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嚴慶齡

鎖定
嚴慶齡(1907年-1981年3月20日) [3]  (一説出生於1909年) [4]  ,江蘇上海縣(今屬上海市)人。1914年嚴慶齡入讀工部局設立的華董公學附小讀書。1931年,嚴慶齡同濟大學畢業後,去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留學,獲工程師學位。回國後,任大隆機器廠工程師、總工程師、廠長、經理兼總工程師。上海淪陷後,大隆廠被侵佔,又開設泰利機器廠。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泰利又被日軍統治,再開設德孚機器廠。1943年,嚴慶齡創辦利達重工業銀行。1948年,嚴慶齡去台灣創辦台元紡織廠、台文針織公司、裕隆汽車公司等。 [2]  1976年,嚴慶齡中風癱瘓,裕隆集團所有業務全由其夫人吳舜文主持。1981年3月20日,嚴慶齡病逝於台北市榮軍總醫院,終年74歲。 [3] 
嚴慶齡生前曾任台灣機械工程學會、工程師學會理事長,台灣國際扶輪社社長,還主持過台灣車輛同業公會、台北市工業公會工作。 [3]  嚴慶齡著有《工業發展與國家復興》、《國家現代化芻議》等。 [4]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嚴慶齡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7年(一説1909年) [3] 
逝世日期
1981年3月20日 [3] 
畢業院校
同濟大學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
主要成就
創辦台元紡織廠、台文針織公司、裕隆汽車公司等
職    業
企業家
出生地
江蘇上海縣(今屬上海市)
主要作品
工業發展與國家復興
國家現代化芻議

嚴慶齡人物生平

嚴慶齡(1907年-1981年3月20日) [3]  (一説出生於1909年) [4]  ,上海市人,1907年出生,世居滬西嚴家宅。祖父嚴介廷曾任英商自來水公司買辦。父親嚴裕棠先在英商老公茂當職員,後由其父介紹進公興鐵工廠當跑街。1902年,嚴慶齡與友人褚小毛合辦一家小作坊,取名大隆鐵工廠,到1907年散夥,轉由嚴家獨資經營。
嚴慶齡有三個哥哥,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他是老四。嚴慶齡七歲進華童公學讀書,畢業後考入同濟大學,攻讀機械工程,獲得學士學位。嚴慶齡後赴德國柏林大學深造,四年後學成歸國,即與常州大成紗廠股東吳鏡淵五女吳舜文結婚。婚後,吳舜文考入聖約翰大學繼續學業,嚴慶齡即在大隆廠任工程師。大隆廠總經理嚴慶祥是嚴慶齡的長兄。其時,慶祥已盤購“蘇綸紗廠”,致力實現“棉鐵聯營”的設想,對大隆廠日常事務無暇顧及,便把嚴慶齡擢升為總經理。掌握實權後,他在鍛鑄,機械加工,量具製造,熱處理等方面展開一系列的改革。隨着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發展,產品結構也發生變化,生產業務逐步趨向紡織機的專業生產,最後完成了整套紡織機器的製造。
“八一三”日寇侵襲上海,大隆廠恰在火線之內,倉惶遷避,僅將部份貴重器材遷進租界。工作母機、淬火設備、熔鐵爐等不及撤出,全被日寇破壞。嚴慶齡利用遷出的機器設備,於1938年5月在滬西諸安浜建立泰利機器廠。此時,因海上運輸阻斷,進口機器日減,泰利自制的紡織機銷售特佳,三年間獲得高利潤。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發生,太平洋戰爭開始,日軍進駐上海租界,強迫泰利廠生產軍火,還藉口嚴傢俬通重慶,將嚴慶齡抓去,後經嚴氏兄弟多方設法營救,才得釋放回來。1943年嚴慶齡憑藉前一時期所獲利潤,開辦利達重工業銀行,從事地產買賣、物資和股票交易等等,獲利優厚。
抗戰勝利,大隆廠恢復。國民政府垮台前夕,嚴慶齡企圖把大隆廠機器設備拆遷台灣,未果,嚴慶齡與夫人吳舜文攜帶製造紡錠的藍圖來到台灣。他利用原先寄存在台的大隆自制紡織機2萬錠及附屬設備,創建台元紡織廠。在此期間,他赴歐考察,1952年返台後,寫了一本《國家現代化芻議》,闡明發展汽車工業為國家現代化的關鍵所在,就此着手籌建裕隆汽車廠。他自己專心致力於汽車工業,而把台元紡織廠交由夫人吳舜文經營管理。
裕隆汽車廠初創時,資金僅200萬圓新台幣,只能製造柴油發動機,沒有能力生產汽車。此時,嚴慶齡把已將美軍報廢的吉普車購來拆卸開,對每個零件的構造和性能,仔細研究。1954年,增資1000萬圓新台幣,在台灣新店大坪林擴建佔地2000坪(每坪約合36平方米)的工廠,包括鍛鑄、焊接、油漆、裝配等工場,還有車庫和辦公大樓。1956年擴大投資,與美商技術合作,當年10月,造出第一輛吉普車。在此基礎上,又增資至2000萬圓,與美商米漢納金屬公司和威力斯公司先後簽訂合作契約。這樣,裕隆廠才進入裝配和製造吉普車時期。
生產汽車可不是簡單容易的事情。一輛汽車有多達1.2萬個零部件。沒有生產零件的工廠,就不能生產汽車,嚴慶齡先後兩次與日商簽約合作。1957年9月裝配成一輛5噸貨車,1960年3月裕隆製造的“青烏”小轎車出廠。資金增至6000萬圓,“青鳥”小轎車批量生產,年銷僅200輛,説明產品還不符合大宏需要。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壓縮成本,降低售價,增強市場競爭力,嚴慶齡偕同夫人吳舜文離台赴日、美、德國,考察它們的汽車製造廠,並與有些廠合作,開辦了好幾家生產汽車零件的工廠。到1975年5月又將由日本三菱參與投資的生產各型客、貨車的中華汽車工業公司收購過來,納入裕隆系統後,裕隆才成為台灣汽車製造業中能生產各種汽車的全能企業。1976年汽車產量為1.6萬輛,1977年增至2.7萬輛,1978年增至3.9萬輛。1981年,裕隆在苗裏創辦三義汽車廠,生產設備自動化,年產量躍至7.2萬輛。當三義廠第二期建設工程完成後,年產量將為19.2萬輛,整個裕隆企業汽車年產量為30萬輛,平均每分鐘生產汽車15輛。嚴慶齡是台元紡織廠的創辦人,也是裕隆汽車公司的創始人。是他開拓了台灣的汽車工業,在台灣享有“汽車大王”的美稱。
1976年,嚴慶齡中風癱瘓,裕隆集團所有業務全由夫人吳舜文主持。1981年3月20日,嚴慶齡病逝於台北市榮軍總醫院,終年74歲。嚴慶齡生前曾任台灣機械工程學會、工程師學會理事長,台灣國際扶輪社社長,還主持過台灣車輛同業公會、台北市工業公會工作。 [3] 

