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旗班

鎖定
天安門上每天從事升降國旗工作的解放軍。隸屬於天安門國旗護衞隊,準確地説,並沒有國旗班這個官方名字,人們常説的國旗班是天安門國旗護衞隊經常執行升旗任務的第五班。 [1] 
經黨中央批准,自2018年1月1日起由人民解放軍擔負國旗護衞和禮炮鳴放任務。 [2] 
中文名
國旗班
外文名
The National Flag Group
隸屬部門
天安門國旗護衞隊
地    點
天安門
所屬國家
中國
職    責
升降國旗
成立時間
1982年12月28日
性    質
解放軍

國旗班軍隊簡介

國旗班 國旗班
3個月,脱幾層皮掉幾斤肉練就“五功” 從一名普通軍人成長為一名合格升旗手、護旗兵,需要從生理到心理上經受緊張艱苦的磨練過程。天安門國旗護衞隊的戰士是每年從總隊上萬名新兵中,經過三個月軍事訓練後嚴格挑選出來的。來到中隊後,還需要強化訓練四個月,考核過關後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國旗護衞隊隊員。在此期間,要過好幾道關,每過一道關都要流幾個月的汗,脱幾層皮,掉幾斤肉。站功,是國旗哨兵的基本功,不少新兵剛入隊時,站不了半個小時,就頭暈眼花,昏倒在地。要達到站得直、站得穩、站得久的要求,平時訓練一般要站三到四個小時。戰士們腰間插上木製的“十字架”,領口別上大頭針,一站就是大半天;頂着大風練站穩,迎着太陽練不眨眼,甚至抓來螞蟻放在臉上爬來爬去,練耐力、練毅力。為了練就良好的形體,從升旗手到護旗兵,睡覺時不用枕頭,而是平躺在硬板牀上,有時還在雙腿內側夾上兩塊10釐米寬的木板,用揹包帶把雙腿捆起來,保持腰桿筆挺、頭正頸直。

國旗班發展歷史

北京天安門廣場莊嚴隆重的升國旗儀式,是億萬中國人民特別關注的活動。
眾所周知,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用洪亮的聲音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如今,60多年過去了,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有過哪些變化?經歷了哪些不平凡的歷史?

國旗班前身

1949年10月1日至1950年底,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由北京公安糾察總隊負責。1951年至1976年的26年間,由北京市供電局工人胡其俊負責這一光榮神聖的使命,他每天早上帶着國旗到廣場升起來,晚上再降下帶回。1977年底至1982年12月,由衞戍部隊的兩名戰士擔負升國旗任務,一人引路,一人扛旗,經過長安街時,還得給機動車讓行,升旗的場面也不夠莊嚴。

國旗班誕生

1982年12月28日,原武警北京總隊第六支隊十一中隊五班進駐天安門,擔負天安門廣場升降和守衞國旗的光榮任務。從此,我國有了第一套規範的國旗升降儀式。原來的2人升旗改為3人升旗,其中1人擎旗,2人護旗,正步前進。同時,統一了着裝,編制出了升降旗的時間表,從此這個班被人們稱作“天安門國旗班”。1991年初,“天安門國旗護衞隊”正式成立,並從1991年5月1日起實行新的升降國旗儀式。國旗護衞隊由36名武警官兵組成,負責每天升降國旗。逢“1”(即每月1日、11日、21日)和重大節日,武警軍樂團在現場演奏國歌。為了更好地維護天安門廣場秩序,從2004年6月1日起,天安門國旗護衞隊每月逢“1”的3次大升旗的勤務改成每月1日進行大升旗,36名國旗護衞隊員和62名武警軍樂團隊員和以往大升旗一樣,現場演奏三遍國歌。按照要求,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在四周觀看的各族同胞,凡是軍人要行軍禮,少先隊員要行隊禮,其他人也應立正行注目禮,表示對國旗的崇敬。

國旗班改革

經黨中央批准,自2018年1月1日起由人民解放軍擔負國旗護衞和禮炮鳴放任務。
2018年1月1日7時36分,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儀式,首次由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和軍樂團執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及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絡電視台、中國網、中國軍網,將進行現場直播。 [2] 

國旗班升旗時間

2分零7秒是天安門廣場的國旗從地面升到杆頂的時間,升降國旗的時間與北京地區一年四季太陽昇落時間同一時刻。升旗時,按動電鈕的時刻遵照太陽上邊緣與地平線相切的時刻,國旗升至旗杆頂端歷時2分7秒,是太陽下邊緣與地平線相切的時刻。國旗班從天文台要來北京地區一年365天太陽昇、落時間表,並在每月上、中、下旬各定一個升旗時間。即使如此,還要根據氣候的變化,隨時進行調整。

