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

鎖定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專業研究機構,隸屬四川農業大學,是國家“雙一流”重點學科作物學共建單位,是“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物基因資源與遺傳育種”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的組成單位。 [21] 
1984年,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成立於都江堰,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後搬遷到成都校區。
根據2023年2月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組建了7個實驗室和崇州基地管理辦公室;在職教職工50人,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5人,共有專職教學科研人員25人,教學科研輔助人員22人; [5]  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學位授權點,有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 [16] 
中文名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
外文名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riticeae institute
成立時間
1984年
機構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區惠民路211號
主管部門
四川農業大學
碩士點
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
博士點
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學位授權點
國家重點學科
二級學科1個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所長:魏育明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歷史沿革

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都江堰市建立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 [4] 
1988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5] 
1991年4月19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於視察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對研究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5] 
2008年,研究所在“5.12汶川大地震”後搬遷到成都校區。 [3] 
2018年5月,農業部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制四川科學觀測實驗站建成。 [20]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科研條件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人員編制

根據2023年2月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共有專職教學科研人員25人,教學科研輔助人員2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6人,獲得國外博士學位2人,23人具有國外留學經歷;師資方面,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首批人選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4人,天府萬人計劃2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6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5人,四川省特別人才計劃1人。 [1]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鄭有良周永紅劉登才、魏育明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劉登才、魏育明、顏澤洪、王際睿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鄭有良、周永紅、劉登才、魏育明
霍英東教育基金獲得者:王際睿
天府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劉登才
天府萬人計劃農業大師:魏育明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鄭有良、周永紅、劉登才、魏育明、王際睿、康厚揚
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鄭有良、劉登才、魏育明、顏澤洪、王際睿
四川省特別人才計劃:黃林
四川省教學名師:周永紅 [1]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科研部門

根據2023年2月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組建7個實驗室和崇州基地管理辦公室;此外,還是“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物基因資源與遺傳育種”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的組成單位。 [3] 
實驗室&基地名單: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基因工程實驗室、種質資源與材料創新實驗室、種質資源庫及標本室、細胞遺傳實驗室、品質遺傳與分析實驗室、小麥育種室、崇州基地管理辦公室 [2]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科研成就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研究成果

根據2023年2月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成立以來,全面系統考察、收集和徵集中國和世界範圍的小麥族資源,建立了中國國內外完善的小麥族種質資源基因庫和標本室;共保存了世界範圍的小麥族30屬400餘種萬餘份小麥族種質資源,完成了30屬364種5063份標本的數字化,包括模式標本29份;建立了3個新屬,發現了13個新種;根據建立的小麥族分類新體系,出版了《小麥族生物系統學》專著1-5卷,涵蓋30個屬464個物種;同時,為了更好利用小麥外源物種資源,重點圍繞小麥族屬種進化生物學、基因資源發掘、種質資源創新利用等進行研究,每年在中國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相關研究論文50篇左右;利用發掘的優異資源,培育了川農16、良麥2號、良麥3號、良麥4號、蜀麥375、蜀麥482、蜀麥969、蜀麥51、滇麥1號、滇麥2號、蜀麥921、蜀麥126、蜀麥830、蜀麥580、蜀麥133、蜀麥137,蜀麥114、蜀麥1613、蜀麥1671和蜀麥1675等小麥新品種,川中鵝觀草和川引鵝觀草、川西肅草等牧草新品種;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20項。 [5] 
研究所獲省部級一等獎以上成果一覽表
成果名稱
完成人
獲獎級別
年份
小麥高產、抗鏽的優良種質資源“繁六”及姊妹系
顏濟、張顯志、王世光、楊俊良、孫福珍、鄒應龍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1990年
小麥族種質資源研究
顏濟、楊俊良、鄭有良、周永紅、劉登才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0年
小麥種質資源重要育種性狀的評價與創新利用
鄭有良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4年
小麥種質資源中重要育種目標性狀的評價與創新利用
鄭有良
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
2013年
小麥異種屬基因庫的建立及物種生物系統學研究
楊俊良、顏濟、周永紅、盧寶榮、孫根樓、張新全、伍碧華、劉登才、鄭有良
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1999年
麥類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研究
鄭有良、周永紅、劉登才、魏育明、蘭秀錦、顏澤洪、楊瑞武、伍碧華、侯永翠
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2006年
小麥重要育種目標性狀基因的鑑定與利用
鄭有良、劉登才、魏育明、張連全、王際睿、顏澤洪、陳國躍、代壽芬、江千濤
四川省科學技術技術獎一等獎
2011年
小麥近緣資源發掘及種質創新與利用
劉登才、魏育明、伍碧華、蘭秀錦、張連全、代壽芬、王際睿、陳國躍、江千濤、劉亞西
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2016年
西南麥區突破性小麥品種川麥104選育及應用
西南麥區突破性小麥品種川麥104選育及應用
四川省科學技術獎進步一等獎
2020年
參考資料: [6-14]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研究領域

