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大真人

鎖定
道教傳説中的仙人。道教中的四位大真人,即通玄真人沖虛真人、南華真人、洞靈真人,道教尊之為四大真人。真人指古代道家道教把修真成道,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覺醒,覺悟的人稱之為真人,常用作稱號。
中文名
四大真人
別    名
大真人
民    族
漢族
職    業
道教真人
主要成就
道教祖師
道教四大真人

四大真人簡介

四大真人 四大真人
真人一詞最早出於”春秋戰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説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1] 
《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 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後因指統一天下的所謂真命天子。
漢 淮南王《淮南子·本經訓》:“莫死莫生,莫虛莫盈,是謂真人。”
王逸九思·守志》:“隨真人兮翱翔,食元氣兮長存。”
東漢魏晉《太上經》曰:混茫之氣,變化為真人,與時翱翔,有名無體。
東漢魏晉《洞元自然經訣》曰:道言:真人者,體洞虛無,與道合真,同於自然,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通。
南北《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曰:天尊:道性無隱無顯,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現在,非未來,非過去;非因所作,非緣所生。是故名常。道性即是天尊,天尊即是真人。真人是常,道性是常。一切有為之法,皆是無常。虛空無為,是故為常。虛空者,即是道性;道性者,即是天尊;天尊者,即是無為;無為者,即是常樂。
道性、天尊、真人、無為、虛空等等,都是同體異名的概念。如同佛性是佛、真如、如來法身一樣,這是道教對真人問題探討的深入。

四大真人通玄真人

通玄真人 通玄真人
通玄真人,為戰國末黃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文子,姓辛名銒,一名計然,號龍拯,葵丘濮上人。認為“道”即“氣”。如《文子·九守》説“道”:“窈窈冥冥,渾而為一……重濁之氣為地,精微之氣為天,精氣為人,清氣為蟲。”《文子·下德》:“陰陽陶冶萬物,皆乘一氣而生。”其次認為老子的無為“並非坐着不動,而是排除主觀臆斷,按客觀規律辦事,在《自然》篇中,他指出“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往,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慾不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也。”並主張依靠眾人的力量和智慧來辦事,如《下篇》曰:“故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 《自然篇》曰:“用眾人之智力,烏獲不足持也;乘眾人之勢,天下不足用也。故聖人舉事,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之也。”他這種思想得到了當時社會的推崇。
唐玄宗天寶元年封其為通玄真人,詔封其著為《通玄真經》。
道教聖地樓觀台、湖州計籌山為文子道場,並有德清三合升玄觀供奉。

四大真人沖虛真人

沖虛真人 沖虛真人
沖虛真人,為春秋末至戰國前期道家學者列子。列子名禦寇,亦名圄寇、圉寇,鄭國人。一向家貧,面帶飢色,但拒絕鄭國暴虐執政者饋贈的糧食。他曾向關尹請教學問,以善射著稱,常常與關尹切磋射箭經驗與方法。其著《列子》一書為早期黃老道家重要典籍,主張清靜無為、獨立處世之思想,概括起來為“貴虛”和“貴正”。《呂氏春秋·不二篇》曰:“列子貴虛。”這種思想主張擺脱人世問貴賤、名利的羈絆,任其自然,把客觀存在看作不存在,一切無所作為。如《莊子·應帝王篇》:“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戰國策·韓策二》稱列子圉寇之言“貴正”,則近於儒家正名。
唐玄宗天寶元年封為“沖虛真人”,號其書為《沖虛真經》。宋真宗景德(1004—1008年)四年(1007年)加“至德”二字,號為《沖虛至德真經》。宋徽宗追封為“致虛觀妙真君”。廣東省羅浮山中有“沖虛古觀”,陝西周至樓觀、武昌長春觀等道教殿堂中均有沖虛真人塑像。

