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眼井

(江蘇省江陰市四眼井)

鎖定
根據《道光·江陰縣誌》的記載,廣濟古泉一井四眼,故俗稱“四眼井”。在原乾明廣福寺之南,今步行街北澄江福地內。
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廣福寺的高僧宗壽開鑿而成,井泉天旱不涸,久雨不溢,水質甘甜,除了供寺內僧眾日常所用外,還廣濟香客勞頓渴飲之需,故名“廣濟泉”。 [1] 
中文名
四眼井
別    名
廣濟古泉一井四眼
歷史事件
江陰八十一日

目錄

四眼井江陰四眼井

根據《道光·江陰縣誌》的記載,廣濟古泉一井四眼,故俗稱“四眼井”。在原乾明廣福寺之南,今步行街北澄江福地內。
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廣福寺的高僧宗壽開鑿而成,井泉天旱不涸,久雨不溢,水質甘甜,除了供寺內僧眾日常所用外,還廣濟香客勞頓渴飲之需,故名“廣濟泉”。
根據記載,廣濟古泉深64丈,原建有井亭,傳為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提額,擔任温州參軍的鄉達曹確題記。嘉靖九年(1530),太學生陳鶴修繕井亭,曾甃(zhòu,磚砌的井壁)廣石,加石欄四座,以便分汲,這便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井四眼,其中一井的欄圈上刻有“關勇義泉”四個正楷大字,又可讀作“義勇關泉”。後又於萬曆廿六年(1598)、崇禎十年(1637)修繕,清初重新修浚,建亭立碑,由鄉賢沙曾達撰《廣濟泉亭記》。
太平軍運動結束後,年久失疏的廣濟古泉將有填塞之患,因東半城人民的飲水靠它,於是縣人出資請人修浚。井中起出巨大石塊磚頭無數,堆滿了古泉旁的一條大巷,並起出百多具屍骨,皆是明末屠城時投井而未打撈起來的人,那次修浚時,共深入了井下30多丈,主持者還想下浚,但水已涓涓而出,施工極為困難,只得作罷,自此以後,至今未再修浚,若是史料所記果是64丈,距井底還有30多丈未浚。
1645年夏,清政府頒佈剃髮令後,江陰百姓在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領導下,堅持“頭可斷,發決不可剃”,困守孤城八十一日,擊殺清軍數萬人。城破之後,清軍屠城,江陰百姓無一人順從、無一人投降,男女老少,赴水蹈火,自刎投繯者不計其數,內外城河、孔廟泮池、孫郎中池、玉帶河、湧塔庵池,裏教場河,處處填滿,疊屍數重,投廣濟古泉四眼井而死者,便有四百餘人。
這段悲壯的歷史過後,江陰“忠義之邦”的美譽廣為流傳,傳承至今,演繹成如今“人心齊,民性剛,敢攀登,創一流”的江陰精神。在此精神信念下,江陰人民拼搏奮進,江陰已是舉世矚目的縣域經濟領頭羊。燈火繁華之下,依舊有廣濟古泉這樣的古蹟,讓人們時不時地記起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