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園區經濟

鎖定
園區經濟是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的創新性、人文性、生態化、現代化和國際化而興起的新興市場競爭主體,是地域經濟主體的現代化、特色化和社會化。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園區將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承載平台。
中文名
園區經濟
性    質
經濟類型
特    點
創新 人文 生態
要    素
創意和理念等

園區經濟要素組成

經濟指的是整個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再生產,指社會物質生產流通交換等活動。中工招商網指出,經濟是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與政治是人類社會的上層建築一樣,是構建人類社會並維繫人類社會運行的必要條件。
園區經濟一般由以下幾個要素組成:
一是園區的理念和創意,即要具有科學的建園理念,新穎、務實、品位高和操作性強的創意。現代經濟園區的理念和創意應瞄準現代化、國際化、市場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科學定位,合理建設;
二是園區的政務環境平台,在我國經濟轉型背景下,應嚴格按照現代市場經濟的規則和園區特定經濟主體的要求,建立新型的政務服務機制,界定新型的政企關係。
三是構成園區競爭力的主體,入園的經濟主體或其他構成競爭力的主體,決不是傳統的經濟主體的簡單歸併、組合,而是優質主體的優化組合和高質量要素資源的高效益配置,因此,入園的經濟主體必須具有較好的運行質量和效益,進園的各類資源也必須是優質的資源,現代化園區經濟必須立足吸納高質量的資金、技術、人才和運行較好的企業,以及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
四是園區硬件環境平台,一方面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建立資源永續利用、清潔生產、運行環境優化的園區基礎設施體系,另一方面是依照園區主題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
五是與園外統一大市場進行各類資源和產品輸入輸出的渠道和機制,就是要建立使園區有效融入統一大市場的市場營銷網絡、開放式交通網絡、信息服務平台和優質資源快速配置的綠色通道。

園區經濟類型

從各地園區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園區經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以創新為主題的園區,如創新園(基地),研發基地。二是以招商為主題的園區,如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台商工業園區、歐美工業園區等。三是以資產重組和規模化為主題的園區,這類專業經濟園區和企業集團園區是當前經濟結構調整中實現企業組織結構、佈局結構、生產結構優化的重要手段。四是以構建生態經濟為主題的生態經濟園區,如可持續型經濟園區。五是以營造創業熱點為主題的園區,如創業樂園。六是以外貿加工為主題的園區,如出口加工園區。七是以科技教育產業化、現代化為主題的園區,如大學城等。
從園區內經濟構成的主體來看,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單個企業或集團的經濟園區,以生產和經營活動為主,實行標準化的生產經營區同生活區的分離,採用封閉、半封閉式管理,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規則的現代政企關係;二是專業化經濟園區,如鋁業園區、軟件園、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大學城、電子產品工業園等;三是主題型經濟園區。依據各種創意主題形成的產業經濟佈局區,如東莞的松山湖經濟園區等。

