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方之志

鎖定
四方之志,(拼音:sì fāng zhī zh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四方之志(四方:天下)指治理天下的遠大志向。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1]  [5] 
中文名
四方之志
拼    音
sì fāng zhī zhì
近義詞
志在千里壯志凌雲
反義詞
胸無大志得過且過
出    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注音字母
ㄙˋ ㄈㄤ ㄓ ㄓˋ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

四方之志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四方之志”。 [1] 

四方之志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獻公在寵妾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也被迫分別逃亡到狄國和梁國。後來,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助下做了國君,他擔心重耳會回來爭奪王位,便派人去追殺重耳。於是,重耳又歷盡艱險,從狄國逃到了齊國。 [2]  [3] 
重耳逃亡到齊國,齊桓公很優待他,給他吃好的、住好的還為他娶了妻子,即姜氏。這時的重耳,僅駕車的馬就有八十多匹,生活過得很舒服,也就不再作遠大的打算了。但重耳的隨從人員卻不滿意他如此沒有志氣。 [2] 
一天,他們偷偷來到桑園商議用什麼方法使重耳離開齊國,不科姜氏的一個女僕正在採桑葉,偷聽了他們的話,趕緊跑去報告給姜氏。姜氏聽了,當即殺死女僕,然後對重耳説:“你有遠行西方的大志,偷聽消息的女僕,已經被我殺掉了。” [2]  [3] 
當時重耳非常驚訝,他説:“我並沒有打算離開你,也沒有打算離開齊國啊!”姜氏説:“你應該去遊説各國,在各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須知貪圖安逸,生活圈子狹小隻會害你的。”但是重耳仍然不聽她的勸告。姜氏就和狐偃(重耳的舅舅,隨同重耳一起出逃的人之一)想出了一個計策,灌醉重耳,趁他昏睡時,把他抬上車子,立刻離開齊國。等他酒醒來,早已趕了好多路程了。 [2]  [3] 
後來,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候,終於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成為中原霸主,史稱晉文公。 [2]  [3] 

四方之志成語寓意

志向高遠與否,使人們的性格和行為產生很大的不同。有的人天生沒有志向,有的人志向卑微,有的人志向高遠,他們進步和成功的程度和他們志向的大小是相稱的。“大丈夫四海為家”“好男兒志在四方”,都説明了人們對於志向的一種追求。不要隅居於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做一隻井底的青蛙,應該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去關注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立場去看待世間萬物,以一種更廣闊的胸懷去面對自己的人生。只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同時,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用之才,那麼再遠大的四方之志,也終有實現的一天。 [4] 

四方之志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四方之志”指治理天下的遠大志向。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1]  [5] 
  • 運用示例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陳黃送秦少章》:“男子生而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示有四方之志,此其父母教之望之第一義也。” [1]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楔子:“據中立文武全才,輔祚皇朝,男兒四方之志,文行忠信,人之大本也,則要你着志者。” [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天下方有事,而劉表坐保江、漢之間,不敢展足,其五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據四州之地,帶甲數十萬,若二子和睦,共守成業,天下事未可知也。” [6] 
明·馮夢龍、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三四回:“姜氏曰:‘知公子有四方之志,特具一杯餞行耳。” [1] 
參考資料
  • 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1406
  • 2.    主編林之滿 , 於永玉. 中華典故[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2.06:1334-1335
  • 3.    王中立,王晨編. 山西俗語典故故事[M]. 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 2020.01:139
  • 4.    宿磊主編. 給孩子講點歷史典故[M]. 北京:華齡出版社, 2018.05:71
  • 5.    四方之志的解釋|四方之志的意思|漢典“四方之志”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4-01-25]
  • 6.    (明)羅貫中著. 三國演義 上[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0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