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月影會

鎖定
在1979年,北京那些曾在1976年4月以攝影弄潮的年輕人,以完全民間的方式籌辦了1949年以後破天荒的非官方的攝影展覽,並因此組織了一個民間羣眾攝影組織——四月影會。四月影會於1979年4月成立,是“文革”後中國第一個民間攝影組織。主要成員包括王志平、金伯宏、王立平、羅曉韻王苗李曉斌李英傑呂小中許涿等。四月影會成立後,立即舉辦了《自然·社會·人》藝術攝影展。
中文名
四月影會
成立時間
1979年4月1日
成立地點
北京中山公園蘭室
主要發起人
王志平金伯宏、王立平等

四月影會影會簡介

四月影會成立解散

1979年4月1日,由五十一位“四月影會”攝影人自發組織的“自然·社會·人——藝術攝影展第1回”在北京中山公園蘭室開幕,展出四十五位作者的一百七十餘副攝影作品,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四月影會”於1980年、1981年的4月,在北京北海公園“畫舫齋”和中國美術館又舉辦了兩次展覽。之後自行解散。
《自然·社會·人》影展第一回部分作者留影 《自然·社會·人》影展第一回部分作者留影
第二回《自然·社會·人》展前言(1980) 第二回《自然·社會·人》展前言(1980)

四月影會大型活動

為紀念“四月影會”成立30週年,在2009年3月28日,王志平金伯宏翁乃強呂小中李英傑許涿王文瀾賀延光鮑昆等“四月影會”成員和朱羽君顧錚等學者,在北京798藝術區“時態空間”舉辦了紀念“四月影會”的當代攝影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徐勇舒陽策劃,在“時態空間”舉行,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中國現代藝術檔案和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藝術研究所協辦,由《中國攝影》、《映像》、《中國攝影家》、《像素》、《人民攝影報》、《世界藝術》、《今日美術》、《時代藝術》、《藝術地圖》、《Hi藝術》、《藝術收藏》等雜誌媒體參與。共同紀念30年前那個“應運而生”、“矯枉過正”、“衝破‘文革’對藝術禁錮”的民間影會。
紀念“四月影會”成立30年部分成員合影 紀念“四月影會”成立30年部分成員合影
出席在北京798藝術區“時態空間”舉辦的《四月影會30年紀念》研討會成員合影(2009年3月28日)
2009年秋季,中國攝影界最重要的一個展覽——《同年——紀念四月影會成立30週年邀請展》於2009年10月24日至11月10日在北京798映藝術中心/映畫廊舉行。本次影展由王志平金伯宏發起,展覽編輯由王志平、金伯宏、王文瀾呂小中許涿李英傑羅曉韻凌飛鮑昆任曙林穆雨晴那日松等組成。邀請了27位當年“四月影會”的骨幹攝影家參展。展覽共展近150幅照片,全部參展作品由攝影家自己挑選和製作,堪稱張張經典。除了展出照片,還有很多四月影會當年珍貴的“文物”首次現身展場。
以下是王志平親筆撰寫的《同年——紀念四月影會成立30週年邀請展》 前言
王志平親筆書寫的《同年影展》前言 王志平親筆書寫的《同年影展》前言
《同年影展》前言釋文:
漢以同舉孝廉為同年。
唐宋以同舉進士為同年。
明清以鄉試會試同榜者為同年。
一九七九年起三年來,凡參加《四月影會》展覽者亦自稱為同年。
三十年前《四月影會》是當時第一個成規模的民間藝術團體,其旗幟下凝聚了北京一夥微露鋒芒和未露鋒芒的攝影人,濟濟一堂,風雨同舟。
《四月影會》宣泄着年青攝影人的純真、執拗、求索與才華。他們不拜神佛、不懼霜寒、不驚榮辱、不墜俗流、不謀私利、不辭勞辛
他們得到了千百同仁和萬千看官的認同、呵護和擊賞。
《四月影會》如一艘前行的破冰小舟,為以後中國攝影藝術的開放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先鋒作用,《四月影會》已經成為中國攝影史上繞不過去的一頁。
一九八二年,《四月影會》在實際上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後嘎然而止,畫上了一個自認尚為圓滿的句號。
歲月倥傯,城鄉劇變,三十年彈指一揮。當年的小舟畔已是千帆競發,四月裏蔚然嫣紅奼紫。在這物質發展,物慾橫流的今天,再憶當年那確實猶存膚淺、不無幼稚的影展,卻每每令人熱血澎湃、激動不已,珍重無比。
人的一生中,有幾個三十年?!
人的一生中,總應該交幾個意氣相投的朋友;做幾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吧。
為了忘卻的紀念,我們這當年“四月”一夥中的幾個又湊到了一起,舉辦了這個展覽。
二零零九年十月十八日

四月影會著名人物

主要發起人及創會會員:
(聲明:因四月影會並非一個編制嚴謹的文藝組織,加之時間久遠,故不確保人物譜的絕對準確性。)