  • 研究團隊及特色優勢
根據2023年2月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重點圍繞小麥族生物系統學、基因資源發掘、種質資源創新與育種利用等開展研究工作。
據此,組建了三個研究團隊:
(1)小麥族系統學與資源利用研究團隊:主要開展小麥族系統與進化、小麥族資源評價與創新兩個方向研究;
(2)小麥細胞遺傳與染色體工程育種團隊:主要開展遠緣雜交和異源多倍化遺傳學、外源基因利用新技術研製、人工合成小麥育種利用三個方向研究;
(3)小麥重要性狀基因鑑定及育種利用團隊:主要開展小麥育種性狀基因定位、功能基因的分子機理、優異基因資源育種利用三個方向研究。小麥族生物系統學研究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人工合成小麥創制與利用領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1] 
  • 研究方向
(1)小麥族生物系統學與資源創新利用:聚焦小麥族物種的系統進化關係,發掘和利用小麥族特異基因資源,進行新材料創制及牧草新品種選育。
(2)小麥細胞遺傳與染色體工程育種:圍繞小麥遠緣雜交轉移利用外源基因的難題,開展遠緣雜交和異源多倍化遺傳學、外源基因利用關鍵技術和染色體全基因組滲入育種的系統研究。
(3)小麥重要性狀基因鑑定及育種利用:針對西南麥區生產的實際問題,結合區域發展戰略需求,圍繞小麥重要育種性狀基因發掘、分子機理解析,發展分子育種技術,選育優異、專用新品種。 [1] 
  • 研究內容
(1)小麥族生物系統學與資源創新利用
對小麥族植物進行生物系統學研究,闡明物種間親緣關係、基因組組成、系統演化關係;對小麥族植物資源進行創新與利用研究,發掘優良基因,創制育種新材料,選育牧草新品種。
(2)小麥細胞遺傳與染色體工程育種
圍繞遠緣雜交和異源多倍化過程進行研究,為外源資源開發利用提供新方法、新技術、新材料及實踐範例。主要進行兩方面工作:一是系統深入同源重組的全基因組滲入研究。二是研究單個染色體操作為基礎的資源利用技術。
(3)小麥重要性狀基因鑑定及育種利用
針對西南麥區特殊生態環境下小麥生產的主要問題,發掘調控小麥產量、抗病、抗逆等相關的重要基因,並深入解析分子機制。通過分子育種結合常規育種技術,培育出適應西南片區生態條件的高產、多抗、優質的小麥專用品種。 [1]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合作交流

