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川竹琴

鎖定
四川竹琴因採用竹製的竹筒和簡板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民間又稱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流行於四川省漢族地區和重慶市萬州地區。 [1] 
四川竹琴源於道觀音樂,最早的演唱形式為多人分角色坐唱,20世紀30年代由賈樹三創造出單人演唱形式,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繹多個角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四川竹琴音樂由單一的曲調演變成多種風格各異的派別調型,之後又在曲調的基礎上形成多個演唱派別。代表曲目有《三國演義》《包公案》《白蛇傳》《風波亭》等。 [1-2]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重慶市三峽曲藝保護傳承中心申報的四川竹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76。 [1] 
中文名
四川竹琴
別    名
打道筒
唱道筒
打尺乓乓
始興年代
清代
流行地區
四川省漢族地區、重慶市萬州地區
經典劇目
《三國演義》《包公案》《白蛇傳》《風波亭》等
代表人物
吳卡亞、劉國福、華國秀等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76

四川竹琴歷史淵源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
清代嘉慶元年,道人懷抱漁鼓演唱俗曲進入四川境內宣傳道義,因手持竹簡板、竹筒傳道,這種表演得名“道筒”。隨後,善男信女也加入弘揚道義之列,“道筒”便流入民間,民間説道藝人由此誕生。因簡板發音近“哧”,竹筒發音近“嗙”,故被川人稱之為“哧嗙嗙”“打竹琴”“唱竹琴”。 [3] 
清末民初,四川各地相繼成立竹琴行業組織,促進了這一民間藝術的發展。四川竹琴演唱流派很多,其中以賈樹三為代表的“賈派竹琴”影響最大。賈樹三將竹琴演唱的四句腔簡化為兩句,改“慢七眼板”為“快三眼板”,並將川劇的彈戲、胡琴戲唱腔和四川清音、民歌小調等大膽移植到竹琴音樂中,創造了豐富多變的“彩腔”,很快即流傳四方。 [1] 
20世紀30年代號稱四川“曲壇三絕”之一的賈樹三創造出單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繹多個角色。他將揚琴唱腔引進竹琴,嫁接、融匯,並按唱本內容和人物性格逐一予以充實、潤色,從而創造出一種充滿生氣的新派竹琴——“揚琴調”。 [3]  [1] 

四川竹琴藝術特點

四川竹琴表演特徵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的表演形式大致可分坐、站兩種,最早的演唱形式是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組同時演唱,可自打自唱、對唱、表演唱。藝人多是盲人,所以沒有表演,但講究的是韻味,台上唱腔宛轉悠揚,台下搖頭晃腦閉目欣賞。 [2-3]  [1] 

四川竹琴唱腔曲調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四川竹琴音樂由單一的曲調分化演變成中和調、揚琴調等多種風格各異的派別調型。 [1] 
四川竹琴的中和調又稱“綜合調”、“中河調”,由立門調、老南音調、南音調發展而來,又在這些曲調的基礎上形成幾個演唱派別。演唱者時而模擬角色,以不同的聲腔、口吻、情緒來表現不同人物的神態舉止及其內心活動,時而又以演唱者的身份,交待情節發展的脈絡,描寫客觀環境,並品評書詞中的人物和事件,表露出演唱者的思想傾向與愛憎感情。 [1]  [3] 
四川竹琴的揚琴調又稱“省調”,唱腔委婉流暢,有男腔、女腔之分。中和調、揚琴調均屬板腔體,有“一字”、“三法”、“三板”、“搖板”、“大腔”等唱腔和俗稱“苦腔”、“苦平腔”的“垛子”、“數板”等輔助唱腔。 [1] 

四川竹琴伴奏樂器

四川竹琴採用竹製的竹筒和簡板為主要伴奏樂器,是由一根長約2.5至2.8尺的竹筒和一對竹板組成,筒為竹琴,板為簡板。 [2] 

