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文化大學

鎖定
中國文化大學(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簡稱“文大”“PCCU”,別名華岡,是一所位於中國台灣省台北市士林區陽明山著名私立綜合性大學,是台灣省實體藏書最多的私立大學, [1]  也是海拔第三高的綜合大學,在暨南國際大學華梵大學成立前,以海拔高度而言曾有最高學府之稱。
學校作為台灣地區的老牌私校之一,於2011-2017連續七年榮獲台灣地區“大學教學卓越計劃”(類似大陸211工程)的經費獎助,現為台灣地區“繁星計劃”大學之一,2016年加入優久大學聯盟,其成員包括東吳大學淡江大學銘傳大學輔仁大學等12所創校都超過50年的前段私立大學 [2] 
學校創建於1962年,原名遠東大學,後改為中國文化學院,1980年改為中國文化大學。由於創辦人張其昀身為現代儒學復興運動和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先驅者,也是學衡派的重要成員和國風社的靈魂人物,因而文大的創辦被認為和《學衡》《國風》存在精神聯繫,也是對中國文化學奠基人柳翼謀的紀念,為南雍辦學宏旨的一個延續。2014年文大商學院榮獲ACCSB國際認證 [3]  根據2016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行榜,中國文化大學名列三星級“中國知名大學”。 [4] 
學校共有五個校區,校本部位於陽明山華岡,毗連陽明山國家公園,校園建築皆以中國宮殿式建築呈現,外型典雅巍峨 [5]  。學校總土地面積達113公頃,校總區佔21公頃,另有新店華林實驗場92公頃、碧園實習農場約30公頃以及雙溪苗圃地0.06公頃,供農學院學生實習之用。
中文名
中國文化大學 [5] 
外文名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簡    稱
文化大學,文大,PCCU,華岡
創辦時間
1962年
創辦人
張其昀
辦學性質
私立大學
學校類別
綜合類
學校特色
優久大學聯盟
碩士點
43 [6] 
博士點
10 [6] 
院系設置
文學院,外國語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社會科學院,農學院,商學院,新聞暨傳播學院,藝術學院,工學院,環境設計學院,教育學院
校    訓
質樸堅毅 [7] 
地    址
台灣省台北市
主要獎項
台灣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
知名校友
幾米
三毛
甄妮
蔡明亮
任賢齊 展開

中國文化大學學校歷史

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 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
梁啓超先生於民國十年(1921年)擬在天津辦一大學,定名為中國文化學院,並約地理學者即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往任助教。此校後因經費無着,而未辦成,但張其昀對此知遇之恩,銘記心頭,以能繼任遺志而報知遇,因而在學校草創時命名為中國文化學院,而有此意。
於1962年籌備之初,時任教育部長、原國立浙江大學(國立第三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學者的張其昀決定先辦研究所,校名曰中國文化研究所,下分十二個學門:三民主義實業計劃(甲)工學、(乙)農業、哲學(含教育)、文學、史學、政治、經濟、法律、地學、家政及藝術。次年五月,大學部哲學、中國文學、東方語文(內分俄文、日文、韓文三組)、英文、法文德文、史學、地學、新聞、美術、音樂、戲劇、體育、家政、建築及都市設計等十五個學系成立,是一所綜合大學
增設大學部後創辦人張其昀原定名遠東大學,後因蔣中正先生認為“遠東”為歐美之地理觀點,以親筆函建議改以“中國文化”為校名。
1963年,大學部日間部15學系開始招生,隨後夜間部4學系成立,更名為“中國文化學院”。 [5]  文大前身為中國文化學院與中華學術院,1980年改制大學。
名稱由來
中國文化大學又名華岡。中國文化大學在陽明山後的校地原為一片橘園,當時未有名稱。迨至校舍落成,創辦人張其昀取“美哉中華,鳳鳴高岡”之意,擷“華岡”以為地名。在校園中的大賢館頂樓(集吳稚暉字)、曉園碑刻與大義館西面入口(于右任書)均可見此字樣。學生社團也多冠以華岡二字,以表示屬於中國文化大學的社團,而在中國文化大學就學或服務的都可稱為華岡人。或有作“華崗”者,為誤用。

中國文化大學辦學條件

中國文化大學自九十一學年度起有十二個學院,除現代醫學因設備昂貴外,幾已完整無缺。日間部五十七個學系組,推廣台灣當局“教育部”十個系十一所、學系之多為台灣地區第一。所繫眾多,課程可以互相呼應,例如該校廣告系學生可加修美術設計與印刷傳播學系之課程,其它學校之廣告系則無此便利。研究所博士班十個所組,碩士班三十九個所組,今後院所繫之增加,仍必須考慮時代之脈動與社會之需求,做適度的調整。

