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川大學軟件學院

鎖定
四川大學國家示範性軟件學院是教育部、原國家計委批准的35所國家級示範性軟件學院之一,成立於2001年12月,是為了適應中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和軟件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建立的,旨在支持國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部署,通過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實用型、複合型軟件人才,為我國軟件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推動力,實現我國軟件產業跨越式發展。學院現有軟件工程、網絡與信息安全、數字娛樂系三個系。
中文名
四川大學軟件學院
外文名
Software Engineering College
簡    稱
川大軟院
創辦時間
2001年10月
校    訓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主要獎項
全國大學生軟件創新大賽二等獎
2009年第二屆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三等獎 [3] 
類    別
公立大學
現任校長
李言榮
所屬地區
四川成都
主要院系
軟件工程系,網絡與信息安全系,數字娛樂系

四川大學軟件學院學院概況

四川大學國家示範性軟件學院是教育部、原國家計委批准的35所國家級示範性軟件學院之一,成立於2001年12月,是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和軟件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建立的,旨在支持國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部署,通過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實用型、複合型軟件人才,為我國軟件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推動力,實現我國軟件產業跨越式發展。2005年5月,為了進一步整合各種教學和科研資源,學校決定,計算機學院和軟件學院行政班子合併,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管理模式。主要承擔軟件工程專業四年制本科生、第二學位、工程碩士研究生(雙證)、工程碩士研究生(單證)等兩個層次的學生培養。
學院現有軟件工程、網絡與信息安全、數字娛樂系三個系,設有教授指導委員會、顧問委員會和教學督導組。學院師資隊伍由專、兼職教師構成,共有29名專職教師,50餘名校內雙跨、雙聘教師,還有來自美國等地的外籍教師,以及來自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和IT企業的兼職教師。專職教師中5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或在讀博士,具有企業背景的教師9人,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教師10人。
學院學科研究方向包括軟件工程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數字娛樂技術、智能計算、圖形圖像、互聯網技術、空中交通管制、地理信息系統等8個方向。學院教師近4年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5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0項,在國際、國內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31餘篇。
學院擁有13000平米的軟件學院大樓,建有專業實驗室、開放實驗室、信息安全應用實驗室以及學生創新實驗室等4個專用實驗室,PC機400餘台,免費開放,為學生提供課程實踐、開展模擬課題和科技創新活動的實驗環境。
本科教學注重上體現專業化、國際化和工程化特點,強調學生的數學和計算專業基礎的建立,以及專業英語水平和技術實踐能力的培養,面向學科發展、面向市場需求、面向社會實踐培養人才。學院開設課程涵蓋軟件工程知識領域的主要方面,在專業核心課程中,計算機科學課程佔30%,軟件工程課程佔30%,應用技術課程佔30%。70%的專業課程採用雙語或英語教學,80%以上的課程教材採用近3年國內外優秀教材。引進了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授課教師都接受過專業的培訓。參考國外教育實施 “三學期”教學模式,在暑期開設小學期課程,聘請國外教師英語授課。專業課程的實驗環節學時達到課程總學時數的三分之一以上,並開設了軟件開發實踐和課程設計等專門的實踐課程。
學院與國際上9家著名IT企業、國內23家IT企業建立軟件人才培養合作關係,與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馬里蘭大學以及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高校就人才培養、教師培訓、科研合作簽訂了合作項目。 [4] 

四川大學軟件學院歷史沿革

四川大學軟件學院 四川大學軟件學院
四川大學起始於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奉光緒特旨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近代高等學校,
1960年,原四川大學成為國家首批全國重點大學,
1994年,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併為“四川聯合大學”,
1998年更名為四川大學,
2000年,四川大學與原華西醫科大學合併,組建了新的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軟件學院學科建設

四川大學現已發展為學科門類齊全,覆蓋了文、理、工、醫、經、管、法、史、哲、農、教、藝等12個門類的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珠峯計劃”、“卓越計劃”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全國重點的綜合大學,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1] 

四川大學軟件學院辦學發展

2005年5月,為了進一步整合各種教學和科研資源,學校決定,計算機學院和軟件學院行政班子合併,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管理模式。學院設有教授指導委員會、顧問(專家諮詢)委員會及四個管理部門,建有設備先進的軟件工程專業實驗室、開放式軟件實驗室、信息安全應用實驗室、四川大學影視動畫工程中心和藏書豐富的圖書資料室及分佈在全國各地的14個行業軟件專用技術實驗室(實習基地),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產學研體系。
按照國際慣例,學院的教職員工由專兼職人員構成。有專職教師21人,兼職教師有外籍教師、國內外著名IT企業高水平工程師、學校雙聘教師組成。

四川大學軟件學院辦學理念

學院辦學充分體現“國際性、實用型人才”理念,不僅注重培養學生寬厚的軟件工程領域理論知識,更注重對專業運用能力、項目研發和管理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等人文素質方面的培養。教學過程體現“三個面向”:面向科學發展國際最新潮流、面向市場需求、面向社會實踐。引進了國際著名的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CMU)10門核心課程,與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薩克門託分校簽訂了聯合招收計算機軟件及軟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協議。學院的專業課程絕大多數採用雙語教學,最新英文原版教材的使用率達90%以上,並且,超過20%的專業課程直接使用英文授課。
學院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院已經與國內13家、國際8家著名高校、IT企業和政府部門簽定了合作事項,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14個行業軟件實習基地。學院的實驗室7*13小時免費向本院師生開放。同時學院自籌資金設立了學生萌芽基金項目和模擬實踐課題。通過以上種種措施,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全國性的多項大學生軟件設計競賽活動中,我院學生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四川大學軟件學院硬件設施

