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十華嚴

鎖定
《四十華嚴》是華嚴經三種譯本之一。凡四十卷。唐朝般若三藏譯。貞元十二年( 796)譯出,故又稱貞元經。
中文名
四十華嚴
別    名
貞元經
別    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脱境界普賢行願品
譯    者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

目錄

四十華嚴譯本介紹

【四十華嚴】 收於大正藏第十冊。即《八十華嚴》入法界品,內容記述善財童子歷參五十三善知識,成就普賢行願之經過。普賢菩薩既為善財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復説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今時但取此最後一卷,續於前經八十卷後,並廣流通。然此一譯,文理俱優,不讓實叉難陀。而知識開示中,更為詳明。切於日用,切救末世流弊,最宜一總流通。 [1]  貞元十四年(798),《華嚴》後分譯成,共四十卷,世稱《四十華嚴》。詔令澄觀(華嚴四祖)(時年61歲)作疏解釋,於是在終南山草堂寺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又作《華嚴經行願品疏》或《普賢行願品疏》)十卷。 [2] 
與《六十華嚴》和《八十華嚴》不同,《四十華嚴》並非整部《華嚴經》的譯本,而僅僅是《華嚴經》中的一品,亦即〈入不思議解脱境界普賢行願品〉的廣譯本。因此,《四十華嚴》的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脱境界普賢行願品》。
《四十華嚴》的梵本來源於烏荼國。烏荼乃東印度古國名,其地相當於如今印度的奧利薩邦,每被誤為烏萇國。據《大唐西域記》卷十所載,其地氣候温暑,風俗獷烈,人貌魁梧,頗為好學,篤信佛法,有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皆習大乘教法。
烏荼國王欲來大唐朝禮,探知德宗皇帝崇奉佛教,乃親筆書寫此經梵文原本一萬六千七百偈,並於貞元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進貢德宗。其表略雲:
南天竺烏茶國深信最勝善逝法者、修行最勝大乘行者、吉祥自在作清淨師子王上獻摩訶支那大唐國大吉祥天子、大自在師子中大王手自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百千偈中所説、善財童子親近承事佛剎極微塵數善知識行中五十五聖者善知識、入不思議解脱境界普賢行願品,謹奉進上。伏願大國聖王福聚高大,超須彌山;智慧深廣,過四十海;十方國土,通為一家。及書此經功德,願集彼無量福聚,等虛空界;一切世界海,無盡眾生界,一切皆如善財童子得佛正見,具足智慧,見不可思議真善知識,鹹生歡喜,得佛廣大普光明照,離諸貪着,成就無垢普賢菩薩最勝行願。伏願此大乘經典進奉功德,慈氏如來成佛之時,龍華會上早得奉觀大聖天王,獲宿命智,瞻見便識,同受佛記;盡虛空、遍法界,廣度未來一切眾生,速得成佛。
德宗皇帝獲此梵策,不勝歡喜,對此梵本視同拱璧。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手詔般若三藏,於長安崇福寺譯梵文為華語。(般若三藏,華言智慧,罽賓國人。相貌魁偉,戒律精嚴。唐德宗時,來遊此土,居京師,充義學沙門。)至十四年(798)二月二十四日,譯成四十卷進上,是為《四十華嚴》。
據《宋高僧傳》載,當時參加譯務者,還有西明寺賜紫沙門圓照筆受,成都府昭覺寺沙門弘道、鑑虛潤文,千福寺沙門道通證義,太原府崇福寺沙門澄觀、靈邃詳定,神策軍護軍中尉上柱國交城縣開國男霍仙鳴、左街功德使上柱國邠國公竇文暢等寫進。
《六十華嚴》、《八十華嚴》二經皆為全經,僅詳略之不同。《四十華嚴》則為前二經之末後一品——〈入法界品〉,但文字上大為增廣。尤其是四十卷之最末,有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和新添的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是前此兩譯《華嚴經》中所未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