嚴慶齡主要事蹟

嚴慶齡發展紡織機器

嚴慶齡學成歸國,立即出任上海大隆機械廠工程師,在嚴慶齡鋭意創新下,大隆開發了不用煤炭、全天候運作的經濟型火爐與柴油引擎,展現新產品的製造力。可惜因淞滬戰役,大隆生產停頓。1938年嚴慶齡與一批大隆老幹部,在上海租界創辦泰利機器製造廠,歷經潛心研究與試作,於1946年發展出整套紡織機器生產技術。由於戰後國外的紡織機無法順利進口,產品得以順勢填補市場空缺,實現了嚴慶齡報國的理想。 [5] 

嚴慶齡發展汽車工業

1948年,嚴慶齡備妥了兩萬紡錠遷移,朝台灣與香港發展,夫妻倆人第一次到台灣勘察紡織廠建廠用地,選定新竹縣竹北鄉為未來紡織廠的預備廠址,不及一年嚴慶齡夫妻就先後抵達台灣。1951年台元紡織公司正式成立,嚴慶齡將業務交由昔日泰利廠的班底,個人到國外考察商機。嚴慶齡認為汽車是一種綜合性的工業,必需由機械、鋼鐵、機電、塑料、橡膠、玻璃、化學等多種工業配合,才能發展,可以成為衡量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國力榮枯的標準。因此只要汽車工業發達,便能帶動整體工業起飛。因此,嚴慶齡以“發動機報國”為其終生職志,在台灣全力投入汽車工業發展。
1953年年初,“裕隆機械工廠”在台北縣新店的大坪林成立,初期製造紡織機,船用柴油引擎及車牀、衝牀、刨牀各種機器設備,兼作少數汽車保養零件。同年年中,政府核准裕隆機械工廠為台灣第一家汽車製造廠。嚴慶齡認為汽車工業的核心在引擎,他羅致到一羣曾經派至美國接受制造飛機技術訓練的空軍退役幹部,突破了汽車引擎製造的技術,順利跨入汽車製造領域。1955年裕隆自制第一台汽車引擎,用克難的方式生產出來的零配件組裝吉普車,外鈑尚系使用簡單水泥充填之模具衝壓及人工打造而成。1956年10月10日,第一輛自制吉普車試造成功,裕隆機械工廠亦更名為“裕隆機器製造股份有限公司”。1957年4月正式生產10輛吉普車,由台北至高雄進行長途試車,轟動全台。1957年12月裕隆與日本日產汽車簽訂技術合作合約,總算取得了核心技術來源。初期日產僅讓裕隆引進大型貨車生產技術,幾經磋商,始應允裕隆引進青鳥小轎車投產,1960年正式推出青鳥小轎車,首開台灣生產小型轎車的先河,同時嚴慶齡把“裕隆機制”正式更名為“裕隆汽車”,成為台灣最響亮的自制汽車品牌。 [5] 