中國文化大學院系設置

中國文化大學現有12個學院,65個學系與10個博士班,為全台學系最多,台灣省第四大之大學校院 [8] 
  • 文學院現有3學系及3研究所,並有中國文學史學哲學等學系,均設有博士學位。為文大創校學院之一。
文學院系所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Departments
中國文學系文學組暨碩士班、博士班
中國文學系文藝組
史學系暨碩士班、博士班
哲學系暨碩士班、博士班
  • 外國語文學院現有6學系及3個碩士班。並設有台灣私立大學首創之韓國語文研究所。 [9] 
外國語文學院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Departments
日本語文學系暨碩士班
韓國語文學系暨碩士班
俄國語文學系
英國語文學系暨碩士班
語文教學中心
法國語文學系
德國語文學系
理學院 College of Science Departments
應用數學系
光電物理學系
化學系
應用化學碩士班
地質學系
地理學系
地學研究所碩士班大氣科學組
生命科學系
地學研究所碩士班地質組
地學研究所碩士班地理組
法學院 College of Law Departments
法律學系暨碩士班、博士班
法律學系法學組
法律學系財經法律組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社會科學院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s
政治學系暨碩士班、博士班
經濟學系暨碩士班
勞工關係學系暨碩士班
社會福利學系暨碩士班
行政管理學系
社會科學院澳門境外碩士專班
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
  • 農學院現有園藝、森林學、生活應用科學等學科。為北台灣私立大學第一所農學院校。 [9] 
農學院系所 College of Agriculture Departments
園藝暨生物技術學系
動物科學系
動物科學系
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
保健營養學系
生物科技研究所碩士班
生活應用科學系暨碩士班
土地資源學系
  • 商學院現有12個學系、10個碩士班和1個博士班,為華文商管學院認證ACCSB之大學。 [3]  [8-9] 
商學院 College of Business Departments
國際貿易學系暨碩士班(含進修部)
國際企業管理學系暨碩士班、博士班(含進修部)
會計學系暨碩士班
觀光事業學系暨碩士班
電子商務碩士學位學程
資訊管理學系暨碩士班(含進修部)
財務金融學系暨碩士班(含進修部)
航空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財務金融學系金融行銷組
財務金融學系財務金融組
商學院行銷碩士學位學程
商學院全球商務學位學程暨碩士班
新聞暨傳播學院 College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s
新聞學系暨碩士班
廣告學系
資訊傳播學系暨碩士班
大眾傳播學系
  • 藝術學院,1980年升格獨立學院,現為台灣綜合大學中最具規模之純藝術學院。 [9] 
藝術學院 College of Arts Departments
美術學系暨碩士班
音樂學系暨碩士班
中國音樂學系暨碩士班
戲劇學系
科技藝術碩士學位學程
中國戲劇學系
舞蹈學系
工學院 College of Engineering Departments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
資訊工程學系暨碩士班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奈米材料碩士班
機械工程學系數位機電碩士班
電機工程學系
機械工程學系
紡織工程學系
  • 環境設計學院結合原隸屬於工學院之建築學系、法學院之市政學系、農學院之景觀學系,三系合併組成全台灣第一所環境設計學院。
環境設計學院 College of Engineering Departments
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暨碩士班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暨碩士班、博士班
景觀學系暨碩士班
  • 教育學院創立於2000年,為私立大學首創之學院。並以體育領域最為傑出,每年皆為私校體育競賽金牌數第一名。2013年遠見雜誌發表全台大學聲望調查,在學術同儕互評方面,中國文化大學在觀光/休閒/運動領域榮獲私校第1。
教育學院 Colleg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s
教育學系
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
體育學系
技擊運動暨國術學系
心理輔導學系暨碩士班
運動與健康促進學系
師資培育中心