國旗班升旗流程

天安門廣場的升國旗儀式一招一式欣賞性極強,人們概括有“五絕”。一絕:升旗。每一次,當擎旗手以優美的動作,在國歌奏響第一個音符時,將國旗展開拋出,到國歌的最後一個音符終止,都是2分07秒,國旗也準時到達30米高的旗杆頂端;二絕:護旗。國旗護衞隊從金水橋行到國旗杆基的圍欄,走的正步是138步,落地都是同一個聲音,絲毫不差;三絕:敬禮。隨着一聲“敬禮”的口令,升旗手按電鈕,護衞隊行持槍禮,軍樂隊奏國歌都是同一個節拍;四絕:禮畢。國旗升到旗杆頂端與“禮畢”口令,36名託半自動步槍的衞士齊刷刷把槍放下,都是同一時刻。五絕:收旗。1990年通過的《國旗法》規定,升旗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杆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為此,國旗衞士們在降國旗時,練就了過硬的收旗動作,當國旗在2分07秒的時間內降到國旗杆底座時,一名衞士迅速用雙手將國旗托住,而後另一名衞士將旗面均勻地打成摺疊狀,此動作精確在13把至15把之間。

國旗班國慶盛況

自從天安門廣場有了升國旗儀式,當推1999年50週年國慶盛典的升旗儀式最不尋常。這一天升旗時間是上午10點,和以往從天安門城樓出發,過金水橋、越長安街的例行路線不同,這一天國旗護衞隊從人民英雄紀念碑平台出發,託槍走下23級台階,繞過孫中山畫像,在13米處沿廣場中軸線踏着紅色地毯正步走。在166米的距離上踢正步248步到達國旗基座,擎旗手從旗杆南側走上基座。國旗護衞隊也由平時的36名增至200名,在軍樂隊的隨同下,邁着整齊而矯健的步伐,和着雄壯而激昂的《歌唱祖國》的節拍,向天安門廣場走來。場面蔚為壯觀,大長國威和軍威。

國旗班硬功夫

國旗班走功

走功,最能展示國旗護衞隊的風采。32人組成的護旗方隊,要橫成行,縱成列,步幅一致,擺臂一致,目光一致。從金水橋到國旗杆下138步,每步都要走得威武雄壯,鏗鏘有力,走出軍威、國威來。為過好這一關,官兵們白天綁沙袋練踢腿,用尺子量步幅,用秒錶卡步速,一踢就是成百次、上千次;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又拉到廣場上一遍遍地實地演練。每逢颳風、下雨、降雪天,練了一遍又一遍,保證颳風走得直,下雨走得慢,降雪走得穩,動作不走樣、不變形。

國旗班持槍功

持槍功,最能體現國旗衞士的威武和祖國的尊嚴。護旗兵用的是鍍鉻禮賓槍,夏天手出汗容易滑脱,冬季冰冷的手握不住槍。為了達到操槍一個聲音、一條直線,他們就在槍托下吊上磚頭練臂力,腋下夾上石子練定位,直到手掌拍腫了,虎口震裂了,右肩磕紫了,才能闖過這道關。

國旗班眼功

眼功,是國旗衞士內在神韻與外在儀表的雙重體現。只要你看到國旗護衞隊每一個戰士執勤時的眼神,你就會對“炯炯有神”這個成語有更深切的理解。為了具備這樣一雙眼睛,官兵們在風沙彌漫的環境裏磨練沙打不眯的本領,在人困馬乏的夜色中保持全神貫注。

國旗班展旗收旗

展旗、收旗功,是展示有中國特色升旗儀式的“專利”。國旗掛上旗杆升動時,旗手迅速將17平方米的國旗,向空中甩出個扇形,此為“展旗”;當國旗降至杆底的一剎那,旗手迅速將國旗收攏成一個錐形,此為“收旗”。一展一收,如行雲流水,是力與美的傑作。為了讓“展旗”的動作灑脱有力,旗手們每天練展臂,手臂腫脹,吃飯時連筷子都拿不起來。“收旗”時為了準確無誤用手臂將飄蕩不定的國旗握住,旗手便堆起一堆沙子,每天堅持手掌用力往沙堆裏插,往復無數次,常常練到手指流血。

國旗班總結

在過關的日子裏,每個人都要經受超越生理極限的艱苦磨練,但每一位官兵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卻還要言謝。為啥?戰士翟永亮、賈偉告訴記者,要不是當時的“魔鬼訓練”打下了基礎,我們現在“冬不穿棉夏不穿單”、“雕塑般站崗”就會苦不堪言,更何況從入隊那一天起,我們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展示國旗的風采,展示祖國的尊嚴,這點苦與累又何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