異,有些只是名稱上的不同。“印”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壓人,使之跽跪。“印”字在週末已變為以爪執節之形,説明“印”字是由“抑”演變而來。如今我們仍把“印”作為動詞使用,如“印刷”、“印製”等,可見“印”作為憑信的名詞是從使用中轉換而來的。
在周代,印統稱為璽或璽節。秦代用印製度規定,唯天子才可稱璽。至此,璽印又成為地位高低、權利大小的象徵。漢承秦制,皇帝稱璽,一般臣下稱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後的官印,尺寸逐漸變大,多為九鼎文。武則天執政後,因惡“璽”音同死,下令改璽為寶,唐玄宗以後,“寶”作為皇帝之璽的專用名稱,一直沿襲到清代。
此外,印章還有一些別稱,如宋代的“記”、“朱記”、“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關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後逐漸淘汰,唯有“印”、“章”延續至今,仍然保持着強盛的生命力。
印章作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變,但唐宋以後不斷出現的閒章,可以説明印章有逐步向藝術欣賞轉化的趨勢。

圖章藝術性

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對篆刻藝術大加倡導的,是宋末元初的趙孟頫(1254—1322),同時他也是最先採用青田燈光凍石刻印的名家。明清時代印人羣起,追逼秦漢。在幾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審美價值越來越突出,從清代起,印章已經上升成為與書畫並列的獨立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