中國文化大學教學建設

傳統中國文化之精華在文學、史學與哲學,近代西方文明之優點在科學與民主政治。
中國文化之復興與發揚必須“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因此該校大學部基礎教育之體制力求完備,為一綜合性之大學,以人文、社會與科技並重為鵠的。
孔子為我國至聖先師,首創六藝教育。禮樂乃以音樂陶冶德性,射御即體育之技能,書數為智育之學科。藝術與體育遂成為最早成立之重點院系。該校藝術科系之完整在各大學中居率先倡導地位。國劇、國樂、舞蹈系之設立,至今仍獨樹一幟。該校羅致藝術大師之多與對藝術界之貢獻,早已膾炙人口。
該校創設台灣地區唯一之綜合性大學博物館,尤以書畫等藝術品之典藏最豐富,經常舉辦之特展與講習班,對藝術教育有相輔相成的功效。
該校體育與武術教育,奄有中西之長,理論與技術並重。利用生理學與物理學之原理探析選手之潛能,提升運動之成績。多年來造就之教練與中華台北選手,人數之多,項目之廣,在國內各大學中首屈一指。一般體育課程則注重培養優良的德性和雍容的君子之風,亦即所謂“運動道德與團隊精神”。
中國文化東方文化之主流,亦為歷史學家所稱現存世界五大文明之一。近三百年來,各大文明交互影響,日益加速。
語言為文化交流之基礎,該校創辦之初,即設立英、德、法、俄、日、韓語文學系,成為我國內大學中最完備之外國語文學院。台灣外交部之俄語、韓語人才多出自該校。自從蘇聯解體以後,俄語人才供不應求。該校於1991年成立島內首創之俄國語文學研究所,擴大訓練內容,培育出更多俄語人才。
新聞與大眾傳播有塑造文化與蕃衍文化之功能。視公論為民族之元氣,近代新聞教育承襲西洋之體系由來已久,未能配合文化之需求。該校提出新聞與傳播教育中國化之理念與計劃,若能假以時日,逐步推展,必能使新聞教育耳目一新。
建築與環境設計為中國固有文化之寶藏。《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為都市計劃之濫觴,周公洛邑,城牆之建築普及,而成為我國人文景觀之特色。阿房宮檐牙高啄創宮殿建築之典範,上林苑秦始皇陵為偉大之造園工程,東漢白馬寺為我國佛教寺廟建築之創始。至隋唐我國建築已成為東方建築之主流,傳播至日、韓、越南各國。該校創校之初即設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是台灣建築老六校之一。2015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法國建築師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贊姆巴克建築系舉辦演講。其後相繼成立台灣首創之市政學系及造園景觀學系,但分屬不同學院。自1993年八十二學年度起,三系整合成環境設計學院,相得益彰,發揮更高之教育效益
文化之發展必須具有開創性與實用性,傳統之科系不足以涵蓋其淵綜廣博。該校有鑑於此,遠矚先機,創立了許多特殊的或比較冷門的學系。除上述國劇、國樂、國術、舞蹈外,尚有市政(改名為市政暨環境規劃)、勞工(改名為勞動暨人力資源)、廣告、印刷(改名為信息傳播)、觀光、氣象(改名為大氣科學)、文藝創作土地資源、青少年兒童福利(改名為社會福利)等系以及三民主義(今改名為中山學術)、生物科技、大陸問題研究所。其中許多系所成為台灣島內人才之主要來源。例如傳統之“冷門”氣象學門,台灣有關機構百分之七十以上之專業人才來自該校。而市政、勞工、印刷、觀光及研究中國人才之供應,該校所佔之比例亦高。

中國文化大學交流合作

學習交流的地方 學習交流的地方
該校注重國際文化交流,在國際會議的召開、姊妹校的締結及名譽博士學位的頒贈三方面都有顯著的成績。1968年該校召開第一屆國際華學議論文凡一百七十五篇,參加學者二百十二人來自二十個國家和地區,盛況空前,為國內大型國際會議之濫觴。歷年來國際會議連續不斷,召開者有宋史、敦煌學、多國籍企業、道德價值與道德發展心理障礙初級預防以及中國現代文學教學國際研討會、第二屆國際華學、國際東西哲學比較、台灣在國際社會之地位研討會、第五十三屆國際心理學人世界年會、台日韓三地私立大學校長會議等會議,皆具有學術價值論文集問世。該校除大陸外之姊妹校,現有六十六所(韓國有二十一所大學,日本有十三所,美國十三所、英國三所、俄羅斯三所、烏克蘭二所、法國四所、德國二所、蒙古國泰國利比里亞比利時荷蘭各一所)。其中尤以莫斯科大學學術地位崇高,在世界各大學中名列前十名之內,該校深感榮幸。交流之項目包括師生與出版物之交換,國際會議與展覽會之主辦,研究之合作及球隊之訪問等。
該校頒贈名譽博士學位予三十國之友人共三百位(其中二百六十七位授予名譽哲士,實即名譽博士),包括政治家、學者、藝術家、宗教家實業家、新聞界領袖等,其中最負盛名者,例如台灣領導人馬英九、日本前任首相岸信介、國會議長灘尾弘吉、產經新聞創辦人鹿內信隆、韓國李瑄根部長、趙永植總長、美國魏德邁將軍及菲律賓總統羅慕斯夫人。
大陸院校(兩岸交流項目)
國際姊妹校 [11] 
英國白金漢大學利茲大學、維爾曼建築學院
德國海德堡大學、席根大學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
泰國曼谷大學等。
2016年優九聯盟(U9 League)成立,透過各校專長領域、教學資源的互補,讓校內學生跨校修習學分、借閲圖書等,並且可進一步申請聯盟內交換、雙學位或輔系。 [2]  優九聯盟是由東吳大學發起,成員包括台北醫學大學世新大學淡江大學銘傳大學輔仁大學大同大學實踐大學共9所創校都超過50年的私立大學,名稱也同時隱含“悠久”含意。 [2] 
2017年宣佈,再加入中原大學、逢甲大學靜宜大學等3校,並改名為“優久大學聯盟”。 [2]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聲譽

