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嚴裕棠

鎖定
嚴裕棠(1880—1958年),號光藻,滬西嚴家宅人,中國近代民族機器製造業先驅。 [3] 
中文名
嚴裕堂
出生日期
1880年
逝世日期
1958年
光藻
所處時代
近現代
民族族羣

嚴裕棠人物生平

嚴裕棠,號光藻,滬西嚴家宅人,中國近代民族機器製造業先驅 [4] 
1880年(清光緒六年)生於上海,他的父親嚴介廷是英商自來水廠小買辦,叔父嚴介坪為英商老公茂洋行買辦。嚴幼時學過英語,青年時經叔父介紹到英商老公茂洋行當聽差。以後,他父親改介紹他去公興鐵廠當跑街。在公興鐵廠,由於他對招攬外輪生意頗多門路,很得老闆歡心。但隨後,因他私下撈錢,引起老闆不滿,無法再千下去,遂離開了公興鐵廠。
1902 年,他與鐵匠出身的褚小毛辦了一家小型作坊,取名大隆鐵工廠。初辦資本七千五百兩,僱用工人六七人,學徒四人,為幾家中外絲織廠和軋花廠做修理生意。次年添購機器,又為外輪修配機件;營業十分得手。
1907 年,嚴裕棠施展手段,買斷了褚小毛的股份 [4]  ,大隆即成了他獨資開辦的工廠。
1907年後,大隆以修理紡織機為主,營業十分發達。
1912年有往來固定客户四十餘家(其中有幾家英、日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紡織業興起,大隆又多了—批客户。
1918年擴大生產規模,在大連灣路建造新廠房。
1918 年以後,他拉攏英、日商人擴大其房地產經營,獲利更巨。他還擁有大批里弄房屋、公寓和樓房,收取高額租金。房地產盈利的大宗收入,大大增強了大隆廠的資金來源。
1920 年嚴裕棠派長子嚴慶祥任廠長,承製紡織機的全部傳動裝置,並試製各種小型機器,擁有大小車牀— 。 百部,工人和學徒三百餘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民族工業在國內外反動勢力的壓制和摧殘下,多數發展停滯,有的甚至破產。大隆因有嚴裕棠另外經營房地產為後盾,不但能維持不墜,且能繼續發展。他早期經營房地產,是在楊樹浦一帶零星買下一些小塊地皮,隨後找機會高價出售,併兼充房地產買賣中間人獲取佣金。
1922年大隆開始仿製棉紡織機,並上市推銷。中國紡織業有了中國人自己製造的機器,改變了“仰給於舶來品”的尷尬狀況,這是大隆廠製造整機的第一個里程碑。 [4] 
1923年,他把大隆遷到光復西路新址,正式進行紡織機的製造。
1925 年因棉紡織機產品銷路不暢,為給大隆產品尋找出路,嚴裕棠於租辦了蘇綸紗廠。
1927 年,嚴裕棠組設光裕公司總管大隆、蘇綸兩廠,自任總經理,以嚴慶祥為副總經理。同年底,他依仗流氓頭子杜月笙的支持,正式買進蘇綸紗廠加以擴建。
1928 年大隆分設車牀工段、刨牀工段、裝機間和設計室,以適應裝備蘇綸紗廠的需要。次年,大隆在大連灣路設了分廠和農具傳習所,除為蘇綸製造紡織機外,還製造引擎和農具。兩三年間,生產各種農業機器千餘台,年銷近三百台。
1931 年,營業額曾達八十萬兩。
嚴裕棠買進蘇綸紗廠後,以第四子嚴慶祺任廠長,由大隆供應機器設備,兩年後陸續新設紗廠和織布廠各一所,紗錠二萬枚,布機三百台。
1930年到1931年,銷紗三萬餘包,布十—萬匹,年盈利達四十萬兩。蘇綸的開辦使嚴裕棠的企業成了棉鐵聯營。
1932年嚴裕棠的第六子嚴慶齡留德回國,出任大隆廠長,次子嚴慶瑞任經理,對大隆廠進行技術上和經營管理上的改革,實行了計件工資制等措施,加強了對工人的剝削。當時在“一二八”事變之後,華商紗廠機件損毀甚大,給大隆產品的銷售造成了有利條件。到抗戰前止,它能仿製日本、英國、瑞士等各式紡織機和各種機件,年生產成套紡機紗錠四萬枚左右。
1937年抗戰爆發,嚴裕棠不願內遷,他將部分貴重器材存放租界,而將次要器材裴運蘇州存入蘇綸廠的倉庫,假稱“內遷”。上海淪陷後,他的企業均為日寇所強佔。
抗日戰爭勝利後,大隆、蘇綸、仁德都為國民黨政府所接受。
1947年,通過各方面的活動才贖回三廠。嚴家贖回三廠後,雖分別進行了擴建或增添設備,但在美蔣資本壟斷市場的情況下,各廠的生產不振,陷於癱瘓之中。
從1947年到1949年,嚴家父子還與人合資在蘇州開辦了蘇州紗廠,在香港開辦了怡生紗廠。但發展不快,獲利有限。在此情況下,他們仍從投機事業中尋找出路。上述期間,嚴慶齡在,上海開設泰利事務所,運用大隆、泰利等廠的資金,套購官價外匯,進口五金器材,從中賺得黃金萬餘兩。
1948年冬,上海解放前夕,嚴裕棠、嚴慶齡勾結國民黨反動派偷拆了他所屬各廠的部分機器,攜帶資金追隨蔣幫殘餘逃亡台灣,以嚴慶齡出面在台灣開設裕隆機器廠。
1958年,嚴從巴西回大陸途中滯留台灣,10月18日因心臟病發,在台北逝世。 [5] 

