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家博物館新館

鎖定
國家博物館新館竣工於2011年2月25日,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
新館分為地上四層、地下兩層,地上一至三層為展廳,一層的中央大廳面積為2000平方米,可舉辦重要的展覽、大型活動及國事活動。四層為餐飲服務區,中央餐廳——白玉廳可以容納300至500人同時就餐。地下一層為常設展覽“古代中國”展廳、劇場、多功能廳、影院、新聞發佈廳、車庫等。地下二層為文物庫房,可存儲120萬件文物。屋頂2萬平方米的綠地,是北京最大的屋頂綠地。 [1] 
中文名
國家博物館新館
地    址
北京
竣工時間
2011年2月25日
總建築面積
近20萬平方米

目錄

國家博物館新館簡介

2011年2月25日,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全面竣工,具備開館迎客條件。
新館竣工後,與老館保留的3.5萬平方米相加,國家博物館的總建築面積達到近20萬平方米,成為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進入國博東大門,正前方《愚公移山》的雕塑牆將參觀者引入開闊的中央大廳,整個空間沒有一根立柱阻擋視線。據北京城建集團建築工程總承包部、國博改擴建工程項目部經理李克鋭介紹,這是整個國博改擴建工程的一大亮點。為了使館內空間開闊,採取了沒有立柱的設計,1萬平方米的大廳採用了一整塊重達1000噸的鋼面屋頂,從地面整體提升至空中25米高的距離。
中央展廳的牆體也採用了“勁性鋼板牆”的設計施工,也就是通過在混凝土牆體內安裝鋼板的方法,使得牆壁能夠承受屋面的重量,同時也達到了抗震指標的要求。
李克鋭透露,由於天安門廣場地區白天建築車輛不得隨意進入,因此施工期間每日凌晨四五點工人都統一乘車來,夜間統一返回,高峯期每日運送達3000多人。渣土運輸只能集中在夜間12時至次日凌晨6時,因此施工一直是“靜悄悄”的。國博改擴建的絕大部分參建人員,都是參與建設國家大劇院的原班人馬。

國家博物館新館歷史沿革

1912年7月9日,民國政府教育部決定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以國子監為館址。
1918年7月,本館遷址到故宮的端門與午門。
1920年11月,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成立。
1926年10月,正式開館。
1949年10月,改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0年3月,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設址在北海團城,不久遷入故宮西華門武英殿。
1958年10月,在天安門廣場東側修建新館,1959年8月工程竣工,成為建國十週年十大建築之一。1959年10月,"中國通史陳列"公開預展。
1960年8月,“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央革命博物館”更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
1969年9月,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1983年初,分設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2003年2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基礎上正式組建中國國家博物館
2007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正式動工。
2010年12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竣工。
2011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放。
2012年7月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00週年紀念大會在國博劇場舉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