園區經濟建設方法

建設現代化經濟園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必須有一個比較好的園區主題,既要符合產業創新、環境創新和機制創新要求,又要符合現代理念、市場經濟理念、人文理念和科學理念,主題設計、創意、策劃和預期效益必須清晰、科學;二是應有相應的政策環境和政務服務題材,足以吸納符合園區主題的各種資源入園;三是必須樹立經營理念,在科學合理規劃的基礎上,盤活政府可支配的各類資源,拉動進入園區各種資源向符合主題方向配置;四是實行半封閉式管理,使園區經濟標準化、高質量運行。
(一)山水型產業園區。圍繞由山水要素構成的生態核心園區或生態架構,基於“人地和諧”、“經濟和生態共生”的理念;建設圈層結構或多形結構的生態和產業和諧共生的經濟園區,如東莞市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採用三個圈層式用地結構模式,內圈層為生態核心區、中圈層為生活活動、教育活動、科研活動和產業活動區,外圈層為生產活動區,園區融山、水、園為一體,形成集科技、產業、生態、人文為一體的新區。
(二)大項目園區(企業集團型園區)。圍繞營造一流的符合國際慣例的投資環境,按照“大環境優化,小環境標準化和現代化”的要求,以及按照現代化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現代化的企業園區,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星網工業園、GE工業園、北大軟件園以及富士康產業園。
(三)主題型園區。包括某國某地區經濟園區、創新基地、創業樂園等。營造與發達地區類似的投資環境,或適宜某種資源聚集並得到高效益優化配置的環境,形成新的投資熱。構成一個集產業、要素資源聚集、政務環境、社會人文環境為一體的充滿活力的經濟園區。
(四)專業化產業園區。立足規模化、集團化和經濟協作,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而建設的一類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專業化、標準化,政務服務符合國際慣例,且具有與產業專業化發展相適應的政務服務特色,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產業創新能力強。該類園區應是跨園經營的園區,在國際上佔有一定的分工地位。
建設現代化的經濟園區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力戒“小而全”或“大而全”,導致新一輪的企業辦社會和大規模公共服務設施的重複建設;二是園區規劃建設應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並符合城市詳細規劃的要求,特別是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必須同園區的佈局銜接起來。

園區經濟現狀困境挑戰

中國園區的產生,是改革開放的產物。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特殊經濟區域,是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渡需要,也是擴大吸收國外直接投資、促進出口、參與國際分工的需要。中國園區發展與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有着密切的聯繫,其對增加出口、吸引外資、引進高新技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國家和地方經濟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園區經濟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不可否認的。從園區的各項指標上看,其已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中堅力量。園區內產業的不斷集中再到集聚,通過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同時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在經濟版圖之中起到了“增長極”作用。園區同時也擔負了中國技術創新和現代化產業建設的重任,在對外出口、土地開發、吸引就業以及城市化進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國園區的發展歷程是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內地城市、再到西部整體的全國開花的過程。而園區的類型,由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税區等,逐漸向多功能、專業化發展。在中國園區建設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中國園區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正面臨的巨大挑戰與困境:
1.園區經濟嚴重依賴外資企業,卻難以實現技術外溢效應
通過引進外資企業,實現技術外溢效應,從而增強所在國生產技術水平,達到技術創新的目的——這是中國外資政策重要的理論出發點。而中國大部分園區的現實情況是,外商企業限制技術引進與擴散,沒有在本土進行創新的動機與利益激勵,而本土企業在技術和人力資源上又與外商企業差距較大,還不具備吸收技術溢出的能力。
2.高度依賴核心大企業,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
中國多數園區產業羣的企業組織結構均明顯地表現為對核心大企業的高度依賴,核心企業和外圍企業之間實力懸殊,中小企業的發育相對不足。而地方政府又往往在資源和政策上更多地向園區核心企業傾斜,又加劇了中小企業發展的難度。園區企業外資化、大型化,嚴重製約了培育中國本土國際性企業的空間。
3.園區政策使用不當,造成資源浪費和“候鳥企業”現象出現
90年代以來,園區發展規模急速擴大,地方政府不斷規劃新的園區。為了吸引投資,許多地方給予企業比國家統一優惠政策更加優厚的招商條件,一再降低土地出讓價格、水電等資源費用和其他税收標準,這造成了企業土地開發效率低下和對自然資源的巨大浪費;此外,還出現了企業以追尋最優惠政策而在相鄰園區間進行遷移的現象,一旦政策優惠期限過期,這些企業便如同候鳥一般迅速飛向下一個政策温牀,這直接導致了財政税收的極大損失和資源的浪費,不利於產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4.園區主導產業定位不清,發展前景不明朗
除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園區將服務業作為其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外,其他園區,特別是中西部園區同樣以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作為其重點發展領域。但從經濟基礎、研發環境等條件看,除少數地區具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和優勢外,大部分園區提出了與自身條件不相符的產業發展計劃,前景充滿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