依據2014年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世界大學網絡排名,文化大學位列全台私立大學第5,全台第20,世界第723。 [12] 
《2015年港澳台最佳大學排行榜》,中國文化大學榮獲2015年三星級大學美譽,評鑑為中國知名大學
根據2016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行榜,中國文化大學被評為三星級中國知名大學。 [4] 
2013年,未來事件交易所最好傳播學門評鑑全台第三。 [13] 
2013年,台灣《遠見》雜誌發表全台大學聲望調查,在學術互評方面,中國文化大學在觀光、體育運動領域榮獲私校第一,全台排名第六之殊榮。
2014年,Cheers雜誌發表《2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中國文化大學全台綜合排名21名,私校連續兩年第八位。
2014年,《遠見》雜誌發表《企業最愛研究所調查》,中國文化大學在法律和政治領域等,與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台北大學等六所大學共列“金牌學校”之殊榮。

中國文化大學學術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一角 中國文化大學一角
該校創校之初,即成立出版部,至今已出版之書籍多達一千一百餘種,其中甚多該校師長研究之成果。《中文大辭典》為銷路最廣之出版物,全球各大圖書館都列為必備之參考書籍。其它如地圖集,新刊本《清史》、《明史》、《元史》、《金史》、《宋史》、《中華百科全書》、《中華五千年史》都是極具學術價值的鉅着,出版部鼓勵師長編纂大學教科書,已有多種普獲使用。該校與多所大陸出版社簽訂合約,共同出版具有學術價值之書籍。該校發行兩種英文本季刊,即《中國文化》(Chinese Culture)與《中美關係》(Sino-American Relations)由該校教授主編,內容豐富,備受國內外學者之讚譽。

中國文化大學學術資源

中國文化大學圖書資源

中國文化大學圖書館的中外文實體藏書量達140萬冊,在全台灣公私立大學圖書館中排名第五,為私立大學第一名。

中國文化大學學習中心

資源教室 [14] 
曉峯24K
大夏館數位學習中心

中國文化大學文化傳統

中國文化大學校訓

質樸堅毅,這四個字原是蔣介石遺訓,所以亦可作為公共校訓。質是質直,樸是樸素、堅是堅強,毅是弘毅。更簡單地説,質樸是實事求是之意,堅毅是精益求精之意。 [7] 

中國文化大學校歌

作詞:張其昀
作曲:黃友棣
歌詞原文:
中國文化大學校徽 中國文化大學校徽 [14]
華岡講學,承中原之道統
陽明風光,接革命之心傳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必有真知,方能力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所不得,反求諸己。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力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 [7] 
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化大學
其中有云:“陽明風光,接革命之心傳”。關心政局為知識分子之職志。清儒張爾岐曰:“學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亂之源,生民憂樂之本。”實為該校師生共有之抱負。海峽兩岸關係息息相關。該校於1973年成立國內唯一的大陸問題研究所(現名中國研究所),研究之重點自政治制度國際關係擴展至人口、資源、環境、災害、經濟等問題,研究更為深入。1989年,該校邀請趙松喬教授來校訪問,為第一位來華訪問之中國學人,從此學人訪問絡繹不絕,而該校舉辦兩岸學術會議每年都有數次。海峽兩岸關係之改善有賴於文化之交流與堅凝,而非政治意識之對立,此亦為該校追求重要目標。

中國文化大學象徵顏色

華岡學園的代表色是灰、黃兩色,象徵中國文化“輝煌”之意,並且藴含張其昀“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的辦學理念。

中國文化大學學校領導

組織架構
該校之組織架構,依據台灣《大學法》及《私立學校法》之相關規定,除董事會外,下設教務處、學生事務處、總務處、推廣教育部、秘書室、人事室、會計室、圖書館、信息中心、軍訓室及體育室等行政單位;並設有文學院、外國語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社會科學院、農學院、工學院、商學院、新聞暨傳播學院、藝術學院、教育學院等十二個學院之學術單位。此外尚設有推廣教育部,以推動推廣教育。
學校因教學、研究、推廣之需要,設下列學術輔助單位及中心:華岡出版部、華岡博物館、實習農場、華林園農工漁牧實驗場、華岡樂舞實驗劇團、蒙藏學術研究中心、教學研究發展中心、中醫藥研究發展中心、華岡實習廣播電台。

中國文化大學學校環境

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化大學除毗鄰陽明山國家公園外,校舍古色古香的傳統式瓦頂建築風格亦為其特色之一,張其昀曾提及盧毓駿教授在校園建設規畫時欲將華岡學園打造為中國建築的博物館,讓每一種風格的中國建築都能在此處展現,因此今日可見許多“器”字形建築坐落在校園各處。往日多有匾額懸於其上,但隨館樓改建與空間調整,已不多見。學校總土地面積達113公頃,校總區佔21公頃,另有新店華林實驗場92公頃、碧園實習農場約30公頃以及雙溪苗圃地0.06公頃,供農學院學生實習之用。仍持續洽購或洽租鄰近不動產,增加學校空間之發展與利用。

