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嘎達梅林

(辛滬光創作交響詩)

鎖定
《嘎達梅林》是女作曲家辛滬光於1956年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時的畢業作品,以內蒙民歌《嘎達梅林》為素材,借鑑了西方創作技法, [1]  採用傳統的單樂章奏鳴曲式的結構,表現了內蒙古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傳奇經歷。為了人民的土地、自由和幸福,蒙古英雄嘎達梅林勇敢地率眾起義,向代表殘酷統治的封建勢力的王爺和軍閥開展了百折不撓的英勇鬥爭,後來他不幸功敗垂成,壯烈獻身。 [2]  該曲描繪出一幅壯烈的英雄風格的交響音畫,洋溢着濃郁的草原氣息,成為新中國交響樂創作的一個典範。
中文名
嘎達梅林
作品別名
嘎達梅林交響詩
音樂風格
交響詩
創作時間
1956年
譜    曲
辛滬光
首演時間
1956年
音樂時長
19分7秒 [3] 
結    構
奏鳴曲式結構

嘎達梅林創作背景

辛滬光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走進了草原。在長期的牧區生活中,她收集、整理了許多內蒙古的民間音樂。她的作品洋溢着濃郁的草原氣息,也反映了牧民豪爽的性格。

嘎達梅林鑑賞評價

樂曲旋律抒情而優美,隱含着一種辛酸、哀傷,在這種感覺背後,則是草原人民對生活的無限的熱愛和憧憬,併為之奮鬥不息的戰鬥精神和勇於勝利的英雄氣概。有人將其與《梁祝》相提並論,並不為過。

嘎達梅林作品介紹

此曲音樂素材取自於一首同名蒙古民歌,並運用奏鳴曲式的結構創作而成。樂曲內容是描寫並歌頌了蒙族英雄嘎達梅林率領的牧民起義,及其與當時殘酷的封建王爺、軍閥英勇戰鬥的悲壯事蹟。作品以悠長而富有民族風格主題展開,不但有大漠草原的描寫,也有千軍萬馬的激戰,更有對英雄致意的悲歌與頌讚。
20世紀初,我國一位蒙族英雄嘎達,為了土地和自由,領導人們起義,鬥爭長達五年之久,最後起義失敗。這部作品以嘎達犧牲的歷史故事為題材,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全曲由三個部分組成: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各部分的音樂主題均來源於蒙族民歌《嘎達梅林》。 [3] 
引子部分樂曲以嘎達梅林故事開始,在緩慢、寧靜的引子後,優美、流暢、民歌色彩的第一主題,展示在遼闊無際的草原上,孕育了民族英雄的出現。而充滿動感節奏的第二主題,則表現了嘎達梅林號召牧民們起義戰鬥的形象。
樂曲在寬廣寧靜的背景中徐緩展開,這是一幅遼闊壯美的草原風景畫,藍藍的天空中飄着朵朵白雲,微風拂曉,牧草搖曳,成羣的牛羊羣散步在野花點點的草海中,一派祥和的生活景象。然而,陰森黑暗的副部落第一主題打破了寧靜,封建王爺兇狠、霸道的形象出現了,不協和的和絃預示了災難,與主部主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裏,聽到了發自底層的痛苦呻吟。
故事情節急轉直下,表現人民的騷動、王爺的殘酷鎮壓和英雄嘎達梅林鬥爭氣概的音調交織在一起,緊張不安的情緒預示着起義的風暴就要來臨。當情緒達到高潮時,堅定果斷、勇往直前的副部第二主題驟然而出,充分表現了嘎達梅林號召人民起義的英雄氣概和人民羣眾起來鬥爭的堅強一面。曲調幾經反覆,音色越來越明亮,力度越來越強,音樂在模擬駿馬中的奔跑聲中開始了具有激烈的戲劇性衝突的展開部。 [2] 
展開部是從馬蹄聲開始的。主題旋律經過豐富多變的發展,使音樂情緒逐漸推向高潮,似乎在人們眼前呈現一幅悲壯、激烈的戰爭場面。活潑的音調、多調性織體,描寫了四處集結起義的隊伍,騎馬背槍奔馳在廣闊的草原上,曲調呈現出一種熱情洋溢的情緒,充滿了樂觀的氣息和草原人民為生存而鬥爭的形象。
樂曲最後以沉痛的感情再現了第一主題,表達了人們對已犧牲的英雄之哀悼。隨後,樂曲在速度和力度的變化中,把悲傷的悼歌變成了對英雄嘎達梅林的頌歌,樂曲在滿懷激情的強烈號角聲中結束。全曲層次清晰,音響具有立體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