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因(拼音:yīn)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因的古字形像躺在席子上,後引申為憑藉,依靠。由憑藉,依靠引申為沿襲,承接。由沿襲,承接引申為緣由,緣故。由緣由,緣故引申為表示緣由。 [2]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yīn
部    首
部    外
3
總筆畫
6
統一碼
基本區 U+56E0
字形結構
全包圍結構
筆順編號
251341
五    筆
ldi
倉頡碼
wk
鄭    碼
jd
四角碼
6080₄
字    級
一級 [1] 
平水韻
上平十一真 [4] 

字源演變

“因”字演變圖 “因”字演變圖
商代甲骨文作(圖1),從人在衣中。西周金文形(圖2),將像衣形的部分改為隨體詰詘的線條,以示衣之着於人體。商代甲骨文另有或體作(《甲文編》841頁)、(《新甲骨文編》 373頁),即由金文此類寫法簡省而成。戰國楚系文字作(圖3)、(圖4) ,乃承襲西周金文;齊系及中山文字則將隨體詰詘的線條整齊為方形,遂為後世文字所本。 [2] 
“因”,即“裀”之初文,本義指內衣。《字彙·衣部》:“裀,近身衣也。”楚文字“裀”字作(《戰國楚簡》27頁),即在圖3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意符。由“近身衣”引申,又指親。《廣雅·釋詁三》:“因,親也。” 《儀禮·喪服》:“繼母之配父,與因母同。”鄭玄注:“因,猶親也。”唐韓愈《祭薛助教文》:“同官太學,日得相因。”又指順,隨,緣。《廣韻·真韻》:“因,緣也。” 《莊子·養生主》:“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善戰者,因勢而利導之也。”又指於是。繭鼎:“因付氒(厥)且(祖)僕二家。” (圖2)《史記·高祖本紀》:“秦軍解,因大破之。”又引申指因襲,承襲。《廣韻·真韻》:“因,仍也。” 《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三國志·魏書·程昱傳》:“轉相因仍,莫正其本。”又指依託,憑藉。《説文》:“因,就也。” 《孟子·離婁上》:“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公等彔彔,所謂因人成事者也。”又指趁着。《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又引申指原因,原由。漢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隨珠和璧,猶結怨而不見德。”又指由於。《史記·衞將軍驃騎列傳》:“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 [2] 
一説,甲骨文的“因”字像人躺在草蓆上,口像墊席的外形,中間是花紋。金文、小篆略同甲骨文。隸書、楷書筆畫化,將中間的花紋寫作“大”,失去原形。因是茵的古字,本義是坐席。 [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īn
動詞
親;親近。
be close to
左傳·閔公元年》:“親有禮,因重固,閒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
章炳麟《春秋左傳讀》卷一:“因,亦親也。”
唐韓愈《祭薛助教文》:“同官太學,日得相因,奈何永違,祇隔數晨。”
因心、因母
相就;趨赴。

國語·鄭語》:“公曰;‘謝西之九州,何如?’對曰:‘其民沓貪而忍,不可因也。’”
韋昭注:“因,就也。”
漢書·王商傳》:“及商以閨門事見考,自知為鳳所中,惶怖,更欲內女為援,乃因新幸李婕妤家白見其女。”

順;順應。
comply with
莊子·養生主》:“批大卻,道大窾,因其固然。”
文子·自然》:“征伐者,因民之慾也。能因則無敵於天下矣。”
唐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
因此、因噎廢食、因便、因風吹火
沿襲,承襲。
follow
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宋蘇軾《永興軍秋試舉人策問》:“昔漢受天下於秦,因秦之制,而不害為漢。”
元趙孟俯《右耕》詩:“後月日南至,相賀因舊俗。”
因循、因承、因習
依託;利用;憑藉。
rely on, utilize
孟子·離婁上》:“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
後漢書·逸民傳·矯慎》:“隱遯山谷,因穴為室。”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建康城,李璟所作,其高三丈,因江山為險固。”
因公假私、因緣、因贓假位、因依、因附
連接。
connect
逸周書·作雒》:“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
孔晁注:“系、因皆連接也。”
宋陸游《城西接待院後竹下作》詩:“水邊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數百個。”

增添;累積。
accumulate
論語·先進》:“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猶;如同。

