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圍牆花園

(電信名詞)

鎖定
“圍牆花園(walledgarden)”是一個控制用户對應用、網頁和服務進行訪問的環境。圍牆花園把用户限制在一個特定範圍內,只允許用户訪問或享受指定的內容、應用或服務,禁止或限制用户訪問或享受其他未被允許的。
中文名
圍牆花園
外文名
walledgarden
定    義
一個控制用户對應用、網頁和服務進行訪問的環境
解    釋
把用户限制在一個特定範圍內
所屬領域
電信

目錄

圍牆花園簡介

Internet上,“圍牆花園(walled garden)”指的是一個控制用户對網頁內容和服務進行訪問的環境。“圍牆花園”把用户限制在一個特定的範圍內,它允許用户訪問指定的內容,同時防止用户訪問其他未被允許的內容。Internet服務提供者可能允許用户對包括在“圍牆花園”中或者之外的網站進行選擇。儘管“圍牆花園”並不能實際的防止用户訪問圍牆外的東西,但它使訪問牆外內容要比訪問內部內容要難。服務提供者圍牆的原因很多,例如,在1999年,美國在線少兒頻道就建立了一個圍牆花園,以防止用户訪問一些不適宜的網站。然而,建立花園的一個普遍的原因還是由此產生的利潤:運營商們引導用户訪問合作伙伴的網站,卻不能訪問競爭者的網站。因為像手機這樣的無線設備通常只能訪問限制在一個範圍內的網站,這一部分網站對於無線用户來説就算是一個圍牆花園。談及整個網絡,美國在線服務公司可以説是圍牆花園方案主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實踐者。根據一位權威人士的説法,85%的美國在線用户從未離開過美國在線的領土,據經濟學家分析,美國人花費在網上的40%的時間都處在美國在線圈定的圍牆花園內。“圍牆花園”這個術語的發明權屬於John Malone,他是收購Malone公司的電信公司AT&T的前任業主。 [1] 

圍牆花園產生原因

Internet服務提供者可能允許用户對包括在“圍牆花園”中或者之外的網站進行選擇。儘管“圍牆花園”並不能實際的防止用户訪問圍牆外的東西,但它使訪問牆外內容要比訪問內部內容要難。
服務提供者圍牆的原因很多,例如,在1999年,美國在線少兒頻道就建立了一個圍牆花園,以防止用户訪問一些不適宜的網站。然而,建立花園的一個普遍的原因還是由此產生的利潤:運營商們引導用户訪問合作伙伴的網站,卻不能訪問競爭者的網站。因為像手機這樣的無線設備通常只能訪問限制在一個範圍內的網站,這一部分網站對於無線用户來説就算是一個圍牆花園。
談及整個網絡,美國在線服務公司可以説是圍牆花園方案主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實踐者。根據一位權威人士的説法,85%的美國在線用户從未離開過美國在線的領土,據經濟學家分析,美國人花費在網上的40%的時間都處在美國在線圈定的圍牆花園內。“圍牆花園”這個術語的發明權屬於JohnMalone,他是收購Malone公司的電信公司AT&T的前任業主。
互聯網秉承的是“端到端透明”的思想,帶來了網絡的開放性,把內容、應用和服務的控制權交給了終端(包括服務器),打破了當年電信公司對網絡的壟斷地位,為後來互聯網的商用化和蓬勃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網絡的開放接口盡力而為地轉發IP包,與高層業務和應用無關,因此網絡運營商只能提供比特管道服務,網絡服務同質化,缺乏創新空間。這種同質競爭直接導致2001年前後,大量網絡運營商的倒閉、破產和兼併,使得純粹意義上的ISP沒有一個能夠活下來。於是,另外一些ISP開始把他們的IP網絡圈起來,增加各種邊界控制節點,利用圍起來的比特管道帶來的差異性,提供一些增值服務,以獲取更高的利益,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圍牆花園”的業務模式。
美國AOL公司是圍牆花園方案最早的實踐者。早在1999年,AOL少兒頻道就建立了一個圍牆花園,以防止孩子們訪問不適宜的網站。這種模型後來被其他一些網絡運營商和業務類型廣泛發揚光大,從固網發展到了移動網(如i-mode,移動夢網),再發展到了IPTV和NGN。當然,ISP的圍牆是基於自己的網絡建設的,對於其他企業,都不喜歡被圍在裏面或外面,想自己建牆。如果是終端廠家,最想做的肯定是基於終端建圍牆。如果是網站企業,最想做的肯定是基於網站建圍牆。或者利用雲計算的思路,混合方式建圍牆。
基於終端的圍牆花園在智能終端上做功課,比如限定終端用户可以下載使用的應用類型,限定用户可以訪問的網站類型或服務類型等,典型的案例有PC終端上防止兒童訪問不宜網站的“綠色上網”,IPTV終端中限制用户可收看的電視台和節目內容源,以及移動智能手機中的AppStore模型等。
為了提高瀏覽器的普及度以及加強用户忠誠度,供應商通常採用的一種方法是鼓勵獨立開發人員創建加載項、插件及其他擴展來提供額外的功能,並允許用户自定義其瀏覽器,以讓瀏覽器以最適合他們的方式來運行。但這種做法的不足之處是,糟糕編寫的插件會影響瀏覽器以及系統的穩定性,而惡意插件會讓個人信息面臨風險。 [2] 
在軟件開發過程中,功能與安全的平衡一直是難題,對於瀏覽器尤其是如此,畢竟瀏覽器是訪問互聯網以及訪問未知和不受信任來源內容的最常用界面。Firefox插件執行時可完全控制瀏覽器,與Chrome和Safari不同,沒有任何障礙阻止它們彼此隔離或與瀏覽器隔離;這是讓開發人員實現強大水平定製化和附加功能的原因—既是優點也是缺點。新的審查過程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性,但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自動化和人類審查者找到可能隱藏的攻擊向量,鑑於提交的數量以及現代惡意軟件的複雜性,這將是艱鉅的任務。 [2] 

