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圓柱葉鳥舌蘭

鎖定
圓柱葉鳥舌蘭(學名:Ascocentrum himalaicum (Deb. Sengupta et Malick) Christenson):植株懸垂,具許多窄而扁的氣根。莖長9-24釐米,粗5-8毫米,上部互生3-5枚葉。葉肉質,暗綠色,半圓柱形;葉鞘半抱莖。花序從莖下部的葉腋發出,常1-2個,長4-9釐米;總狀花序具數朵至11朵花;花小,不甚張開;萼片和花瓣淡紅色;花瓣相似於側萼片而等大;唇瓣白色,3裂。蒴果紡錘形。花期11月,果期12月至次年1月。
生於海拔達1900米,常綠闊葉林中樹幹上。產中國雲南,也分佈於不丹、印度東北部和緬甸。(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1] 
中文名
圓柱葉鳥舌蘭
別    名
小花槽舌蘭
拉丁學名
Ascocentrum himalaicum (Deb. Sengupta et Malick) Christenson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微子目
蘭科
亞    科
蘭亞科
萬代蘭族
鳥舌蘭屬
圓柱葉鳥舌蘭
命名者及年代
Christenson, 1987
保護級別
瀕危(IUCN標準)、列入CITES附錄Ⅱ

圓柱葉鳥舌蘭形態特徵

圓柱葉鳥舌蘭
圓柱葉鳥舌蘭(3張)
圓柱葉鳥舌蘭植株懸垂,具許多窄而扁的氣根。莖長9-24釐米,粗5-8毫米,上部互生3-5枚葉。葉肉質,暗綠色,半圓柱形,長達50釐米,粗3-5毫米,先端鋭尖,基部擴大成鞘,近軸面具1條縱溝;葉鞘半抱莖,長3-4釐米,與葉相連接處具1個關節。
花序從莖下部的葉腋發出,常1-2個,長4-9釐米;花序柄粗1.5-2毫米,被3-4枚鞘;鞘鱗片狀,膜質,寬鬆地圍抱花序柄,長4-5毫米,先端鋭尖;花序軸長約3釐米,總狀花序具數朵至11朵花;花苞片膜質,反折,卵形,長約4毫米,先端鈍,具1條脈;花梗和子房纖細,長約1.3毫米,具6條肋;花小,不甚張開;萼片和花瓣淡紅色;中裂片橢圓形,長4-5毫米,寬2-2.3毫米,先端鈍,背面中肋增粗為龍骨狀;側萼片橢圓形,與中萼片等長而稍較寬,背面中肋亦增粗為龍骨狀。
花瓣相似於側萼片而等大;唇瓣白色,3裂;側裂片直立,近方形,長約2毫米,寬1.5毫米,先端近截形,基部在兩側裂片之間具1枚胼胝體;中裂片向前伸展,近倒卵狀楔形,長3-4毫米,寬2-2.3毫米,先端近截形,上面中央具3條縱貫的脈紋;距細圓筒形,長1.3-1.5釐米,粗約1毫米,朝上彎曲呈鐮刀狀,末端鈍;蕊柱粗短,長約1毫米。
蒴果紡錘形,長3-4釐米,粗5-7毫米,具長1-1.5釐米的柄。花期11月,果期12月至次年1月。 [2] 

圓柱葉鳥舌蘭生長環境

蘭花宜種植於空氣流通的環境。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乾燥,15℃至30℃最宜生長。35℃以上生長不良。5℃以下的嚴寒會影響其生長力,這時,蘭花常處於休眠狀態。如氣温太高加上陽光曝曬則一兩天內即出現葉子灼傷或枯焦。如氣温太低又沒及時轉移進屋裏,則會出現凍傷的現象。
蘭花是肉質根,適合採用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排水性能必須良好,應選用腐葉土或含腐殖質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鬆土或含鐵質的土壤,pH值以5.5-6.5為宜。 [3] 
海拔達1900米,生於常綠闊葉林中樹幹上。

圓柱葉鳥舌蘭分佈範圍

產中國雲南(雙江、鎮康、盈江、龍陵、貢山、騰衝)。分佈於不丹、印度東北部、緬甸。模式標本採自不丹。 [2] 

圓柱葉鳥舌蘭栽培技術

泥盆用碎瓦填,紫砂盆必須用穿孔尼龍紗罩住盆底。植前先在盆內鋪上粗石子,佔盆深2/5左右,粗石培養土,厚3-5釐米,然後放入蘭草。準備好蘭盆及植料後,將蘭株倒拿(根在上,葉在下)放於水龍頭下以慢水沖洗,但水壓切忌過強,以免傷蘭根及葉子。用拇指和食指抓住蘭頭,小指抵住盆緣,用竹筷將根固定,當放入盆內時,儘量不要讓根接觸到盆壁。上盆時注意根部要自展,不能捲曲。
將豆粒大的混合石礫倒入盆底至三分之一處。然後倒入中粒植料至五分之四處,填實和儘量不要留下空間。種植時,左手握持蘭草,右手加泥(要防止泥土貫入葉心),再將蘭株稍稍提起,使根自然舒展。然後邊加土邊搖盆,使土與根緊密接觸。再用手將莖部四周的泥土按緊,最後使盆面略顯饅頭狀(即中間四周略低)。將竹筷拔出,並搖實盆中植料。填實植料後,再用大粒植料埴入至距盆緣1.5釐米處。最後再倒入豆粒大植料,以將假鱗莖全部埋入土中為度,然後充分搖實。用壓土工具輕壓植料,並將表面弄平。
種植完畢後,植料在盆中以中央稍高為好。上完盆,立即澆水。第一次澆水水量要充足。最後將蘭盆放置陰處。一個月內不宜直接曬太陽,並控制澆水,不宜太濕,以後放置地點宣選擇在半陰半陽、通風透氣,早上照到太陽的地方。 [3] 

圓柱葉鳥舌蘭保護現狀

圓柱葉鳥舌蘭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中,保護級別為瀕危(EN)。 [4] 

圓柱葉鳥舌蘭植物文化

蘭花是中國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堯之世就有種植蘭花的傳説。古人認為蘭花“香”、“花”、“葉”三美俱全,又有“氣清”、“色清”、“神清”、“韻清”四清,是“理想之美,萬化之神奇”。最早賦予蘭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據東漢蔡邕琴操》載:孔子自衞反魯,隱谷之中,見幽蘭獨茂,蔚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真正的蘭花文化則起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種蘭、愛蘭、詠蘭,以蘭花為寄託,千百年來一直影響着後人。後世詩人在詠蘭時,也有許多的名句,比如陳子昂的“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劉克莊的“一從夫子臨軒顧,羞伍凡葩鬥豔濤”。詩人們將蘭花的高潔與人格的完美聯繫起來,使得蘭花文化不斷得以拓展和延續。
蘭花以高潔、清雅、幽香而著稱,葉姿優美,花香幽遠。自古以來,蘭花都被譽為美好事物的象徵,已廣泛在民間人格化了。蘭花對社會生活與文化藝術發生了巨大的影響。父母以蘭命名以表心,畫家取蘭作畫以寓意,詩人詠蘭賦詩以言志。蘭花的形象和氣質久已深入人心,並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劇以“蘭步”、“蘭指”為優美動作,把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稱為“蘭章”,把真摯的友誼叫做“蘭交”,把人的芳潔、美慧喻為“蘭心蕙 質”。又把傑出人物的去世比作“蘭摧玉拆”。蘭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已經成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徵。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