四川竹琴經典劇目

四川竹琴的曲目豐富,唱調優美,音韻和諧。經典書目有《伯牙碎琴》《李陵餞別》《三戰呂布》《處道還姬》《潯陽送客》《何立回話》等;“賈派竹琴”的經典曲目有《三國演義》《包公案》《白蛇傳》《風波亭》等;宣講道教教義的曲目有《韓湘子》《呂洞賓成仙》等。 [2-3]  [1] 

四川竹琴傳承保護

四川竹琴流傳現狀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
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各類現代藝術和文化娛樂方式大量湧現,現代傳媒業迅速發展,各種娛樂項目逐漸增多,這一切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羣眾的審美需求、對新鮮事物的追求和認知極速增長。受外來文化的衝擊影響,傳統曲藝及其他藝術門類慢慢地被冷落,演出市場萎縮、專業從業人員流失、青黃不接後繼乏人,傳統曲藝的身影在大眾的文化娛樂生活中漸行漸遠。四川竹琴發展陷於停滯,作品匱乏,人才青黃不接,觀眾流失,市場萎縮,正面臨嚴峻的危機,急需保護振興。 [3]  [1] 

四川竹琴保護措施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
在長期實踐中,四川竹琴藝術家謝惠仁將各派竹琴、戲曲、民歌小調、樂器、舞蹈等精粹為一體,在繼承“楊調”竹琴獨特的行腔和表演的同時,又不斷加入新的藝術元素,進行全方位的改良。他採用各種戲曲、舞蹈的表演身段來表現人物故事的特定情境;用川劇、民歌小調的起伏跌宕、婉轉動聽的音樂唱腔和唱腔板式的豐富變化來唱景、唱物、唱人、唱事和唱情;擊鼓點子更是借鑑川劇的各種鑼鼓點進行多樣化的變革,讓單一的敲擊節奏根據故事情節的變化來調用“多技法節奏型”。 [3] 
2019年,成都市武侯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打造基層曲藝傳習基地,在龍江路小學分校、川大附屬實驗小學、紅專西路小學、機投橋街道、華興街道、簇橋街道建立了6個“武侯區曲藝傳習基地”,開展了“四川竹琴”的學習培訓。 [4]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四川竹琴項目保護單位重慶市三峽曲藝保護傳承中心(重慶市三峽曲藝團)、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研究院)評估合格。 [13] 

四川竹琴代表人物

華國秀,女,1937年8月生,2009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5] 
劉國福,男,1955年6月生,2012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四川竹琴代表性傳承人。 [6] 
吳卡亞,女,1950年3月生,2012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四川竹琴代表性傳承人。 [7] 
張永貴,男,1933年4月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四川竹琴代表性傳承人。 [8] 
黃藴剛,自貢中和調竹琴的唯一傳承人,自貢曲藝團原團長。 [10-11] 
繆德龍,自流井區人大代表、國家一級演員,自貢市歌舞曲藝演藝有限責任公司演員。能夠獨立完成四川竹琴演出。 [10]  [12] 

四川竹琴入選非遺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重慶市三峽曲藝保護傳承中心申報的四川竹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76。 [1] 
2022年2月18日,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申報四川竹琴入選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編號SC-Ⅴ-3(1)。 [9] 

四川竹琴曲藝價值

舊時的四川竹琴説唱藝人多是盲人,沒有文化,更不能寫字,多是唱一些家喻户曉的神話故事和忠孝節義的勸世文。後來文人墨客喜歡上了四川竹琴,創作出大量的曲目,文字配以竹琴獨有韻味的唱腔,每一句唱詞,講述的都是一個的歷史故事,意境悠遠,大大提升了四川竹琴的文學品格。再後來,四川竹琴傳統唱腔與時代音樂元素結合,賦予了四川竹琴這門古老藝術新的生命力,進一步提升了四川竹琴的曲藝價值。 [3]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