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十八中學

鎖定
四十八中學位於江西上饒縣四十八鎮,創建於1958年,當年的校址在天香寺,校名全稱為四十八中小學。
中文名
四十八中學
外文名
Forty-eight middle school
地    理
江西上饒四十八鎮 [1] 
形    式
九年義務教育
在校學生200餘人,教師校舍是國民黨時期遺留下來的區政府辦公樓,俗名“炮台“。當年,南鄉里片五個區(鄉)只有該校是一所完全初級中學。
上世紀60年代初,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的影響下,學校辦學規模擴大,校址重選,搬到離原校址直線距離約500米的“灰山壠”,即現在的校址。學校更名為四十八初級中學。校園面積一下子擴展到近5000平方米。校舍有了較大改觀。新建了2幢青磚瓦房,共12個教室,面積700平方米,其餘教學用房或為“乾打壘”,或為土牆房,還有面積200餘平方的破舊瓦房。當時在校學生約300人,(包括南鄉五個鄉)的學生,首屆學生於64年畢業。
1967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為了落實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學校實行“一校兩制”的模式,高年級的同學就到高洋的“裏東坑”辦“農中”,低年級的學生就在校本部學習。“農中”實行半工半讀,在校生1個班級,30餘人,歷時一年。校本部約有初一學生100餘人。
1968年冬,由於“裏東坑”地處偏遠且規模太小,學校又遷至裏洋的“小船坑”,辦學模式仍為“一校兩制”,高年級學生2個班級60餘人,仍實行半工半讀。當時的“工”實際上就是做農活。60餘名學生要完成近百畝的農活。初一近100餘人,仍在校本部學文化課程,勞動課的主要任務是平整校園。
1967年—1982年,學校全稱為“四十八‘五·七’中學”。
1971年—1984年,學校規模繼續擴大,班級數一般穩定在15—17個班,在校生有500—700餘人,其中高中學生100—350人不等。
“五·七”中學轄下的“小船坑”農中,斷斷續續直到81年才停辦。校產移交給四十八公社。後改為農場、林場。
1984年,為了執行上級政策,高中停止招生。
1984年春季起,學校名稱更名為“四十八鄉初級中學”。
1996年,四十八撤鄉建鎮,又更名為“四十八鎮初級中學”。該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四十八中學共有在校生500餘人,教職工56人(退休8人),學校校舍面積4441平方米,佔地面積7337平方米。辦學設施基本齊全。教學質量總體穩定在全縣中等水平。
縱觀四十八中學的辦學歷史,不難看出,這是一所老牌農村初中,辦學50餘年來,為南鄉,為當地培養了七、八千合格的畢業生,為當地的社會發展作出應有了的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