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嗔痴

鎖定
嗔痴(chēn chī ),漢語詞語,指佛教貪嗔痴三毒之兩毒,出自《成唯識論》。
中文名
嗔痴
拼    音
chēn chī
解    釋
佛教貪嗔痴三毒之兩毒
出    處
成唯識論

目錄

嗔痴解釋

1、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
2、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
3、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

嗔痴出處

大乘五藴論》中説:“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説:“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説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俱舍論》中説:“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説:“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説:“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大乘義章》卷五説:“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