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際檔案學術交流

鎖定
國際檔案學術交流是各國間互相溝通、交流檔案專業理論、技術情報和經驗的活動
中文名
國際檔案學術交流
類    型
理論

目錄

國際檔案學術交流簡介

各國間互相溝通、交流檔案專業理論、技術情報和經驗的活動。包括召開世界性、地區性或專題性的國際檔案會議,舉辦國際檔案講習班、國際檔案展覽和國際檔案周活動,交換檔案情報和檔案出版物,合作出版雙邊、多邊或地區性的檔案史料指南,互相進行檔案專業考察和聘請檔案專家諮詢、講學等。政府間交流一般通過雙邊或多邊簽訂的協定、協議或合同書等進行,亦可通過國際組織進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中起資助作用;民間交流一般通過各國檔案工作者協會互相協商或邀請,或通過自費學習、旅遊等進行。

國際檔案學術交流發展

1910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第一次國際檔案和圖書工作者大會,有35個國家參加,首次討論了檔案庫和書庫的建設問題,為國際檔案學術交流開創了先例。1922年在法國巴黎召開國際檔案會議,研究了編纂國際檔案史料指南問題。 1929年在國際歷史學會主持下, 成立了由檔案職業活動家和歷史學家組成的國際檔案委員會,負責研究檔案的利用問題。1931年國際知識協作委員會成立了檔案工作專業委員會,其主要任務是編寫國際檔案詞典和國際檔案指南。由於兩次世界大戰,這種國際交流活動未能持續進行。1948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下,決定成立國際檔案理事會隨後又成立國際檔案圓桌會議、國際檔案理事會各地區分會和各種檔案專業委員會。此外,1951年在法國檔案局的倡導和具體指導下,組織了國際檔案講習班。1959年拉丁美洲國家籌建了定期召開的美洲國家檔案會議。1968年由蘇聯聯繫並組織起定期舉行的社會主義各國檔案機關領導人會議。1972年蘇聯檔案管理總局舉辦了發展中國家檔案機關領導人講習班。1978年南斯拉夫組織國際檔案專業和技術研究中心,有12個國家的檔案部門參加。這些國際組織成為既是政府的、又是民間的國際檔案學術交流的場所。它們定期舉行各種專題討論會和經驗交流會,廣泛進行檔案學術探討和情報交流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蘇聯檔案專家曾受聘到中國做諮詢工作和講學。1955~1958年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主任兩次受聘為印度歷史檔案委員會的通訊委員。1958~1961年中蘇兩國最高檔案管理機構,3次合作出版<國際無產階級團結叢書>。1957年起,中國與坦噶尼喀、津巴布韋、巴基斯坦、墨西哥、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菲律賓、斯里蘭卡、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聯邦德國、民主德國、蘇聯、瑞士、瑞典、奧地利、挪威、芬蘭、美國、法國、英國、日本、冰島、丹麥、哥倫比亞和香港等2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交換檔案工作情報資料和互訪等友好聯繫;接納阿爾巴尼亞、越南等國家的檔案專業人員來華學習檔案管理和檔案保護技術。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正式加入國際檔案理事會為 A類會員以後,積極參加理事會的活動。1980年10月中國首次舉行國際檔案周,籌建中國檔案學會、發行檔案紀念郵票(見彩圖)、召開中央檔案館成立20週年紀念會、舉辦檔案學術討論會、舉辦有關影片檔案資料電影周。1984年9月中國舉行第二次國際檔案周,攝製了《中國檔案的歷史與現狀》英文版的電視錄像片。1985年10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舉辦建館60週年慶祝活動和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學術討論會,邀請了部分國家檔案局(館)長和清史專家與會。1987年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舉辦建館30週年慶祝活動和民國檔案與民國史學術討論會,邀請了美國和日本等一些國家的有關方面學者參加。1986年和1988年二史館和一史館先後在香港舉辦了“孫中山先生墨跡展”和“清代檔案與歷史展覽”。1989年南斯拉夫聯邦檔案館在北京和上海舉辦了“南斯拉夫各民族統一史”檔案展覽。1990年一史館在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舉辦了“清宮史檔案展覽”。隨着中國檔案開放範圍的不斷擴大,以及檔案工作向現代化的管理方向發展,國際檔案學術交流活動將日趨廣泛和多樣化。
活動合照 活動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