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喻舲居

鎖定
喻舲居(1925—2009.9.28),字權固,香港資深報人。曾任香港工商日報總編輯、台灣民族晚報總編輯等要職。1925年出生於重慶永川板橋鎮故里。1940年至1944年就讀重慶南開中學初高中;1948年在南京國立中學大學法律系畢業。經選拔為海軍上尉法官,1949年到台灣後退職。
中文名
喻舲居
出生日期
1925年
逝世日期
2009年9月28日
職    業
香港資深報
旋應聘為著名的台北“建國中學”教員兼級任導師,政學名人錢復石永貴馬英九等均出身此一名校。前二人為舲居導師班學生,錢復後來留學美國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回台任蔣經國秘書、駐美代表及國民大會議長、國民黨中央常委、監察院長等職;石永貴留美獲密蘇里大學新聞碩士,回台除任台灣電視、中國電視總經理、中央日報社社長,並任國民黨中委、正中書局董事局等職。錢、石二位雖登大名高位,對昔日導師的舲居仍執弟子禮,時有存問禮遇。
其後舲居繼續擔任教職的,有台中市一中教員兼校長室秘書、台北亞東學院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及在台覆校的國立中央大學專題講席等。多年遊於學苑,教學相長,漸有增益。
在任教期間,並曾擔任《學生》半月刊副總編,主持《文章診療所》專欄,以實例指引青少年學生文章寫作。該期刊廣邀學者專家如王雲五、梁實秋、師大謝冰瑩、台大何欣、編譯所陳之藩等賜稿,所以生育鵲起,訂户與銷數為當時各類期刊之冠。
原中央大學老師輩學長、國民黨中央常委餘紀忠老先生主持台《中國時報》擴充改版,邀舲居主編綜合版,陸續擢升為編制主任、副總編並撰述短評與影評。報社在十年間發展為三報二刊一綜合出版公司。《中國時報》報系成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兩大報業之一不久經友情洽商,舲居轉任台北民族晚報總編兼主筆,並當選“編輯人協會”及“影評人”協會理事。
1982年在香港理事悠久的《工商日報》董事長何世禮上將託《中國時報》餘紀忠先生為該報推薦一總編輯,餘乃推薦舲居。何老隨原總編社長鬍秩五、社長何鴻毅等親至台北約見舲居餐敍,當即聘定並促從速到職。舲居辦好入港工作身份證後於1983年4月赴港履新。當時香港各大報從未向外地聘請過總編,尤其又非廣東籍、不懂粵語,歷來又非生活在港澳地區之“外鄉佬”,被新聞界視為“異類”。“不出三個月,不炒魷魚也會自己捲包袱,知難而退。”未料在香港報界一干十年。
1985年台北主辦之《香港時報》副社長出缺。台北國民黨秘書長宋楚瑜諮詢瞭解,聘舲居接任該報副社長兼總主筆,並主理副刊《文化與生活》,主編言論版《自由談》。這期間並應香港銷路最多的《東方日報》之約,為該報副刊撰寫每日專欄《説古道今》有六年之久,計兩千餘篇。
1985年,國際筆會香港中國筆會的師友邀請舲居入會並當選為理事。2005年應膺選為會長並連任至今,已達24年之久。國際筆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世界性文學團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三年的1921年由諾貝爾文學獎獲得主英國華茲華斯等倡議成立。中國大陸於民國19年(1930年)在上海成立“中華民國筆會”,首任會長為北大校長蔡元培,主要會員有胡適、林語堂、徐志摩、羅家倫、林徽音等。1949年後大陸筆會中斷。至1980年方始成立“上海筆會”,此後陸續成立的有“北京筆會”、“南京筆會”、“廣州筆會”、“武漢筆會”等。台北筆會則於1959年重新以“中華民國筆會”名義回到國際筆會,林語堂為會長。
“香港中國筆會”於1955年即已成立,由港大文學院長羅香林久任會長。主要會員有左舜生、易君左、羅吟甫、黃天石、黃思騁、燕歸來、徐速、徐東濱、陳克文、蕾嘯岑、何家驊等學術文藝界知名人士。
國際筆會每年在世界各國主要城市舉行年會,地主國總統、總理為主禮人,與會會員每次俱達百人以上。討論文學議題、創作出版自由等事項。香港中國筆會於2007年2月在香港舉辦“亞洲、太平洋地區作家大會”,由國際筆會總會主辦,舲居以地主會長身份被推舉為組織委員會名譽主席。該次大會有美、加、澳、紐、日、韓、東南亞、台灣、大陸、印、巴、埃及、英、德、奧、瑞典等百餘代表參加,是香港有史以來最盛大的國際文學盛會。
香港中國筆會會員已出版著作四百餘種,會刊《文學天地》週刊已歷三十年約一千餘期,2009年舲居連任會長並經推選兼革新版主編。收集大陸、台灣、香港、美國、加拿大等地作家的專論、詩文、書畫、篆刻、雕塑等圖文於一冊,讀者品味頗多讚許。
舲居著述各類文章甚多,俱未自行影音留存。上世紀末經熱心親友輯錄部分逸文,於2006年出版《故人故事》一冊,列為國際筆會香港中國筆會文史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