根據2023年2月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官網顯示,在20世紀80年代,研究所的顏濟教授主持聯合國糧農組織項目,與加拿大、日本、瑞典、丹麥等國科學家合作,通過資源收集,在四川農業大學建成了亞洲最大的專一屬種標本室,相關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此基礎上,研究所重點圍繞小麥基因資源發掘、種質創新利用開展研究。通過與國際同行交流互訪、項目合作、人才培養:
  • 1.選派推薦科研人員到國際學校或研究所進行訪問交流
1.1研究多訪問學者、博士後
從鄭有良教授1993年赴英國留學引進小麥分子技術以來,92%科研崗職工具有留學經歷,其中16%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或完成博士後訓練。
1.2短期交流與參加國際會議
2015年至今,累計有46餘人次到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奧地利等國家參與國際會議,做大會特邀報告或大會報告7人次。
2018-2019年間組織師生參加了“國際小麥族大會”、“國際小麥品質科技研討會”、“植物染色體工程和功能基因組育種國際會議”“國際小麥大會”等國際會議。
  • 2.海外同行來華交流情況
在外專“引智”項目、“111”計劃、“雙支計劃”支持下,近5年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學者52人次“走進來”;同時申報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和四川省科技廳相關國際合作項目。
  • 3.承辦國際學術會議
2013年,研究所承辦了第七屆國際小麥族大會。
2019年,研究所承辦第十四屆國際穀物穗發芽會議。
  • 4.參與國際組織管理服務
2017年劉登才教授赴烏干達提供技術支撐,指導當地育種與病蟲害防治工作。此外,劉登才教授還任《Plosone》雜誌學術編輯,凡星教授、沙莉娜副教授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SSC)中國植物專家組(CPSG)成員,承擔相關聯合科研項目。
  • 5.擴大留學生招生渠道,並提升留學生教育水平
2015年至今共招收留學生7名,其中博士2名,碩士5名。
  • 6.與中國國外機構合作協議及省部級國際合作項目
先後與美國加州大學、澳大利亞聯邦科工委、莫多克大學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2016年至今,共獲批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項項目1項,省級國際合作項目8項,在NatureCommunications、PlantBiotechJ、NewPhyto、PNAS等國際知名SCI雜誌上聯合發表120餘篇,出版專著2部。 [15] 
第十四屆國際穀物穗發芽大會 第十四屆國際穀物穗發芽大會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人才培養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學科建設

根據2023年2月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學位授權點,有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 [16] 
國家級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作物遺傳育種、植物學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作物遺傳育種、植物學
專業碩士授權類別:農藝與種業 [16-17]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培養成果

根據2023年2月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官網顯示,2016-2020年,研究所累計招收博士生64名(其中留學生1名)、碩士生169名(其中留學生3名),畢業博士27名、碩士233名;35名博士研究生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和外方單位資助,赴中國國外高校和研究機構進行聯合培養;3篇博士論文獲評校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碩士論文獲評校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16]  此外,研究所先後與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美國南達科塔州立大學、美國密蘇里植物園、英國劍橋大學、加拿大農業及農業食品部、加拿大聖母馬麗大學、澳大利亞聯邦科工部、瑞典農業科技大學、丹麥皇家農牧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日本木原生物研究所、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等單位建立人才培養合作關係,2010-2020年,累計有67名研究生、3名本科生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留學項目、課題組間合作項目等途徑派出,赴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德國等院校和研究所進行聯合培養。 [15] 
近年來研究生培養情況數量 近年來研究生培養情況數量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機構領導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黨委書記、所長
魏育明
紀委書記、副所長
江千濤
副所長、工會主席
康厚揚
參考資料: [19]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歷任領導

姓名
任職時間
顏濟
所長(1984.03—1993.04)
潘時貴
副所長(1988.04—2002.09)
任正隆
所長(1993.04—1996.07)
周躍東
副所長(1993.04—1994.12)
孫根樓
副所長(1995.01—1997.06)
鄭有良
所長(1996.07—2002.09)
周永紅
副所長(1997.05—2002.09)
周永紅
所長(2002.09—2009.01)
劉登才
副所長(2002.09—2010.11)
劉登才
黨總支副書記(主持工作)(2009.03-2010.03)
劉登才
黨總支書記(2010.03-2013.03)
劉登才
所長(2010.12—2019.05)
魏育明
黨總支書記(2013.03-2015.04)
王際睿
副所長(2013.04—2019.05)
魏育明
黨委書記(2015.05-2019.05)
王際睿
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2019.05-2019.12)
王際睿
黨委書記(2019.12-2021.03)
參考資料: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