中國文化大學校本部

中國文化大學體育館 中國文化大學體育館
大成館:創校時首先興建的館樓,有匾額“萬里樓”一面,由盧毓駿教授研究周代明堂之設計,為校內館樓中藝術價值最高者,現為新聞暨傳播學院及社會科學院所在,附有興中堂、齊園講堂、實習法庭。
大仁館:主要為八角攢尖頂建築,由盧毓駿教授設計,現為藝術學院、外國語文學院所在。內設學生藝廊,供美術系學生展出作品,五樓及六樓為音樂系的琴房以及供學生演出的三葉聽。別稱“稚暉樓”。
大義館:由盧毓駿教授設計,格局方正,頂樓為天壇式造型,現為理學院、工學院及華岡印刷廠所在,一樓為全年開放之24小時K書中心(學生多暱稱為24K),以及中國信託銀行的存提款機,另館內設有測候儀器供大氣系學生製播華岡氣象報道之用。頂樓西面又名“觀海樓”。大義館與大典館間有空橋相連,名為春秋坊。
大典館:由盧毓駿教授設計,亦為明堂式建築為基礎,但四個突出的角改為圓形的堡壘式建築,舊時用以突顯圖書館所在地“知識堡壘”之意涵。現為文學院、環境設計學院、語文中心、出版部所在。文化大學郵局亦設於此處。
大賢館:現為法學院所在,1F至2F為一般教室,3F則為法學院辦公室、教授研究室。
大恩館:別名華僑塔,又名“開國紀念館”,原為塔形建築,改建後僅稱為大恩館。地下樓層有社團辦公室、1F為階梯教室、2F及10至12F為行政單位所在、3F至7F為一般教室。而8、9F則改為商學院辦公室。
中國文化大學休閒一處 中國文化大學休閒一處
大忠館:別稱“華岡藝術館”,由名建築師王以唐設計,為重檐攢尖頂,附有華風堂劇場、數位學習中心,地下設有華岡美食廣場與大雅館連接。立面左側曉園為創辦人衣冠冢,也是觀賞夜景處。
大孝館:舊時別稱“華岡國術館”,改建後成為教育學院與體育館所在。鄰近道路由於視野遼闊,可俯瞰台北市區,是觀賞夜景的著名景點之一,又名“情人坡”。大孝館被選為2017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排球比賽場地
大功館:為農學院所在,由該校建築暨都市設計系前任系主任徐秀夫教授設計。
大德館兩層樓建築,全部皆為理工學院實驗室。
曉峯紀念館:為一紀念創辦人張其昀(字曉峯)的建築,主要由三棟大樓組成:華岡博物館、圖書館、資訊中心。內部尚有校史室、數位地球中心、歐豪年美術中心、池田大作研究中心。
菲華樓:菲華樓原為教職員宿舍,取名“菲華”緣為紀念菲律賓華僑莊萬里先生於創校伊始首捐巨資。改建後為國際交流中心、展示中心與會議室。
宿舍
大雅館:除與大慈館同為女生宿舍外,五樓以下為華岡美食廣場與社團辦公室。
大莊館:又稱“莊萬里紀念館”,與大倫館同為男生宿舍,此宿舍為套房設計,附有浴室及冷氣。
大倫館:由盧毓駿教授設計,與大莊館同為男生宿舍。
大慈館:與大雅館同為女生宿舍。
國際學舍:國際生宿舍,為套房設計
教師宿舍:套房設計,部分宿舍也提供給大陸交換生居住

中國文化大學其他校區

大夏館 大夏館
大夏館:延平分部現為推廣教育部本部,教室使用率較校本部高出許多。位於建國高架道路下,附近大學院校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北教育大學,鄰近大安森林公園台北市立圖書館。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二段231號。該館於2001年落成,榮獲紐約建築師協會的“2001年度建築設計獎”。
大新館:原台灣新生報舊大樓,位於台北市博愛特區,又稱博愛校區。緊臨東吳大學城中校區;比鄰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台北地方法院、台北地檢署及法務部等多個司法、法務機關。平日主要為法律系三、四年級及法律研究所之課程使用。台北捷運小南門站及西門站即可步行到達。位於台北市延平南路127號。
華林實驗林場: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翡翠水庫附近,原為農林公司文山茶場,為市郊的生態系經營示範區,林場部分在2002年規劃為“文化大學華林植物園”,參與農委會所推動的“森林生態系經營”整合型研究計劃