四大真人南華真人

南華真人 南華真人
南華真人,為先秦道家學派的莊周,字子休,宋國蒙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做過蒙地的漆園吏,蒙地在春秋和戰國前期屬宋,戰國後期屬梁。故劉向《別錄》稱其:“宋之蒙人也。”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稱:“梁國蒙縣人。”此後他一直隱居,生活貧困,但學識洲博,著《莊子》一書。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稱其書“十萬餘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其實莊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繼承者,在歷史上“老莊”並稱,共同建互了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但莊子的思想與老子又有所不同,老子貴柔,主張戒盈防滿,在現實關係中求得自身的長保。莊子則認為現實關係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嚴重束縛,主張超脱現實關係而盡情逍遙。莊子同樣將“道”視為生天生地的本體,但他又認為並不代表“道”具有物質性,不過是脱離物質而獨立存在的精神。他多次強調道是產生萬物的本體,但它是非物質的,並舉例説“道通一氣”,但道並不是氣,氣是自道派生的。最後莊子將道集中“虛”上,他在《人間世》中説:“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務“虛”上下功夫,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從而修道、得道。進而把老子的思想推向一個新的層次。
唐玄宗天寶(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莊子為南華真人,稱《莊子》為《南華真經》。宋徽宗追封為其為“微妙元通真君”。道教聖地樓觀台供奉。

四大真人洞靈真人

洞靈真人 洞靈真人
洞靈真人亢倉子,據傳為古代仙人,黃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又稱亢桑子、庚桑子,相傳《亢倉子》(《洞靈真經》)一書由其所著。傳説他姓庚桑,名楚,陳國人。《莊子·庚桑楚》稱庚桑子,為老聃之弟子,“偏得老聃之道”。《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四謂:庚桑子,陳人,得老君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居畏壘之山,其臣去之,其妾遠之,居三年,畏壘大穰。後遊吳,隱毗陵盂峯,道成仙去,其乃老子的弟子。又傳説為《莊子》中的寓言人物,得太上老君之道,能以耳視目聽。隱居毗陵峯,登仙而去。
亢倉子》主要解説老子之言,闡發老子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道家“道”的學説。唐天寶中尊為道教四子真經之一。亢倉子以為,道乃萬物本根。《亢倉子·全道》曰:“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是故聖人之於聲也,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又稱:“故聖人之制萬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全矣。神全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精照無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為全道之人。”這就是要達到一種清靜無為的自然境界,超脱一切榮辱得失的思慮,容身於道中,從而獲得至真之道。他的思想皆與《老子》之旨相合,故為道教一併崇奉。
唐玄宗天寶(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亢倉子其人為“洞靈真人”,唐玄宗詔封其著為《洞靈真經》。 [1]  道教聖地樓觀台供奉。