戰國策·楚策四》:“夫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
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因,猶也……言黃雀之自以為無患,亦猶之蜻蛉也。”

通“姻”。婚配。
marry
班固《白虎通·嫁娶》引《詩經》:“不惟舊因。”
陳立疏證:“所引《詩·小雅·我行其野》……今《詩》作‘不思舊姻。’”

名詞
原因,原由。
cause
漢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隨珠和璧,猶結怨而不見德。”
《漢書·王商傳》:“自古無道之國,水猶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無兵革,上下相安,何因當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訛言也。”
原因、因素、因果、病因、因為
機會。
chance
唐鮑溶《客途逢鄉人旋別》詩:“驚鴻一斷行,天遠會無因,無因忽相會,感嘆若有神。”
宋朱淑真《次韻見贈兼簡吳夫人》:“南北常嗟見未因,停舟今喜笑談親。”

通“姻”。指有婚姻關係的親戚。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虞卿謂春申君》:“公孫央,功臣也;襄子,親因也,皆不免,封近故也。”

因明學術語。近人譯為小前提。

章炳麟《國故論衡·原名》:“辯説之道,先見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謂宗、因、喻也。”

舊謂一位乘數的乘法。



姓。

明有因禮。

副詞
就;於是。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紅樓夢》第四三回:“老姑子獻了茶,寶玉因和他借香爐燒香。”

介詞
趁,乘。

《史記·項羽本紀》:“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三國志·魏志·郭嘉傳》:“因其無備,卒然擊之。”
唐韓愈《答魏博田僕射書》:“比所與楊書記書,蓋緣久闕附狀,求因間粗述下情。”

依照;根據。
according to
韓非子·外儲説左上》:“法者,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為;為了。
for
《紅樓夢》第二三回:“盈盈蠟淚因誰泣,點點花愁為我嗔。”

連詞
因而;因此。
thus
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唐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某氏)以為己生歲值‘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我打從學堂門口過,聽見唸書的聲音好聽,因在店裏偷了錢買這本書來唸。”
因而、因此
因為;由於。
because
《史記·衞將軍驃騎列傳》:“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
《紅樓夢》第五回:“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襲人是酒香。”
因為
(參考資料: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囗部】
就也。從囗大。於真切 [3] 

説文解字注

就也。
就下曰:就,高也。為高必因丘陵,為大必就基阯,故因從囗大,就其區域而擴充之也。《中庸》曰: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左傳》曰:植有禮,因重固。人部曰:仍,因也。《論語》:因不失其親,謂所就者不失其親。
從囗大。
於真切,十二部。 [3] 

康熙字典

【醜集上】【囗字部】
《唐韻》於眞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真切。𠀤音姻。
《説文》:從口、大。會意。徐鍇曰:能大者,眾圍就之也。
又仍也,襲也。《論語》:殷因於夏禮。《孟子》: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注:析而又析也。《禮·禮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於天,因吉土以享帝於郊。
又依也。《論語》: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又託也。《孟子》: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
又由也。鄒陽《上樑王書》: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莫不按劒相眄者,無因至前也。
又緣也。《傳燈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因,今生作者是。
又姓。《左傳·定二年》:遂人四族有因氏。《正字通》:明有因禮、因絅。
又《六書正譌》:借為昏姻之姻。言女有所因。
又葉烏前切。音煙。陸雲《贈顧尚書》詩:殊音合奏,曲異響連。絕我懽條,統我思因。《集韻》:或作㧢。 [7]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篆書
隸書
草書
行書
楷書

音韻彙集


字頭
小韻
聲符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擬音
聲調
上古音系





qin

廣韻

於真
真A
真A



蒙古字韻







ʔjin
平聲
中原音韻


真文齊

真文

陰平
洪武正韻

伊真


八真

平聲
分韻撮要



第八賓稟嬪𤲃

陰平
(參考資料: [8] 
參考資料
  • 1.    《通用規範漢字表》(一級字表、二級字表、三級字表)  .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引用日期2020-05-12]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561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12]
  • 4.    因的平水韻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12]
  • 5.    李玉潔著.《常用漢字形音義》.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03:305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漢語大詞典出版,1986年11月:603
  • 7.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148
  • 8.    因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