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嘗(拼音:chá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本義是用口舌辨別滋味,引申為吃、食用、試探。還由吃、食用一義引申為經歷、經受,由此虛化為時間副詞,表示曾經義。
(基本信息欄來源: [3] 
中文名
拼    音
chá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ipfc
倉    頡
fbmmi
鄭    碼
kobz
字    級
一級字 [1] 
注    音
ㄔㄤˊ
平水韻部
平聲七陽 [4] 
總筆畫
9
四角號碼
90732
統一碼
基本區 U+5C1D
結    構
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初文從旨,尚聲,“旨”的初文像是用勺子向嘴裏送食物,表明“嘗”與進食、食物有關。“嘗”字始見於西周,早期聲符“尚”都省去“口”,戰國時代才不再省聲。聲符“尚”頂部原是同一水平上的兩個短橫(字形1),演變為“A”形(字形2),至東周又在“A”形中間加飾畫。意符“旨”下部的“B”形在春秋戰國時代有承商代初文形式寫作“口”的,當時偶見在“口”形內加橫畫的,西周有無橫畫者並見,春秋之後,“口”內增短橫而為“甘”形的漸多。但是“嘗”字下部的“旨”還有兩種特殊變化,其一,由秦簡作“C”,漢初帛書作“D”,至後來訛作“目”;其二,有省作“甘”形的。楷書本《説文》小篆作“嘗”。1956年漢字簡化,根據元代以來的草書形式,簡化作“嘗”。本義是用口舌辨別滋味。《詩·小雅·甫田》:“嘗其旨否。”引申為吃、食用、試探。還引申為滋味。“嘗”由吃、食用一義引申為經歷、經受,由此虛化為時間副詞,表示曾經義。 [2]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辨別滋味,吃一點兒試試。
Taste
《詩·小雅·甫田》:“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嘗其旨否。”
唐·王建《新嫁娘詞》之三:“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品嚐
食,吃。
Eat
《詩·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嘗?”
《捻軍歌謠》:“送來銀兩窮人用,送來糧食窮人嘗。”

試探,試驗。
Try out
左傳·襄公十八年》:“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之。若可,君而繼之;不可,收師而退,可以無害,君亦無辱。”
新唐書·楊慎矜傳》:“至聞國忠語,乃喜,且欲嘗帝以取驗。”
嘗試,
經歷,身受,嘗受。
Experience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
曹禺雷雨》第四幕:“罪孽是我造的,苦,也應當我一個人嘗。”
嘗受,備嘗艱苦
副詞
通“常”。

史記·刺客列傳》:“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當立;必以子乎,則光真適嗣,當立。’故嘗陰養謀臣以求立。”
唐·卿雲《送人遊塞》:“雪每先秋降,花嘗近夏生。”

曾經。
Once
《論語·衞靈公》:“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
晉·潘岳閒居賦》序:“嶽嘗讀《汲黯傳》。”
未嘗
名詞
古代秋祭名。

《詩·小雅·天保》:“禴祠烝嘗,於公先王。”
《爾雅·釋天》:“秋祭曰嘗。”

參考資料: [5]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口味之也。從旨尚聲。市羊切文二 [6] 

説文解字注

口味之也。
引伸凡經過者為嘗。未經過為未嘗。
從旨。尙聲。
市羊切。十部。 [7] 

康熙字典

《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並音常。《説文》:口味之也。從旨,尙聲。《詩·小雅》:嘗其旨否。《前漢·郊祀志》:百鬼迪嘗。注:師古曰:嘗謂歆饗也。
又《廣韻》:試也。《戰國策》:疑則少嘗之。《史記·越世家》:請試嘗之。又《張耳𨻰餘傳》:先嚐秦軍。
又《廣韻》:曾也。《論語》:嘗從事於斯矣。
又《玉篇》:祭也。《爾雅·釋天》:秋祭曰嘗。注:嘗新谷。《詩·小雅》:禴祠烝嘗。
又《廣韻》:姓也。《風俗通》:孟嘗君之後。《玉篇》:同甞。《集韻》:或作𨡔。 [8]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字形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字形對比圖

書寫演示

“嘗”字書寫演示 “嘗”字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篆書 篆書
(書法來源: [9] 

音韻集匯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濁
市羊切
ʑjɑŋ
集韻

平聲

船/常
開口呼
全濁
辰羊切
dʑiɑŋ
韻略


平聲





辰羊切

增韻


平聲





辰羊切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池傷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江陽
穿

開口呼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陳羊切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九張掌帳着






(音韻資料來源: [10]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1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25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18]
  • 4.    平水韻 七陽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15]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五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814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58
  • 7.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807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4
  • 9.    嘗-書法欣賞  .漢典書法[引用日期2020-05-18]
  • 10.    嘗-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