學院在江安校區建設了13000平方米的軟件學院大樓,有設備精良、網絡暢通的教室、實驗室,以及功能完善的報告廳。齊全完善的各類軟硬件設施,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四川大學軟件學院是教育部、國家計委正式批准成立的示範性軟件學院。它的成立是實現教育和軟件產業跨越式發展模式的一種嘗試。四川大學軟件學院以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多層次實用型軟件人才為目標,以與國內外企業合作辦學為途徑,推動產、學、研緊密結合。學院以運作企業化、辦學專業化為辦學的基本模式。在辦學體制上學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

四川大學軟件學院學校環境

軟件學院以先進的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為支撐,瞄準學科發展前沿,加強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努力培養大批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紮實的專業基礎、較強的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這些人才能夠掌握計算機及軟件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能從事計算機及相關領域中的軟件設計、分析、開發、測試與維護管理,能適應軟件學科的持續性發展,具有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軟件工程設計能力的複合性、實用性的軟件人才。學生畢業後主要面向大中型企業、中外合資機構、政府機關、研究部門及高等院校就業。
軟件學院主要專業課程有:程序設計語言、數據結構與算法分析、操作系統、面向對象技術、接口與控制編程、硬件基礎與系統集成、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系統與網絡安全、系統分析與設計、電子商務、軟件測試技術、軟件項目管理、軟件質量與標準(ISO/CMM)和互聯網絡技術等,並將IBM、微軟、CISCO等認證課程納入教學體系中。

四川大學軟件學院教學特色

該院學生來源主要是:一是統招生,學制4年;二是從本校二年級的學生轉入,總學制4年;三是學院開辦的軟件方向第二專業,主要招收本校二年級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總學制4年半;四是從本科和本科以上從業人員中招收軟件方向的工程碩士研究生(MSE),學制2~4年;五是面向社會招收具有本科學歷人員,攻讀軟件第二學士學位
在教學管理上,教師的聘用採取內請外聘的方法,並從國內外著名高校和軟件企業聘請軟件專家進行教學和指導。也將從國外合作院校聘請知名教授來任教和講學。在校內聘請優秀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在教學大綱的制定、教學計劃的安排、教材的使用等方面和國際接軌。學院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印度等許多國家的著名大學有友好往來和學術交流。
2005年五月 計算機學院與軟件學院合併為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
為了更好地整合校內計算機信息技術方面的科研、教學資源,更好地發揮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的組合優勢,經多次的調研、研討,學校黨委常委決定,將計算機學院和軟件學院合併為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

四川大學軟件學院兩院合併

2005年5月25日下午,校黨委書記楊泉明同志、校紀委書記徐蘭同志和校黨委組織部部長汪朝清同志來到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召開了兩個學院幹部及副教授以上教師參加的合院宣佈大會。會上,校紀委書記徐蘭同志宣讀了學校黨委關於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兩個學院合併為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的決定,並就學校黨委作出該決定的調研、研討過程向與會的幹部、老師作了説明,並就兩個學院合併的意義、前景作了講話。會上,校黨委書記楊泉明同志作了重要講話,對兩學院合併之後的工作重點、學院發展的方向性思路及學院努力的目標提出了帶指導性的工作建議。兩學院合併宣佈大會會前,學校領導召開了兩個學院現有中層幹部的見面會,宣佈了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院長周激流、黨委副書記邰明松主持黨委工作的任命公示。就合併後的計算機學院現階段運行、幹部工作重點作了指示。

四川大學軟件學院研究領域

網絡與信息系統
1.特色
(1) 在網絡與信息系統的前沿技術和理論方面進行了長期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計算機通信網絡互連、ATM性能分析、網絡優化設計、排隊理論、Internet應用,安全、光網絡和寬帶IP等網絡前沿技術和理論方面進行了長期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電子學報”、“通信學報”、“電子科學學刊”、“High Technology Letter”等期刊和國內外會議上發表論文50餘篇。1995年通過通信評議的項目“計算機通信網絡互連研究”得到全國知名專家和同行的認同,被評為處於國內領先,獲得國家自然基金項目:“B-ISDN中ATM網的理論和技術研究”並獲得了國國內同行的贊同。
(2) 重視實際應用,經濟效益顯著:在進行前沿性的理論和技術研究的同時還特別重視實際應用,在本方向上承擔了較多的國家和企事業單位急需的網絡與信息系統建設項目。自92年以來獲國家教委重點項目二項,省科委重點項目二項,橫向課題31項,總經費愈1000萬元。
(3) 有廣泛的社會需求和實用價值:網絡和信息系統技術的社會需求不斷增長。網絡和信息系統技術對社會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本方向的一些成果雜校園網絡建設和應用中已發揮了顯著的作用,為優化網絡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2.學術地位
基於數值計算和計算機模擬方法對計算機通信網絡互連中同類、異類;互連網絡拓撲優化設計;互連網絡擁塞控制;多信道光纖環形網絡和互連網絡可靠性性能分析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經全國同行專家的通信評審為“在國內同類研究中處於領先地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B-ISDN中ATM網的理論和技術研究獲得了同行的贊同。
3.作用和意義
計算機通信網絡和信息系統是當今信息化社會的最熱點,圍繞Internet技術、寬帶技術和多媒體應用服務的廣泛開展,為促進我國信息化建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本學科是一個高科技的工程和研究項目,其相關產業眾多,技術含量高,能帶動一大批科技信息產業的興起,為增強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具有現實和重要的意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