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營紅嶺農場

鎖定
國營紅嶺農場位於海南省儋州市西部。場區東鄰國營八一農場,北接國營龍山農場富克鎮,西連海頭鎮,南為白沙縣境內的國營大嶺農場、芙蓉田農場。場部建在富克鎮西南5公里的德立河支流北岸,經雅星沿海榆西線公路,距那大鎮61公里。
該場以經營橡膠為主。1990年土地面積78178畝,已開墾利用38763畝。1990年全場總人口3509人,職工1916人。該場下設基層單位33個,其中包括農場生產隊18個,此外,還有商貿公司、場辦專業公司等。
中文名
國營紅嶺農場
地理位置
海南省儋州市西部
成立時間
1958年4月

國營紅嶺農場地理環境

紅嶺農場地勢以位於東南邊界的紅嶺(又稱“銅嶺”)為最高點(海拔201米),由此向西北方向緩緩下降,至西部近紅洋水庫一帶最低(海拔低於40米),場區多數土地在海拔40~140米之間。境內地形以花崗岩低丘台地和沉積物台地為主,坡度多在8度以下,大部分適宜機械作業,僅中南部屬丘陵地區,坡度多在15度左右。
該場屬瓊西微寒熱風乾旱區,旱季長達7個月。每年春夏之交,常有15~20天的於熱風天氣,相對濕度小於70%,對農作物生長影響甚大。場區溪溝多是季節性河流,均向西出境,匯入紅洋水庫,其下游為德立河接山雞江,經海頭港入海。 [1] 

國營紅嶺農場歷史沿革

此場建於1958年4月,原為本縣的“雷邁地農場”,1964年10月改為“紅嶺農場”(因場部在紅嶺山麓),1969年夏,改稱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第十四團,1974年10月複名紅嶺農場,隸屬於海南農墾局管理。 [1] 

國營紅嶺農場經濟發展

紅嶺農場種植橡膠起步較晚,60年代以種香茅為主。當時橡膠在該場還是“空白”。1969年,開始種植橡膠1195畝,以後平均每年種植1000畝以上,其中種植最多的年份是1981年(面積達3897畝)。至1990年,該場共有膠園面積25900畝,橡膠總株數84.43萬株,幹膠產量705噸。該場建場至1990年,累計共產幹膠3867噸,割膠24年平均年產幹膠161噸。
1982年有煙膠廠4間,1990年增建劍麻纖維廠、磚廠等。經濟效益逐年提高。 [1] 

國營紅嶺農場文教衞生

1975年,中小學校8所(其中中學1所),在校學生381人。當時有醫院1家,病牀20張。至1990年,該場醫療單位增至18個,醫院病牀為35張。為充實、提高教師和醫務人員隊伍和素質,該場經常從高中畢業生中選拔一些尖子到師範院校或醫學院代培。1990年,該場有1所中學和6所小學,教職員工89人,其中教師79人,在校學生1074人。 [1] 

國營紅嶺農場相關鏈接

儋州八一分局政委蔡瓊南率領市綜治工作檢查組一行4人對國營紅嶺農場綜治工作進行了聽證報查資料,並組織百名測評等一系列的檢查,最後護林保膠得分97,綜合治理得分96,排在儋州市前列。
據悉,國營紅嶺農場在各級黨委綜治委的領導下認真開展綜治工作,護林保膠工作,積極開展平安建設工作,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和“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促進了農場社會治安的穩定和政治穩定,農場職工隊伍穩定,職工羣眾安居樂業,實現了未發生影響穩定的政治事件,重大社會事件和集體上訪事件的“三個零”指標。
在工作中,場長許開棟,書記黃潤雄等領導班子與18個生產隊,7個直屬單位的黨政主管領導簽訂了責任書,各單位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形成工作層層有人抓,人人有職責的局面。在2007年工作中,21個單位在平安建設活動中達標,全場也未發現有吸毒人員及毒品犯罪情況,確保了該場“無毒社區”的稱號,全年在綜治工作公安派出所建設,護林保膠,並場隊建設,道路修建,飲水工程中農場共投入資金424.6萬元。
紅嶺農場在健全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和落實維穩措施工作中,場黨委班子居安思危。在全場範圍內開展調查摸底工作,認真為職工羣眾服務,一不克扣職工及時發放每月平均工資1300元左右。二是給家庭困難的職工家庭相應補貼,有病的職工農場先借錢讓職工第一時間看病,子女讀書有困難的農場也積極支持,全年將近花了10多萬元。三是爭取上級支持,解決部分職工享受“低保”。四是逢年過節慰問,老、弱、病及低收入職工,全年撥出36.9萬元。
還值得一提的是退伍兵安置工作,10月3日下午,場黨委召開了會議,一次性共安排了9位退伍兵的工作,待遇與聯防隊員相同。在護林保膠工作中紅嶺農場在市護林保膠指揮部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公安派出所和聯防隊的職能作用,形成五大聯防體制,使農場橡膠生產秩序穩定。截止12月中旬,場完成幹膠1854.445噸,佔全年計劃92.73%,同比增產116.227噸。
工作檢查最後,場黨委一致表示在工作中要進一步完善機制,建全制度,加強防範意識,使各項工作更上一個台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