中國文化大學知名校友

中國文化大學傑出校友眾多,如作家三毛,漫畫家幾米,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國學大師南懷瑾,史學家錢穆,文學家胡蘭成,作家蔣勳,電影導演易智言,金馬獎前主席張昌彥,舞蹈藝術家林懷民曾在此任教。
今有國民黨立委邱毅,京劇藝術家李寶春,日本編曲藝術家櫻井弘二,古箏藝術家樊慰慈,台灣民歌運動領軍人物楊祖珺,2008北京奧運會跆拳道銅牌獲得者宋玉麒,金鐘獎最佳編劇陳世杰等名師皆活躍在中國文化大學的教學一線崗位上。

中國文化大學學術教育界

  1. 鄭明修(中央研究所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
  2. 賴鼎銘(世新大學前校長)
  3. 林欽榮(台灣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4. 曲兆祥(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5. 黃葳葳(台灣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6. 朱芳慧(台灣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7. 劉慧芬(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8. 徐亞湘(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兼學務長)
  9. 陳祥(台灣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10. 李天任(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前校長)
  11. 黎惟東(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12. 江天健(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3. 劉貴傑(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14. 陳思仁(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15. 李銓銘傳大學校長)
  16. 曾光榮玄奘大學副校長兼終身教育處教育長)
  17. 蘇文仁(台灣體育學院校長)
  18. 陳坤檸(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校長)
  19. 吳威志(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20. 尚世昌(致理技術學院校長)
  21. 鄒經宇香港中文大學太空及地球信息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城市住宅研究中心主任)
  22. 曲俊銘(中國文化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前教務長)
  23. 蔣義斌(台北大學教授、前歷史學系主任)
  24. 方誌強(台灣中正大學教授、歷史學系主任)
  25. 李紀祥佛光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長)
  26. 彭培根(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法治界

  1. 鄭小康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法官兼審判長)
  2. 李海龍(台灣地區“最高法院檢察署”特偵組檢察官 )
  3. 高振羣(台灣當局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 )
  4. 陳永德(前台北市議會議員)
  5. 吳三靈(台灣地區“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副局長)
  6. 劉福來(台灣地區“最高法院”法官)
  7. 曾瑞慶(板橋行政執行處處長)
  8. 劉介民(台灣地區“最高法院”法官)
  9. 姚思遠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董氏基金會執行長)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界

  1. 洪秀柱(國民黨前主席)
  2. 朴槿惠(韓國前總統,文學名譽博士)
  3. 章仁香新竹縣副縣長)
  4. 黃玉振(台灣地區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5. 錢薇娟(台灣地區體育委員會副主委)
  6. 許添財(前台南市市長)
  7. 許明財(前新竹市市長)
  8. 劉政鴻(前苗栗縣縣長)
  9. 曹啓鴻(前屏東縣縣長,農委會主委)
  10. 陳亭妃(台灣立法委員)
  11. 翁重鈞(台灣立法委員)
  12. 鍾紹和(台灣立法委員)
  13. 程仁宏(台灣監察委員)
  14. 李復甸(台灣監察委員)
  15. 林錫山(前台灣地區”立法院“秘書長)
  16. 辛江霖(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局長)
  17. 焦仁和(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僑務委員會委員長)
  18. 盧修一(台灣前立法委員)
  19. 馮定國(台灣前立法委員)
  20. 沈智慧(台灣前立法委員)
  21. 趙良燕(台灣前立法委員)
  22. 王世堅(台灣前立法委員)
  23. 陳景峻(台灣前立法委員)
  24. 雷渝齊(台灣前立法委員)
  25. 周荃(台灣前立法委員)
  26. 彭百顯(前南投縣縣長)
  27. 何吉森(NCC內容處處長)
  28. 丁育羣(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
  29. 潘世偉(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政務副主任委員)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傳播界

