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嘎娘鄉

鎖定
嘎娘鄉,隸屬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地處元陽縣東部,東鄰上新城鄉,南靠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老勐鄉,西接新街鎮,北連南沙鎮,與箇舊市保和鄉賈沙鄉隔紅河相望,距元陽縣城18.5千米, [1]  區域總面積125.8平方千米。 [5]  截至2019年末,嘎娘鄉户籍人口為23508人。 [5] 
明清時,屬臨安府納更山土巡檢轄地;1988年1月,由嘎娘區改為嘎娘鄉。 [1]  截至2020年6月,嘎娘鄉轄7個行政村, [2]  鄉人民政府駐嘎娘村。 [1] 
截至2019年末,嘎娘鄉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5] 
中文名
嘎娘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
地理位置
元陽縣東部
面    積
125.8 km²
下轄地區
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嘎娘村
電話區號
0873
郵政編碼
66240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雲G
人    口
23508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嘎娘鄉歷史沿革

明清時,屬臨安府納更山土巡檢轄地。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劃入蒙自縣管轄稱河泥裏。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稱江外鄉。
民國二年(1913年),劃入箇舊縣稱外西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稱第五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第五區改為和鄰鄉。
1950年,劃入新民縣稱吉如區。
1951年5月,新民縣改名元陽縣,吉如區併入納更鎮。
1952年,改稱元陽縣第三區。
1956年,第三區改稱新城區。
1970年,從新城區劃出,成立勝利公社。
1972年,改稱嘎娘公社。
1984年4月,嘎娘公社改為嘎娘區。
1988年1月,由嘎娘區改為嘎娘鄉。 [1] 

嘎娘鄉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嘎娘鄉轄嘎娘、水井灣、大伍寨、吉居地、苦魯寨、龍克、鳳港7個行政村,下設43村民小組、43個自然村。 [1] 
截至2020年6月,嘎娘鄉轄7個行政村:嘎娘村、水井灣村、大伍寨村、吉居地村、龍克村、鳳港村、苦蘆寨村, [2]  鄉人民政府駐嘎娘村。 [1] 

嘎娘鄉地理環境

嘎娘鄉位置境域

嘎娘鄉地處元陽縣東部,介於東經102°51′—102°55′和北緯23°00′—23°10′之間;東鄰上新城鄉,南靠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老勐鄉,西接新街鎮,北連南沙鎮,與箇舊市保和鄉賈沙鄉隔紅河相望,距元陽縣城18.5千米, [1]  區域總面積125.8平方千米。 [5] 

嘎娘鄉地形地貌

嘎娘鄉地處雲貴高原南部,哀牢山南部,紅河南岸。地勢南高北低,山谷縱橫,無一平川;主要山脈有白巖子山、營盤山、龍克坡頭山等;境內最高點位於白巖子山頂。海拔2939.6米;最低點位於紅河岸邊,海拔200米。 [1] 

嘎娘鄉氣候

嘎娘鄉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季温暖乾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温和涼爽,冬季寒冷乾燥;多年平均氣温16.5℃,極端最低氣温-1.2℃(2008年2月14日);7月平均氣温19.9℃,極端最高氣温29.3℃(2009年7月1日);年平均降水量1405.0毫米,最大雨量1966.毫米(2008年),最少雨量1043.9毫米(2010年)。 [1] 

嘎娘鄉水文

嘎娘鄉境內河道屬紅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楊系河、馬龍河;楊系河發源於東觀音山麓紙廠河背後,境內河道長18千米,年均流量2.5立方米/秒;馬龍河發源於東觀音山麓與金平縣的交界處,境內河道長25千米。 [1] 

嘎娘鄉自然災害

嘎娘鄉主要自然災害有滑坡、泥石流、乾旱、冰雹、低温、洪澇、雷電等;滑坡、泥石流災害年均發生3次,主要發生在4—7月;洪澇多發生在夏季,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85年8月,兩次大暴雨沖毀嘎娘大橋,沖毀民房3間,交通中斷半月,直接經濟損失15萬元。 [1] 

嘎娘鄉自然資源

2011年,嘎娘鄉有耕地1.67萬畝;可利用草地面積7.68萬畝,林地8.37萬畝。嘎娘鄉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大理石、水晶石、石膏、鐵、銅等;大理石主要分佈於水井灣村附近,龍克村絞緬村民小組附近; [1]  境內珍稀動物有猴子、岩羊、穿山甲等12種,名貴植物有紅春、桂皮、野山七、大樹茶等。

