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回族鎮

(山東省曹縣回族鎮)

鎖定
侯集回族鎮,隸屬於山東省菏澤市曹縣,是曹縣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鄉鎮,鎮政府駐地為侯集村,位於曹縣城東17。6公里,坐落位置大約為東經115°43′30″,北緯34°49′00″。元順帝初年,侯氏遷居此地,成集市,稱侯集,明朝永樂年間,數姓回族人從冠縣遷來,沿黃河灘塗放牧屠宰為生,後定居在侯集村及附近,侯集鎮在清代屬景山裏,民國時期屬曹縣第五區(古營區),1945年9月屬冀魯豫邊區魯西南專署,復程抗日縣政府第四區,區公所就在侯集村,1956年3月改屬曹縣孫老家區,1984年11月改稱侯集回族鎮,德商高速公路從西面7公里處過境。
中文名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侯集回族鎮
耕    地
53798畝
農作物
小麥、玉米、棉花、花生
人均純收入
3803元
榮    譽
民族團結先進鄉鎮

目錄

回族鎮概況

菏澤市曹縣侯集回族鎮位於曹縣縣城東15公里,總面積57.6平方公里,轄32個行政村,99個自然村,總人口4.4萬人,其中回族人口1.3萬餘人。回族村有侯集村、西沙樓、北沙樓三個村;民族企業12家,民族中小學校5所,民族醫院2處;鎮黨政班子成員有少數民族幹部1名;少數民族縣級以上人大代表4名,其中全國人大代表1名,黨代表3名,政協委員6名,民族工作社會體系較為完整。 [1] 
侯集回族鎮,歷史悠久,境內有近百年的清真寺,它告訴人們,這裏是回族人聚集較多的古老集鎮,鎮政府東北3公里處梁堌堆村,就是歷史上遠近聞名的景山(又名丕山),它是大汶口、龍山、嶽石、商、周、漢文化村落遺址,有夯築枱面,長寬各一里餘,雖屢遭破壞,現仍有遺址南北長160米,寬200米,高出地面7米的山體,明代,梁氏在景山南建村,稱景陽村,後稱梁堌堆村。幾千年來古老的景山上演着一幕幕帝王將相你爭我奪、文治武功,興衰更替的歷史長劇,許多典故經傳史籍都有記載。

回族鎮發展歷史

早在夏朝之前,皇帝的後裔高陽氏顓頊的後人,從今河南滑縣東面的楚丘(即北楚丘)地遷到這裏,因是楚人,仍然把這裏叫做楚丘(即南楚丘),同時楚人又把這裏當作自己的宗廟和祖庭之地。當時這裏是遍地桑林,人們又把這裏稱作桑台或台桑,在夏朝時,大禹與塗山之女在這個地方成就了百年之合,大禹在塗山女的啓發下,才有了治水變堵為疏,最後取得治水成功的壯舉,此後桑台便成了春日男女相會的地方。
商湯繼位為侯後,將商的都城遷到亳地,自己則住在先王大禹住過的地方,表示承天命,繼承大禹的基業,並將居住在這裏的楚人趕往南方,把楚丘改名為景山,取義為“大義”,又名丕山,並在這裏大會諸侯,祭拜天地,歷數夏桀無道,宣誓推翻夏桀的殘暴統治,稱“吾甚武”,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景亳之會”,景山的東側是商湯居住的地方,稱作武城。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後,天遇大旱,連續七年無雨,商湯在景山上把自己作為犧牲(祭天的貢品),一身白衣,剪髮斷手(剪掉頭髮、修掉指甲)敬天祈雨,禱天話音未落,大雨降下,久旱解除,史書上稱之為“商湯桑林祈雨”,把祈雨儀式稱之為“桑林之舞”。所以,商湯又把景山視為能給商朝帶來吉祥和興盛的“聖山”。到了周代,景山被宋人所佔,但楚人仍然把這裏作為宗廟前往祭祖,楚靈王甚至與諸國之君到其東面的武城打獵,秦滅楚後,在景山東北附近設立了武城縣,秦末時,劉邦的部下與王離軍在這一帶作戰,劉邦封其功臣為武城侯,就是因為這個地方。項羽在為西楚霸王時,也曾在這一帶駐紮,並將武城縣改名為楚丘縣。漢王十二年,劉邦平滅叛將英布後,從沛縣、豐縣往西行進,路過此地,滿懷豪情地宣告自己武功告成,遂把楚丘縣改名為成武縣,隨行陸賈見狀就勸告劉邦,你能依靠武功馬上作戰奪取天下,而卻不能以武功治理天下,劉邦接受勸告,決定偃武修文,於是改變行程,東去魯地祭拜孔子。
東漢時期,成武縣治北遷到文亭山(今成武城區)。景山又改稱楚丘,楚丘亭。隋朝時歸屬已氏縣,後又改已氏縣為楚丘縣。明清兩代楚丘重新稱為景山,設景山鋪、景山裏。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日本侵略軍佔據,在堌堆上建造堡壘,古廟、石碑被毀,千年古柏被砍伐。後又經幾十年的風霜雪雨,昔日的景山已變得面目全非,但殘存的高坡,舊時的瓦礫仍能留給人們以無限的暇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