圍牆花園案例

目前最成功的基於終端的圍牆花園是AppleiOS系統,其下載量超過了全球移動應用的一半。在基於門户網站的圍牆花園模式下,用户通過門户網站可以很便捷地訪問該門户或指定門户網站上的服務(ISP自身或合作者的服務),或者只有註冊的用户才能訪問所保護的服務,也可能不允許外部搜索引擎的訪問。該類圍牆花園旨在提供應用層“保護”,典型的如Facebook,Twitter等。
圍牆花園模式成功的核心辦法是“連拉帶打”,一是要能夠吸引用户,二是要能夠控制用户。因此,花園中的“花”要足夠多,足夠好,才可能吸引人進園消費,不能都是ISP、終端或網站自己種,需要引入第三方開發者。終端廠家發明了基於終端的AppStore模式,網站發明了基於網站的WEB2.0模式,雖然圍牆還在但都成功吸引了眾多追隨者。而網絡運營商不善於自己“種花”,在培育和引入第三方的“種花者”方面又缺乏有吸引力的創意,甚至要價太狠(比如曾經有運營商分成比例高達5:5)等原因,這種基於網絡的圍牆花園的命運,難免就悲摧了。
運營商圍牆花園模式,最早受到的衝擊來自Yahoo。Yahoo採用了一種完全開放而免費的方式提供互聯網內容服務,奠定了全球互聯網基本遊戲規則。在開放和免費、寬帶和PC終端的發展普及下,一大批互聯網公司崛起,開始衝擊運營商,圍牆先從壟斷力量最薄弱的固定互聯網服務倒下。隨着3G等無線寬帶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的圍牆花園,也轟然倒下。網站越壯大,終端越智能,帶寬越寬,基於網絡的圍牆就越容易被推倒。基於網絡的圍牆倒下了,運營商的圍牆夢破滅了,互聯網卻並沒有因此而更加開放和自由,因為新的圍牆又建起來了。這次控制用户的手段,從控制網絡變成了控制終端和網站,從網絡運營商變成了移動終端商和網站了。
2008年,Apple在iPhone手機上藉助AppStore,建立了新的圍牆花園。Facebook近10億和Twitter的1.4億用户信息,是一個龐大而封閉的花園,只有通過股權和戰略合作的微軟公司的Bing才可以搜索訪問到。如果優質資源被進一步控制在網站內,開放的Google和Baidu等搜索引擎,就只能在信息“垃圾堆”裏翻找食物了。為什麼在開放的互聯網上,大家都熱衷於建圍牆呢?公開的原因只有一個:保護用户安全。安全公司TrendMicro最新的統計發現,開放的GoogleAndroid系統的惡意軟件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由2012年初的5000個上升至現在的20000個,預計到2014年第四季度將增長至130000個,而且有很多惡意應用被下載超過700,000次。雖然封閉的AppleiOS也存在一些惡意抄襲應用,但數量少多了。
建圍牆背後的原因也有一個:最大限度控制用户和資源。無論是網站、網絡還是終端服務商,都希望通過圍牆將用户資源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以自己為核心的產業鏈。當全球的總市值,也只是77個Apple公司那麼多時,是對Apple圍牆花園模式成功的最好佐證。當然Yahoo當年不建圍牆,也不是因為菩薩心腸,而是因為弱小的Yahoo根本無法採用建圍牆,與AOL等電信巨頭競爭,不如反其道行之。同樣的,Google在移動智能終端領域是後來者,重走Apple圍牆花園之路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選擇了反方向的開源開放之路。
關於“圍牆花園”的合法性爭論,是幾年前Google和ebay等互聯網公司挑起的,他們當時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網絡運營商,因此主要是圍繞基於網絡的圍牆花園模式進行的。互聯網公司認為網絡是一種公共的基礎設施,任何人都能平等地在網絡上傳輸數據,ISP不得對網上的傳輸進行任何岐視性限制或收費,即網絡中立原則。以Apple、Facebook和Twitter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一方面享受者網絡中立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又加緊建設自己的圍牆。網絡中立(部分)了,但終端可以不中立,網站也可以不中立。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圍牆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在互聯網上建圍牆,從技術上説是不合理的,但從安全和商業的角度看卻是合理的。商業化的互聯網,應該對完全開放的技術性體系架構,做相應的修正和發展。在不影響用户參與創新的前提下,在網絡中內嵌一些對用户透明的管理和控制機制(但不一定是“圍牆”),抑制用户的不自律行為,平衡產業鏈不同角色之間的職責和利益。互聯網技術上的核心理念是“端到端透明”,商業上已經不透明瞭。未來互聯網的核心理念,應該是“有條件的端到端透明性”。未來互聯網上,建立圍牆和拆除圍牆的事情,還會不斷繼續發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