嘎娘鄉人口

截至2011年末,嘎娘鄉總人口有227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47人,城鎮化率2%;另有流動人口166人。總人口中,男性11914人,佔52.48%;女性10786人,佔47.52%;以哈尼族為主,達9909人,佔43.65%;彝族3505人,佔15.44%;苗族490人,佔2.16%。2011年,嘎娘鄉人口出生率13.21‰,人口死亡率5.69‰,人口自然增長率7.5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41.1人。 [1] 
截至2017年末,嘎娘鄉常住人口為21100人。 [3] 
截至2018年末,嘎娘鄉户籍人口為21693人。 [4] 
截至2019年末,嘎娘鄉户籍人口為23508人。 [5] 

嘎娘鄉經濟

嘎娘鄉綜述

2002年,嘎娘鄉生產總值達3360萬元,比1995年增長了2.9倍,年均遞增11.5%,其中第一產業年遞增9.93%,第二產業年均遞增5.4%,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3.4%,農村經濟總收入1979萬元,財政收入36.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9元。
2007年,嘎娘鄉有鄉鎮企業117個,從業人員600人,總收入260萬元,實現利潤總額177萬元,上繳税金20萬元。
2011年,嘎娘鄉財政總收入343萬元,比2010年增長14.56%;農民人均純收入2702元。 [1] 

嘎娘鄉農業

2002年,嘎娘鄉糧食總產量746.5噸,比1995年增長0.75倍,增長75.6%;畜牧業總產值l008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3.47%;肉類產量691.3噸。
2006年,嘎娘鄉完成糧食總播種面積36232畝,糧食總產量7995噸;夏收糧總產468噸,秋收糧總產7527噸。
2007年,嘎娘鄉農業總產值3597.5萬元,比2006年增長9.1%;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29985畝,糧食總產量8213噸,比2006年增長2.7%;農民人均有糧403千克,比2006年增加3千克;經濟作物播種面積7110畝,主要有木薯、甘蔗、草果等,其中:種植木薯3500畝,產量874噸;甘蔗810畝,產量3240噸;草果8500畝(年內新植2500畝),產量9.1噸;年末生豬存欄18006頭,出欄16542頭;大牲畜存欄6325頭,出欄688頭;家禽存籠53361只,出籠53150只,禽蛋總產68.5噸;肉類總產量1518.6噸,比2006年增長23.5%;畜牧業總產值1655.64萬元,比2006年增長8.3%。
2011年,嘎娘鄉農業總產值8466萬元,比2010年增長21.95%,農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48.79%。嘎娘鄉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嘎娘鄉生產糧食9115噸,其中水稻2760噸,玉米4235噸。嘎娘鄉主要經濟作物有木薯、甘蔗、草果等。2011年,嘎娘鄉木薯種植面積3000畝,產量600噸;甘蔗種植面積1217畝,產量651.6噸;草果種植面積10600畝,產量300噸。嘎娘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嘎娘鄉生豬飼養量2.71萬頭,年末存欄2.56萬頭;羊年末存欄990只;牛年末存欄8145頭;上市家禽9.12萬羽。2011年,嘎娘鄉生產肉類2759噸,其中豬肉2331噸,牛肉106噸,羊肉9噸,禽肉130噸,禽蛋98噸;畜牧業總產值4106萬元。2011年,嘎娘鄉水果產量93.2噸,主要品種有梨、香蕉、荔枝等,其中梨38.2噸,香蕉39.2噸,荔枝3.8噸。 [1] 

嘎娘鄉工業

2011年,嘎娘鄉工業總產值為144萬元,比2010年增長10.11%;工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16.05%。 [1] 

嘎娘鄉商貿

截至2011年末,嘎娘鄉有商業網點113個,職工343人。2011年,嘎娘鄉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44萬元,比2010年增長50%;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88萬元,比2010年增長12.17%。 [1] 
截至2018年末,嘎娘鄉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4] 
截至2019年末,嘎娘鄉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5] 

嘎娘鄉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嘎娘鄉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為5404萬元,比2010年增長44.15%;各項貸款餘額139萬元,比2010年增長22.64%。 [1] 

嘎娘鄉郵電業

2011年,嘎娘鄉郵政業務收入為3.41萬元;電信業務收入為21.3萬元。 [1] 