四大真人四大真人影響

先秦是道家大發展的時期,它人物眾多,流派紛呈,蔚為大觀,並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到了漢初統治者集團也信奉黃老之學,由是黃老思想全面運用於漢初政治。從學術角度看,《淮南子》、河上公《老子章句》的許多觀點都反映出黃老思潮的影響;受現實影響,西漢道家多以老子思想為依據批評政治,討論國是。影響所及,如《史記·外戚世家》載漢景帝之母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漢景帝則“以《黃帝》、《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敕令朝野,悉諷誦之”。這些都為其後在民間繼續發展奠定了根基。漢初的“文景之治“就被認為是黃老之學的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實踐。
西漢之揚雄在《太玄·玄攤》中説:“玄者,幽攤萬類,不見形者也。”魏之王弼在《老子指略》解釋道:“玄,謂之深者也。”玄學以《老子》的“無為”之論,《莊子》蔑視禮法的態度和《周易》的神秘主義合為主旨,以道解易又符合先秦兩漢道家易思想。《老子》又稱《道德經》,《莊子》又稱《南華經》,此二書又被稱為“玄宗”。玄學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張湛、韓伯、陶淵明、袁宏等等。玄學是在東漢末年經學衰落之際,拋棄了天人感應之論,冀以清談和思辨裨補註經繁瑣等闕漏,以自然為本為體,以名教為末為用,探討本末的有無,即宇宙的本體問題;對此哲學目的,又以“得意忘言”為方法,以辨名析理為其思維形式。由是而成為一整套哲學體系。在晉元嘉十六年國家開設五館中,玄學館為其中之一,這也標誌玄學的確立併為朝廷認可。據南齊陸澄《與王儉書》所載:“元嘉建學之始,(鄭)玄、(王)弼兩立。逮顏延之為祭酒,黜鄭(玄)置王(弼),意在貴玄(學),事成敗儒(《南齊書·陸澄傳》)。”這説明南北朝時期,王弼的玄學,已經取代了鄭玄的經學了。玄學大體上分為三派:以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為代表的玄理派;以王衍為代表的清談派和嵇康、阮籍、“七賢”等名流的狂放派。玄學的思潮還開創了中國文化史上的新時期,對宋明理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魏晉玄學影響廣泛,泛浸及醫學,後者自然主義的養生觀,其重術尊方的發展理路,和醫者意也的思維方式等等,都與玄學的影響有關,這也鑄就了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醫學的自覺自為的特徵。
門閥士族士大夫致力於《老子》、《莊子》、《周易》、《論語》、《列子》、《文子》等儒道經典的註釋、研究和談論,宣傳自然無為,崇尚達生任性,於是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玄風”,以談玄論道來逃避現實政治。自曹魏年間的“正始之音”開始,很多名士口出玄言,不務政事,晉元帝司馬睿甚至“餐服玄風”,到南北朝時有的皇帝還“盡玄言之趣”,置玄學館,玄學風行一時。
元嘉十六年(439)文帝以何尚之為丹陽(今屬江蘇)尹,建宅於南城外,設置玄學館,招聚生徒。東海(今屬江蘇)徐秀、廬江(今屬安徽)何曇、潁川(今河南登封東)苟子華、太原孫宗昌、魯郡(今山東曲阜)孔惠宣等名流學者,都仰慕遠道來遊,稱為南學。受魏晉玄學思想發展影響,玄學列為學校科目,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首開其端。唐代又名崇玄學,京師及地方均設。學習內容為《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玄學館.又稱為南學,學者聞風麗爭四館並置.為後代分科大學之始,對隋唐專科學校的發展有直接影響。
玄、史、文三館的設立,除《宋書·隱逸傳》所言是“上留心藝術”使然以外①,恐怕還有借設館來確立朝廷在士大夫文化中的領導地位的意味,將思想的生產納入國家的體制。尤其是玄學,它與史學、文學不同,是士大夫的思想靈魂,關乎治道。朝廷不光要借“抑揚名教”來整肅士風,還要佔據思想界的權威地位,引導士風。《宋書·何尚之傳》:“立宅南郭外,置玄學,聚生徒。東海徐秀、廬江何爨、黃回、潁川苟子華、太原孫宗昌、王延秀、魯郡孔惠宣,並慕道來避,謂之南學。”可見玄學館的設立的確吸引了一些士人,形成了重要的社會影響。(據《南史·宋明帝紀》載,總明觀原設五科,因陰陽學無人,立四科。齊初仍沿用。其分科教學形式,影響後世專科教育的發展。)
北周承西魏之後,其學制較北齊為略勝。太學之外,又有“露門學”、“虎門學”及“通道觀”等。“露門學”或稱“路門學”,立於武帝天和二年(公元五六七年),與“虎門館”同為教授貴胄的學校。“通道觀”立於建德三年(公元五七四年),與宋“四學”的“玄學館”相似,也是這時代與前代學制特異的史證(都見《北周書·武帝紀》)。
參考資料
  • 1.    楊寄林.中國中小學生百科全書:哈爾濱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