嚴裕棠主要事蹟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楊樹浦太和街與人合辦小作坊,取名大隆鐵工廠,從事紡織機器修理。光緒三十二年獨營大隆,並承製上海英商等自來水廠水管閘門凡而,仿製農業機械。民國元年~3年(1912~1914年)改以修配紡織機件為主,代制美商恆豐洋行紡織機、麪粉機的傳動裝置,遷廠於平涼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隆機修業務興旺。繼建廠房於大連灣路,由子慶祥任廠長。工人300多人,資本為開辦時的20倍。
民國13年在光復西路購地60餘畝(大隆機器廠現址),建造廠房,業務也由紡織機件修配向機器製造方向發展。民國15年遷入新廠時,有工作母機200餘台,職工1300人。民國14年春,合夥租辦蘇州蘇綸紗廠,建立光裕公司,總管大隆、蘇綸2廠,實施棉鐵聯營。民國19年又在蘇州建蘇綸第二廠和織布廠,同時向國外訂購全套發電設備,自辦發電廠。翌年其六子慶齡自德國學成回國,主持大隆業務,並聘請外國專家治廠,生產成套棉紡機。民國23年,收購上海隆茂紗廠,改名仁德紗廠,並投資常州民豐紗廠、戚墅堰通成毛紡廠和鄭州豫豐紗廠,成為上海、蘇南著名實業家。民國26年上海淪陷後,大隆廠被侵華日軍佔用,改名大陸鐵廠。民國27年,嚴慶齡以大隆庫存器材在租界開設泰利機器廠,並投資常熟開設小型紗廠。民國36年贖回由國民黨政府接收的大陸鐵廠,複名大隆。同時合夥開辦蘇州紗廠、香港怡生紗廠。民國38年大隆、泰利等厂部分機器由其子嚴慶齡、媳吳舜文運台灣,開設裕隆鐵工廠,以及台元紡織廠,逐漸形成擁有汽車、紡織、機器、金融等業的裕隆集團,為台灣十大財團之一。 [1] 

嚴裕棠公益

嚴裕棠熱心地方公益。先後興建小學3所,免費吸收同姓及職工子弟入學,資助靜安小學和同德醫學專門學校。舉辦上海正養中學清寒助學金和聖約翰大學教師補助金,捐款修復上海中國科學社明覆圖書館。民國12年捐賑湖北水災。民國18年,建蘇州甘棠橋,被當地命名為“裕棠橋”,還資助彭浦董家橋、吳淞江造幣廠橋等籌建。 [1] 

嚴裕棠移居

民國37年,嚴裕棠遷居香港,嗣後僑居巴西。1958年9月在台灣定居,10月18日病逝於台北。 [1] 

嚴裕棠親屬成員

長子:嚴慶祥
次子:嚴慶瑞
三子:嚴慶祺
四子:嚴慶齡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