嚴慶齡歷史評價

蔣雅芳著《台灣民營企業家成功秘訣》認為,嚴慶齡是台灣的福特,其妻子吳舜文則是企業界第一女強人。“這對企業界位儷才奪台灣紡織業桂冠,又佔汽車界鰲頭,人人稱須他們是企業界夫婦齊名、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共建現代化企業的典範,而他們的結合卻完全來自封建的父母之命,緣份使然。在事業的道路上,他們有成功的歡樂,也有波折與風霜,甜酸苦辣得失互見。” [6] 

嚴慶齡主要影響

嚴慶齡、吳舜文夫婦學有專精,相互扶持,成為啓動台灣汽車工業發展的先驅。1981年嚴慶齡辭世,裕隆由吳舜文接掌,到了1992年,裕隆集團已有汽車、紡織為主的23家分公司,有11000多名員工,超過20億美金以上的資產總額,在當時的兩岸,無疑是最耀眼的一家遷台的上海企業。兩岸開放後,裕隆在大陸積極佈局,朝多品牌經營,除與東風汽車合資成立“東風裕隆”,專門生產納智捷品牌外,近期也與東風日產合作經營日產NISSAN及英菲尼迪Infiniti兩種車款。裕隆集團的經營已進入到遷台的第二代,而裕隆創造的“守時、守信、誠實、公正、儉樸、堅毅”的企業經營理念,無疑成為遷台上海企業最成功的代表。 [5] 

嚴慶齡軼事典故

提到嚴慶齡的出生,卻有一個傳奇性的故事:嚴慶齡的妻子吳舜文,在她所寫的《懷念慶齡》一文裏,有這樣一段敍述:“我記不得在那本書上看過,世界上偉大人物有很多是早產兒,有兩位我印象最深:一是邱吉爾,一是拿破崙。我的丈夫嚴慶齡先生也是其中之一。雖然他不是國際馳名的偉人,但卻是我國汽車工業的拓荒者”。嚴慶齡的出生,據老輩人回憶,早產確是事實。據説他母親錢氏懷孕僅六個多月就生下來了,比普通人的懷孕期要少三分之一。那時還沒有保温箱,早產兒幾乎多半天折,幸好時當農曆七月,氣温適宜,六個月的嬰兒,生理條件具備,只是體形小,嘴巴還不夠大,還沒法餵奶,只好用時婦女化妝用的粉挑,舀着奶一點一滴地喂,總算在母親的細心照看下日漸長大。
嚴慶齡在童年時代就喜歡擺弄玩具,家裏買給他的玩具火車、玩具機器人之類,他拆拆裝裝,把玩不輟,甚至廢忘食,樂此不疲。這種志趣,與他後來從事機械工業不無關係。俗語有言:從小看到老。説明每個人的志趣,從幼年一舉一動,也可看出端倪。 [7] 
參考資料
  • 1.    基金會介紹 - 財團法人嚴慶齡醫學基金會  .嚴慶齡醫學基金會[引用日期2023-03-13]
  • 2.    熊月之主編. 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觀[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01,第79-80頁。
  • 3.    王垂芳,陸志濂主編;上海《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叢書》編纂委員會編. 世界著名華僑華人企業家列傳[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10,第583-584頁。
  • 4.    李盛平主編. 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89.04,第283頁。
  • 5.    吳漢仁,白中琪.雙城故事(九)——從上海到台北的一次文化平移(1949~2013)[J].檔案春秋,2013(12),第58頁。
  • 6.    蔣雅芳著. 台灣民營企業家成功秘訣[M]. 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9.04,第24頁。
  • 7.    許滌新主編. 中國企業家列傳 第1冊[M]. 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1988.10,第2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