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史綱目

鎖定
《國史綱目》是2013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姚中秋。
作    者
姚中秋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3年10月
頁    數
498 頁
定    價
68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44352116

國史綱目內容介紹

以中國人的傳統理念來深刻分析梳理中國歷史;
揭示中國五千年來歷史發展一以貫之的發展之大道;
著名學者秋風的經典大作,中國歷史文明的獨到解構;
讀《國史綱目》,做新中國人。
前有錢穆之《國史大綱》,今有秋風之《國史綱目》,皆是對中華歷史的敬意之作。敬意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理性。華夏文明多元豐富,變中有其不變,恆常中又有自我鼎新。秋風的著作,以儒學為經緯,上下縱橫五千年,抱天下之關懷,發一己之睿見,實為國史中之大觀也。
近世以來,中國學界頗習於以通史體裁撮述吾國之歷史,雖線索明晰,邏輯雄辯,但皆依循西方歷史演變之道,對吾國祖先各種制度創制和思想遺蹟隨意裁量,斷以己意,難免誤解叢生,致使其自身演變軌跡晦暗不明。受西學規範之各類專門史著,對吾國制度思想之闡發,雖時見功力,卻又常顯枝蔓疏離,難得其要,缺乏貫通性理解。
秋風此書懷揣對國史書寫傳統的温情與敬意,尊仿朱子《資治通鑑綱目》及錢穆《國史大綱》之例,專意從禮樂制度之肇造入手,在力圖貼切釋讀古文獻中若干關鍵概念的基礎上,梳理華夏治理秩序之演變軌跡。立國之道,在乎兩端,一為政統之確立,一為治道之完善,兩者交相為用,一體兩面。此書扣緊這兩面關係,對吾國政教關係之源起、轉型與崩解過程做貫通式解讀,對單一王權與多中心治理模式之間的互動關係多有獨到研判,對各朝世道人心向背之緣由亦有精到分析,足以為吾國民理解治亂興衰之道之範本。

國史綱目學者推薦

楊念羣(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近世以來,中國學界頗習於以通史體裁撮述吾國之歷史,雖線索明晰,邏輯雄辯,但皆依循西方歷史演變之道,對吾國祖先各種制度創制和思想遺蹟隨意裁量,斷以己意,難免誤解叢生,致使其自身演變軌跡晦暗不明。受西學規範之各類專門史著,對吾國制度思想之闡發,雖時見功力,卻又常顯枝蔓疏離,難得其要,缺乏貫通性理解。秋風此書懷揣對國史書寫傳統的温情與敬意,尊仿朱子《資治通鑑綱目》及錢穆《國史大綱》之例,專意從禮樂制度之肇造入手,在力圖貼切釋讀古文獻中若干關鍵概念的基礎上,梳理華夏治理秩序之演變軌跡。立國之道,在乎兩端,一為政統之確立,一為治道之完善,兩者交相為用,一體兩面。此書扣緊這兩面關係,對吾國政教關係之源起、轉型與崩解過程做貫通式解讀,對單一王權與多中心治理模式之間的互動關係多有獨到研判,對各朝世道人心向背之緣由亦有精到分析,足以為吾國民理解治亂興衰之道之範本。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歷史系教授):
前有錢穆之《國史大綱》,今有秋風之《國史綱目》,皆是對中華歷史的敬意之作。敬意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理性。華夏文明多元豐富,變中有其不變,恆常中又有自我鼎新。秋風的著作,以儒學為經緯,上下縱橫五千年,抱天下之關懷,發一己之睿見,實為國史中之大觀也。 [1] 

國史綱目作者介紹

姚中秋,筆名秋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弘道書院院長。曾致力於譯介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和普通法憲政主義,譯著十餘種。近年致力於儒家義理之闡述,中國治理之道的探究,與中國治理秩序歷史之研究,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第一卷《天下》、二卷《封建》,《重新發現儒家》、《儒家式現代秩序》等。

國史綱目作品目錄

目錄
著者告白1
卷一肇造
第一章堯舜之道3
第二章治道之凝定19
第三章文武之道32
第四章周公制禮46
卷二封建制
第五章君臣之道61
第六章君子共和75
第七章禮89
第八章禮治100
第九章君子113
第十章夷、夏之分與合126
卷三大轉型
第十一章聖人孔子141
第十二章諸子百家(上)159
第十三章諸子百家(下)175
第十四章王權制189
第十五章秦制203
第十六章黃老之治216
第十七章現代性229
卷四漢晉體制
第十八章第二次立憲245
第十九章共治體制260
第二十章漢晉體制275
第二十一章文雅289
第二十二章族羣融和304
第二十三章佛教之中國化321
第二十四章唐宋之變335
卷五宋明體制
第二十五章宋代士人之振拔349
第二十六章宋代憲制364
第二十七章征服與專制化387
第二十八章明代士人之挺立399
第二十九章宋明社會自治411
第三十章天下格局425
卷六現代
第三十一章曾國藩443
第三十二章現代轉型456
第三十三章紳士建國468
第三十四章激進化與保守
[2] 

國史綱目著者告白

該書之命名,受啓發於兩位先賢:“綱目”取自朱子《通鑑綱目》,“國史”取自錢穆先生《國史大綱》。
所謂綱者,道也,所由適於治之路也;所謂目者,所由以塑造治理秩序之信仰、思想、風俗、政制也,概言之觀念與制度也。
本書旨在探究、揭示堯舜以至於今日之治理秩序的演進歷程,進而體認其中一貫之華夏—中國治理之道。觀念和制度必有更替,秩序必有變遷,然天不變,道亦不變。道成秩序。今日及未來中國之收拾人心、創制立法,亦必循乎此道。
著者對中國歷史之認知,受錢穆先生影響最大。著者希望,凡讀本書者,皆具錢穆先生於《國史大綱》書首所期望於讀者之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隻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温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温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