嘎娘鄉社會事業

嘎娘鄉教育事業

2007年,嘎娘鄉有幼兒園1所,幼兒班1個,在園幼兒65名;有小學校(點)18個,其中一師一校6個;在校生206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19%,輟學率0.82%。中學有在校生817人,初中毛入學率97.35%,輟學19人,輟學率2.36%。
截至2011年末,嘎娘鄉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73人,專任教師3人;小學12所,在校生1930人,專任教師7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74%;初中1所,在校生1060人,專任教師3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44%,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嘎娘鄉教育經費達956.9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943.1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937.7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800.1萬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10.2%、9.84%、9.6%、9.93%。 [1] 

嘎娘鄉科技事業

截至2011年末,嘎娘鄉有各類科技人才15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1人,經營管理人才12人,技能人才14人,農村實用人才122人。 [1] 

嘎娘鄉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嘎娘鄉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室11個,文化專業户7户;各類圖書閲覽室1個,農家書屋7個,藏書4.57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人。截至2011年末,嘎娘鄉有學校籃球場7個,村級籃球場10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24%;有線電視用户數為105户,入户率2.35%;累計安裝直播衞星接收機639台,電視綜合覆蓋率85%。 [1] 

嘎娘鄉醫療衞生

截至2011年末,嘎娘鄉有衞生院1所,門診所1個;設病牀1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0.44張;專業衞生人員11人。2011年,嘎娘鄉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230人次,出院病人268人次。2011年,嘎娘鄉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9/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6%,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7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9424人,參合率95%;孕產婦死亡率3/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2‰、3‰、3‰。 [1] 

嘎娘鄉社會保障

2011年,嘎娘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為175户,人數447人,支出93.58萬元,比2010年增長3.20%,月人均174.45元,比2010年增長3.19%;城市醫療救助15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973人次,共支出9.16萬元,比2010年增長1.78%;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729户,人數3295人,支出300.5萬元,比2010年增長11.22%,月人均76元,比2010年增長11%;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61人,支出20.13萬元,比2010年增長8.77%;農村醫療救助67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496人次,共支出17.48萬元,比2010年增長2.12%;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15人,撫卹事業費支出9.86萬元,比2010年增長0.12%;社會福利費27.61萬元,比2010年增長419%;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560人,比2010年末增加23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83人,比2010年末增加18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7人,比2010年末增加23人;參加醫療保險的農民工460人,比2010年末增加86人。 [1] 

嘎娘鄉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嘎娘鄉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79千米,投遞點14個,鄉村通郵率86%;全年全年徵訂報紙5103份、期刊1131冊;有電信服務網點1個;固定比2010年增加6户,電話普及率3.63%,比2010年提高3個百分點;移動電話用户3360户,比2010年增加360户,移動電話普及率比2010年提高1個百分點;寬帶接入用户132户。 [1] 

嘎娘鄉水利工程

2007年,嘎娘鄉累計投資60.5萬元,修繕了嘎娘大溝、新嘎娘大溝、龍克大溝等水利溝渠5件;投資175萬元,實施了苦魯寨、嘎娘中寨、嘎娘上寨、嘎娘下寨、石門坎、苦筍寨6個自然村的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940户3045人2350頭大牲畜的飲水問題;概算總投資7898.32萬元,設計庫容538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5萬畝的元陽縣紙廠水庫工程開工建設。

嘎娘鄉交通

2011年,嘎娘鄉客運總量7.6萬人次,貨運總量6.4萬噸。截至2011年末,嘎娘鄉公路總里程102千米,其中縣鄉公路61千米,鄉村公路42千米,通公路自然村31個,自然村通車率76.74%;客運量7.6萬人次,貨運量6.4萬噸。 [1] 

嘎娘鄉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嘎娘鄉因鄉人民政府駐嘎娘村而得名;“嘎娘”系哈尼語,“嘎”意為路,“娘”意為上邊,嘎娘意為路上邊,因村子建於路上邊而得名。 [1] 
  • 文物古蹟
嘎娘鄉有古蹟接龍橋。接龍橋位於苦魯寨與瓦灰城驛道的楊系河上,為單孔石拱橋;建於民國六年(1917年),由普咱金、普登咱2人發起,在百姓中募款修建。橋西立有石碑一塊,碑高0.95米,寬0.56米,厚0.09米,上刻"接龍橋功德接龍橋碑"及300名捐款人姓名。橋東立有石碑二塊,上刻"接龍橋碑序"。1990年,接龍橋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嘎娘鄉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入選紅河州第八批文明鄉鎮建議名單。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