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回不去的故鄉

(江少賓著散文集)

鎖定
《回不去的故鄉》是江少賓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20年7月。 [1] 
全書以安徽省樅陽縣一個叫“牌樓”的小村為圓點,觀照整個中國鄉村,既刻畫了鄉土中國的風俗人情與發展肌理,也描摹了廣大鄉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該書採用小説化的敍事手法,以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佈局謀篇,情節起承轉合,故事引人入勝,層次豐富,畫面感強,具有攝像頭般的記錄功能,呈現了一組具有標本意義的鄉村人物羣像。 [1] 
作品名稱
回不去的故鄉
作    者
江少賓
文學體裁
散文集
字    數
17萬字
首版時間
2020年7月

回不去的故鄉內容簡介

該書彙集了作者多篇散文作品,包括《風吹落日》《炊煙不再升起》《未完成的葬禮》《大地深處的廢墟》《近鄉情更怯》等等。該書呈現出一幅濃郁的鄉土畫卷,既不規避鄉村的苦難,又闡述了農民精神文化和物質生活的現實需求,揭示了鄉村生活的發展邏輯和現實困境,既有濃郁的鄉村情感,也有豐滿可親的人物,更有透徹的生命感悟。 [2] 

回不去的故鄉作品目錄

風吹落日
庭院深深
河畔的遺蹟
炊煙不再升起
未完成的葬禮
枯榮勿念
鄉村的腎,母親的腎
天氣晚來秋
粒粒皆辛苦
窯火灼燙
一枕蛙聲
葬禮
生死之間
大地深處的廢墟
近鄉情更怯
塌陷的胸腔
塵埃裏的花朵
鄉村響鈴
後記:無處安放的鄉愁 [1] 

回不去的故鄉作品鑑賞

回不去的故鄉主題思想

該書以嚴謹的事實直擊真相。一個毋庸諱言的事實是,鄉村“空心化”日益嚴重,在《回不去的故鄉》中,身為媒體人的江少賓始終沒有忘記媒體人肩負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體現在行文上,他始終以“牌樓”為原點,觀照整個中國鄉村;以故鄉的生老病死為標尺,丈量幽微的世道、人心和人性。比如《庭院深深》裏的小霞,這個留守兒童最終變成了一個自私、冷酷、決絕乃至喪失人倫的陌生人;再如《塌陷的胸腔》,從堂哥罹患肺癌、人財兩空,到中國幾百個癌症村,再到一條條直擊真相的新聞報道,以及一串串驚人的病患數據,最終形成一部直擊人心的“紀錄片式”的散文。寫作考驗一個作家的良知,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作家都應該有所擔當。這樣的書寫,其價值已經超越了文學,具有了社會學上的意義。
該書在蒼涼中寫人世的温暖。在作者的故鄉牌樓,曾經的玩伴、那些看着他長大的鄉親以及炊煙不再升起的老房子,都一步步走向另一個世界。書中敍述了不少和葬禮、死亡、病痛等有關的內容,但作者並非單一、表象地陳列這些“冷色調”,這盛大的蒼涼背後,恰恰折射出人世的温暖。作者直面死亡,是為了呼喚人們生活的勇氣;直面離別,是為了未來温暖的擁抱,是為了稀釋人們對死亡的畏懼,因而對必然要來的人生結局,能多一分理解、坦然和從容。 [3] 

回不去的故鄉藝術特色

該書以簡練的文字再現細膩畫面。《粒粒皆辛苦》中江少賓寫道,“夢魂深處,一直翻滾着一鍋熱氣騰騰的粳米粥。是鄉下的那種大鐵鍋,乾柴,烈火,粳米在其間沸騰,噗噗噗,米粒從鍋中向四周擴散,又翻滾着回到鍋中心。七八分鐘之後,米粒一粒粒綻開,像一朵朵微雕的梅花。”“大鐵鍋”“乾柴”“烈火”都是器具燃料,“噗噗噗”是擬聲,加上“綻開”“微雕的梅花”等細部描寫,一鍋粳米粥便被描摹得既富有動感,又唯美,連那升騰的香味似乎也撲面而來。沒有長句加塞,寥寥數語,童年的記憶瞬間就被喚醒了。再如《風吹落日·桃花痴》,“只有冬至大爺一手抹着眼淚,一手拄着龍頭枴杖——像一個移動的‘h’——慢慢走進村外的田野。”一個老態龍鍾的莊稼人,拄着枴杖行走在鄉間,作者僅用了一個“移動的‘h’”,就將那幅使人心酸的剪影深深地投進讀者心裏。 [3] 

回不去的故鄉作品評價

《回不去的故鄉》既是一幅具有社會學意義的南方鄉村風俗長卷,也是一部志在為鄉土中國立檔的非虛構文本。文本採用小説化的敍事手法,以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佈局謀篇,情節起承轉合,故事引人入勝,層次豐富,畫面感強,具有攝像頭般的記錄功能,呈現了一組具有標本意義的鄉村人物羣像。中國作家網評) [1] 
《回不去的故鄉》以鄉情和鄉愁為主旨,既是一部故鄉回望錄,又是一部鄉村在現代化文明進程中的憂思錄,更可貴的,還是作者對世道、人心和人性的深度挖掘,對世道、人心和人性的幽微理解,從而使得該書更真實,更全息,也更人性化。(《光明日報》評) [2] 

回不去的故鄉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回不去的故鄉》
2020年7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78-7-5598-2839-2 [1] 

回不去的故鄉作者簡介

江少賓,安徽樅陽人,媒體人,散文寫作者,現居安徽合肥。散文作品常見於《人民文學》《散文》《天涯》等核心文學期刊,著有散文集《愛着你的苦難》《味蕾上的鄉愁》《大地上的燈盞》等多部。曾獲2007年度人民文學獎、第四屆老舍散文獎、第四屆冰心散文獎、第五屆西部文學獎等。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