  1. 李濤(台灣TVBS《2100全民開講》主持人)
  2. 蔡秋安(台灣國家地理頻道亞洲區資深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經理)
  3. 林國泰(温哥華世界日報社長)
  4. 宋晶宜(舊金山世界日報社長)
  5. 郭俊良(洛杉磯世界日報社長)
  6. 郭至楨(公視副總經理兼公共服務部暨行銷部經理)
  7. 丘嶽(台視前副總經理)
  8. 範立達(台灣TVBS董事會法務室資深經理)
  9. 謝向榮(台灣TVBS主播)
  10. 陳雅琳(台灣三立新聞台總編輯)
  11. 敖國珠(台灣三立新聞台主播)
  12. 任立渝(台灣TVBS氣象主播)
  13. 林嘉愷(民視氣象主播)
  14. 餘佳璋(台灣公視國際新聞中心主任兼製作人)
  15. 黃心儀(台灣年代主播)
  16. 高文音(台灣年代主播)
  17. 李文儀(台灣年代主播)
  18. 劉孟竹(台視新聞主播)
  19. 陳剛信(民視總經理)
  20. 胡婉玲(民視新聞部經理)
  21. 張瑞玲(民視主播)
  22. 支藝樺(民視主播)
  23. 常聖傳(民視主播)
  24. 李娜亞(東森主播)戲劇系國劇組
  25. 王佳婉(東森主播)
  26. 邱瑜青(東森主播)
  27. 谷懷萱(東森主播)
  28. 劉寶傑(東森新聞節目主持人)
  29. 何戎(年代主播)大眾傳播學系
  30. 洪淑芬(中天主播)
  31. 張心宇(中天主播)
  32. 戴立綱(中天氣象主播)
  33. 胡志成中視主播)
  34. 許文宜(前中廣新聞總編輯)
  35. 洪蕙竹(公視主播)
  36. 許恆慈(公視主播)
  37. 張雅婷(台視氣象主播)
  38. 鄭富元(華視主播)
  39. 林玉珍(華視主播)
  40. 林清彬(華視主播)
  41. 蘇瑋婷(華視主播)
  42. 連佩貝(華視主播)
  43. 崔慈芬(華視主播)戲劇系國劇組
  44. 嚴瑜玫(年代新聞部副理)
  45. 柯閔超(公視節目企劃、主持人)
  46. 王瑋瑜(台灣交通電視台節目主持人)

中國文化大學文藝界

  1. 幾米(作家、漫畫家)美術系
  2. 三毛(作家)
  3. 林麗珍(無垢舞蹈劇場創辦人)
  4. 蕭宗煌財團法人台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5. 劉若瑀(優人神鼓藝術總監)戲劇系國劇組
  6. 鄭文堂(綠光全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
  7. 蔡明亮(電影導演)戲劇系影劇組
  8. 張作驥(電影導演)戲劇系影劇組
  9. 林育賢(電影導演)戲劇系影劇組
  10. 吳乙峯(導演)
  11. 王小棣(導演)戲劇系影劇組
  12. 蔣勳(作家)
  13. 楊渡(作家)
  14. 駱以軍(作家)
  15. 向陽(詩人)
  16. 張穆庭(文學歌手)
  17. 劉慧芬(戲曲編劇)
  18. 林顯源(戲曲專家)
  19. 徐瑞鴻 (東海堂陶藝工作室藝術總監)
  20. 戴嘉餘(鞋子兒童劇團團長)中國戲劇學系
  21. 呂蒔媛《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 戲劇系影劇組
演藝界
  1. 徐露(京劇演員,小大鵬第一期)
  2. 郭小莊(京劇、影視演員,雅音小集創辦人)
  3. 吳興國(京劇、影視演員,當代傳奇劇場創辦人)
  4. 官晶華(京劇演員、藝人)
  5. 高凌風(歌手)
  6. 崔苔菁(藝人)五專部
  7. 金瑞瑤(藝人)
  8. 柴智屏(製作人)戲劇系影劇組
  9. 王傳一(藝人)
  10. 王偉忠(電視製作人)
  11. 范可欽(廣告人)
  12. 王雪娥-比莉(藝人)
  13. 張晨光(演員)戲劇系國劇組
  14. 陳博正-阿西(演員)
  15. 張俐敏(歌手)
  16. 裘海正(歌手)體育系
  17. 黃鶯鶯(藝人)
  18. 鄭建國(造型師)戲劇戲國劇組
  19. 李明川(造型師)戲劇系國劇組
  20. 甄妮(歌手)
  21. 熊天平(歌手)
  22. 黃維德(藝人)
  23. 蕭薔(藝人)
  24. 任賢齊(藝人)
  25. 洪筠惠(藝人)
  26. 萬芳(藝人)
  27. 辛曉琪(歌手)音樂系
  28. 黃少祺(藝人)
  29. 和家馨(藝人)
  30. 許倩芸(藝人)
  31. 柯雅馨(藝人)
  32. 洪誠陽(藝人)
  33. 施易男(藝人)戲劇系國劇組
  34. 甄珍(藝人)五專部
  35. 趙自強(藝人)
  36. 秦偉(藝人)
  37. 黃少祺(演員)
  38. 陳建州(藝人,前台啤籃球隊副領隊)
  39. 陳楚河(演員)
  40. 樊光耀(演員)戲劇系國劇組
  41. 李漢臣(編劇)戲劇系國劇組
  42. 簡愷樂(東森yoyo蝴蝶姐姐)
  43. 潘裕文(歌手,超級星光大道參賽者)
  44. 盧學睿(歌手,超級星光大道參賽者)
  45. 魏如昀(歌手,超級星光大道參賽者)
  46. 謝佳勳(藝人)
  47. 龍隆(藝人)
  48. 炎亞綸飛輪海成員)已轉校
  49. 黃暐婷(黑澀Girl-Apple)
  50. 楊雅筑(藝人)
  51. 曾昱嘉(歌手,超級偶像參賽者)中國戲劇學系
  52. 林隆璇(歌手)音樂系
  53. 王勁中(黑澀棒棒堂-EDD)
  54. 謝侑良(黑澀棒棒堂-爆Q)
  55. 蘇慧倫(藝人)
  56. 蘇霈(藝人)戲劇系國劇組
  57. 柯震東(藝人)體育系
  58. 吳仲強(藝人)
  59. 謝依霖(演員)戲劇系
  60. 任佑明(藝人)
  61. 利晴天(藝人)
  62. 任祐成(藝人)
  63. 房思瑜(藝人)中國戲劇學系
  64. 許瑋甯(藝人)中國戲劇學系
  65. 李鴻其(演員)中國戲劇學系
  66. 陳彥允(歌手)中國戲劇學系
  67. 劉承恩(演員)中國戲劇學系,中國戲劇學系專任助教
  68. 顏仲瑄(歌手)中國戲劇學系
  69. 王肇緯(演員)
  70. 許光漢(演員)《想見你》男主角
  71. 巫建和(演員)
  72. 孫陽(演員)《過春天》男主

