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單絃

鎖定
單絃的演出形式最初是一人手持八角鼓擊節,一人以三絃 伴奏演唱,時稱“雙頭人”。清光緒六年(1880)前後,有旗籍子弟司瑞軒(藝名隨緣樂)自編曲詞,自彈自唱於茶館,貼出的海報上寫着“隨緣樂一人單絃八角鼓”。自此單絃作為一個獨立曲種傳開。
中文名
北京單絃
別    名
單絃牌子曲
起源地
北京
流行時間
清乾隆、嘉慶年間
非遺保護單位
北京曲藝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 

北京單絃單絃歷史

北京單絃表演 北京單絃表演
單絃產生於北京,又稱單絃牌子曲。是清乾隆、嘉慶年間,在北京的滿族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説唱藝術。唱時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八角鼓由説唱者自己搖或彈)裏的一種自娛娛人的演唱形式。八角鼓是滿族的一種小型打擊樂器,鼓面蒙蟒皮,鼓壁為八面,七面有孔,每孔繫有兩個銅鑔片,以手指彈鼓或搖動鼓身使銅片相擊而發出聲音。演唱時,演員手持八角鼓,故又稱之為“唱八角鼓”的。今能見到的最早的單絃曲詞,是清嘉慶九年(1804)華廣生所編《白雪遺音》卷三中之《酒鬼》。

北京單絃單絃門派

清末民初,許多單絃票友下海賣藝,出現了不少著名唱家,很受羣眾歡迎。他們當中有善唱時調小曲者,有善唱昆高曲牌者,這些曲調多被納入單絃唱腔曲牌中,使單絃唱腔曲牌增多,表現力增強,目前所知單絃曲牌計有一百餘支。這一時期,是單絃藝術發展的全盛時期。眾多的名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風格。最享盛名的有榮、常、謝、譚四大流派。

北京單絃榮派

榮派創始人榮劍塵(1881-1958),北京人,滿族,姓關爾佳,名榮勳,字健臣,後改為劍塵。他先為票友,1901年拜明永順為師,成為專業演員。他吸收北京高腔的唱法,形成自己的風格。嗓音甜潤清脆,唱、演、説白細膩動人,所演唱的《細侯》《風波亭》《杜十娘》最為感人。

北京單絃常派

常派創始人常澍田(1890-1945),字雨培,署名夢僧,又名趙蘭波,北京人,滿族。父親、伯父均為著名八角鼓票友。常澍田12歲開始走票,1910年正式下海演唱,後拜單絃名家德壽山為師。他的聲音高亢甜潤,吐字清晰有力。既善唱豪放風格的曲目,也善演輕鬆幽默的作品。尤以運用聲音模擬各種類型的人物見長。有獨到的八角鼓敲擊法,為後代藝人所繼承。擅演曲目有《胭脂》《挑簾裁衣》《金山寺》等。

北京單絃謝派

謝派創始人謝芮芝(1882-1957),北京人。初為八角鼓票友,後下海,拜師王六順。他嗓音寬厚,以乍音巧腔著稱。善以聲音塑造不同性格、身份的人物。颱風温文儒雅。擅演曲目有《高老莊》《沉香牀》《武松》等。

北京單絃譚派

譚派創始人譚鳳元(1898-1964),滿族,北京人。他演唱單絃得自家傳,後因酷愛京韻大鼓,曾拜劉寶全為師。本世紀30年代後期,專唱單絃,他創有獨到的“蓋弦”唱法,韻味醇厚,聲音高亢宏亮,俏麗挺拔,低音迂迴婉轉,成為後學的楷模。《打漁殺家》是他享名的曲目之一,其中〔太平年〕一段是敍述蕭恩打漁時,與李俊、倪榮見面的情節,唱腔峭立挺拔,把蕭恩年邁的英雄形象鮮明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單絃的曲目多根據《聊齋志異》《今古奇觀》《水滸傳》等小説改編,如《胭脂》《杜十娘》《武十回》等等;也有不少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生活的曲目,如清末的《窮大奶奶逛萬壽寺》、民國時期的《秋瑾起義》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單絃藝術得到進一步發展,除有大量新創作曲目外,在唱腔音樂上、表演形式上都有所變革,如增加男女對唱、單絃牌子曲聯唱、表演唱等。享有盛譽的演員有曹寶祿、石慧儒、趙玉明、馬增蕙等。20世紀80年代以後,單絃票友的活動再度興盛起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