四月影會解散之謎

關於“四月影會”的解散,坊間有很多傳説:一種説法是,“四月影會”後來被招安了,因為大部分成員後來都成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另一種説法是,“四月影會”最有意義的是1979年和1980年的前兩回影展,1981年的第三回展覽,作品太温和了,失去了衝擊力。
回憶原因時,王立平説:“第三回影展,可以講是最輝煌的一次,但是我覺得是最惶惑的一次。辦得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但是特色最少。我覺得結束的時候到了,所以我力主結束。”
李曉斌認為停辦的原因是:“個人的志趣發生了變化、有了分歧,這是一個。還有一個原因是主辦人辦展覽非常辛苦和累,也不太想辦了。更重要的原因是1981年下半年,文化部有一個‘十號文件’。明確規定,任何的羣眾組織,要有上級的主管單位,要有工商管理的註冊,否則就作為非法地下組織。四月影會無法找到上級主管單位。”

四月影會歷史意義

四月影會攝影開端

“四月影會”是中國攝影人在文革後獨立自發組織的首個民間攝影團體,“自然·社會·人——藝術攝影展第1回”展覽是文革後獨立自發組織的首個攝影展,兩者共同構成了中國當代攝影開始的標誌。

四月影會藝術發端

“四月影會”於1979年4月在北京中山公園蘭室舉辦的“自然·社會·人——藝術攝影展第1回”展覽,是文革後民間獨立自發組織的首個公開舉辦的當代藝術展覽。這個展覽由於早發,為其後的藝術活動所借鑑,與稍晚的北京“無名畫會”展覽、“星星美展”共同構成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端。

四月影會理念學術

在“自然·社會·人——藝術攝影展第1回”的前言中,展覽的主要負責人王志平寫道:“新聞圖片不能代替攝影藝術”、“攝影,作為一種藝術,有它本身特有的語言。是時候了,正像應該用經濟手段管理經濟一樣,也應該用藝術語言來研究藝術”,為展覽確立了清晰的策展理念。參加這次展覽的作品,最終由王志平負責篩選,事實上成為一個獨立策展的當代藝術展。
四月影會作品此次展覽的前言,強調了把攝影作為一種藝術的方式,為中國當代藝術攝影提示了明確的學術方向。這次展覽的參展作品,也代表了當時中國攝影人對藝術攝影的探索。可以將這次展覽,視為中國當代藝術攝影開端的標誌。

四月影會價值爭論

在對攝影本體的認識方面,“四月影會”內部曾經爆發了攝影的“藝術”與“記錄”功能的價值之爭,這個問題至今仍在攝影理論的探討中普遍存在。無論是王志平新聞圖片不能代替攝影藝術”理念倡導的藝術攝影,還是李曉斌“不要讓歷史留下空白”、“攝影本質還是記錄”理念倡導的紀實攝影,都是四月影會“自然·社會·人”大主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攝影的文獻記錄方式和藝術方式兩者之間不存在優劣之爭,都是攝影的功能所在。建議將這種攝影本體價值之爭轉換為在“記錄攝影”和“藝術攝影”的不同攝影功能類別框架內予以討論。

四月影會地位評價

“你可以贊成它,也可以反對它,但絕不可能繞過它”。
——這是對四月影會在中國攝影史上特殊地位的中肯評價。“四月影會”所代表的創新、開拓精神和“自然·社會·人”的拍攝主題,無論在當時,還是今天看來都極具科學性和專業性,對所有攝影人將產生啓迪價值和深遠影響。
許多當代文化工作者和年輕攝影人缺乏對“四月影會”活動的瞭解。同時,隨着中國當代攝影觀念和技術的迅速擴展,需要在此形勢下重新審視“四月影會”的歷史遺產,對“四月影會”史實的進一步挖掘、清理和學術價值的再次關注、探討,並對“四月影會”在中國當代文化史中的地位予以恰當的定位和評價。
在中國攝影史上,四月影會的影響也不可小視,它直接影響到新聞紀實攝影藝術攝影,以及現代觀念攝影等流派的產生和發展。
雖然它的組織形式不存在了,但是它的精神卻延續着。

四月影會影會今天

“四月影會”從形式上雖然已經不存在了,但其倡導的“開拓和創新”精神,與當下互聯網時代的“創新”和“分享”等理念竟然是出奇的一致,有太多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繼承的地方。
與當年不同的是,數碼時代使相機已不是稀罕物、奢侈品,這從工具上為攝影成為一門大眾化的藝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廣大攝影愛好者已經 “玩”出了一定規模。有鑽研器材的,他們力求將相機功能配置到最好;有拍人物的,當然,拍的漂亮才是好——這也許源於人們攝影留念的初衷;還有拍風光的,將風光拍得像畫一樣——也是源於對唯美的追求。
總之,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認為攝影應以四月影會倡導的“自然、社會和人”為主題,而且三者相互關聯、密不可分。如果自然脱離了社會和人,就變成失去了時代特徵的明信片;如果社會沒有自然和人,也就失去地域和人文特點;如果人沒有自然和社會作為背景,將是純粹的糖水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