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

鎖定
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始建於1977年,隸屬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地處成都和宜賓兩地。 [3] 
中文名
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
隸    屬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
佔地面積
400餘畝
建設時間
1977年

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機構簡介

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四川省水產研究所)始建於1977年,地處成都、宜賓兩地。全所佔地面積近400畝,其中試驗魚池150畝,小二型水庫一座,建有魚類分子實驗室和漁業生態實驗室2個。現有職工131名,其中在職人員61人,科技人員36人,研究員3人,副研究員12人;博士3人,科技創新團隊2個;現有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3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3人。 [1] 

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機構設置

全所設有魚類資源保護研究室、漁業環境資源研究室、水生生態保護研究室、養殖技術研究室、魚類營養與疾病研究室等5個研究室。2002年,由國家農業部批准,設立四川省巖原鯉良種場。 [1] 

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業務範圍

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是從事以淡水漁業應用和開發研究為主的科研單位,是四川省唯一的省級專業水產研究機構。主要開展名特優魚類的生物學、移養馴化、品種選育、魚病防治研究;魚類營養與飼料研究;漁業環境、水生生態影響評價等;同時,提供淡水養殖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等公益性服務。 [1] 

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研究成果

建所以來,我所在魚類移養馴化、人工繁養、飼料及飼料添加劑、魚藥研究等領域,先後獲得省部級重大科技成果獎15項,制定國家、地方行業標準30餘項,發表科技論文339篇,sci15餘篇,出版科技著作22多部;獲國家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成功移養馴化了中華鱘、達氏鱘胭脂魚等10多種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在國內率先成功完成大口鮎、長吻鮠的移養馴化和人工養殖技術研究,分別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其技術已推廣到國內二十餘個省(區)新增產值400多億元。在名特魚類綜合研究、開發和漁業環境保護及資源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居全國先進行列。
近年來,主持了農業部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 “‘稻-漁’耦合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承擔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項目-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成都綜合試驗站工作,參加了農業部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3項;主持四川省育種攻關及省行業專項等多項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承擔了多項國內大、中型水利工程水生生態及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價,其成果受到委託單位的好評。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