中國文化大學體育界

  1. 宋玉麒(2008北京奧運會跆拳道銅牌)
  2. 楊淑君(跆拳道運動員)
  3. 胡金龍(美國職棒洛杉磯道奇選手)
  4. 楊清瓏(緯來體育台名球評)
  5. 洪一中(中華職棒Lamigo桃猿總教練)
  6. 吳復連(中華職棒La New熊前教練)
  7. 蔡昱詳(中華職棒La New熊前教練)
  8. 徐生明(中華職棒興農牛前總教練)
  9. 劉家齊(中華職棒米迪亞暴龍前總教練)
  10. 吳思賢(中華職棒兄弟象教練)
  11. 林易增(中華職棒兄弟象二軍總教練)
  12. 李居明(中華職棒兄弟象前教練)
  13. 羅國璋(中華職棒統一獅守備教練)
  14. 呂明賜(中華職棒La New熊前打擊教練)
  15. 趙士強(中華職棒誠泰蛇前總經理)
  16. 林朝煌(中華職棒中信鯨選手)
  17. 杜章偉(中華職棒中信鯨選手)
  18. 黃杉楹(中華職棒興農牛選手)
  19. 凃壯勳(中華職棒統一獅選手)
  20. 凃鴻欽(中華職棒三商虎選手)
  21. 陳江和(中華職棒兄弟象選手)
  22. 許峯賓(中華職棒統一獅選手)
  23. 劉育辰(中華職棒統一獅選手)
  24. 江仲豪(中華職棒兄弟象前總教練)
  25. 邱俊文(中華職棒中信鯨選手)
  26. 黃廣琪(中華職棒兄弟象選手)
  27. 曾揚嶽(中華職棒興農牛守備教練)
  28. 許國隆(中華職棒興農牛選手)
  29. 鄭幸生(中華職棒味全龍教練)
  30. 陽介仁(中華職棒興農牛投手教練)
  31. 陳彥成(中華職棒時報鷹選手)
  32. 張耀騰(中華職棒時報鷹選手)
  33. 沈俊忠(中華職棒時報鷹選手)
  34. 尤伸評(中華職棒時報鷹選手)
  35. 李仲弘(中華職棒味全龍選手)
  36. 林琨瑋(中華職棒米迪亞暴龍投手教練)
  37. 張見發(中華職棒味全龍選手)
  38. 黃清文(中華職棒味全龍選手)
  39. 林琨瀚(美孚巨人隊教練)
  40. 陳憲章(中華青少棒隊投手教練)
  41. 張永昌(中華職棒兄弟象選手)
  42. 洪玲瑤(國泰女籃總教練)
  43. 劉中興(網球球評)
  44. 林志傑(SBL台啤隊選手)
  45. 呂政儒(SBL裕隆隊選手)
  46. 陳暉(SBL緯來隊選手)
  47. 許凱傑(SBL緯來隊選手)
  48. 羅興樑(SBL幼敏隊選手)
  49. 呂家豪(SBL幼敏隊選手)
  50. 周俊三(SBL台啤隊教練)
  51. 簡明富(SBL台銀隊選手)
  52. 蔣彭龍(枱球國手)
  53. 張榮麟(枱球國手)
  54. 吳珈慶(枱球國手,2005九號球世界冠軍)
  55. 楊鈞芪(中華台北奧運射箭代表隊選手)

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界

  1. 周俊吉信義房屋董事長)法律系
  2. 陳清彬(台糖董事長)勞工所
  3. 徐光宇(台灣星巴客總經理)新聞系
  4. 尹衍梁潤泰集團總裁)史學系
  5. 魏朝宗(美國加州宗宗珠寶集團董事長)市政系
  6. 黃國燦(中嘉網絡行銷長)中文系
  7. 郭倩如(睿芙奧藝術集團執行長暨總經理)法文系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