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喬治·茨威格

鎖定
喬治·茨威格(英語:George Zweig,1937年5月30日-),美國物理學家及神經生物學家,因與默裏·蓋爾曼分別提出夸克模型而聞名。茨威格生於俄羅斯莫斯科一猶太家庭,原本要在理查德·費曼的指導下成為粒子物理學家,但後來轉往研究神經生物學。他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麻省理工學院任職科學研究員,但於2004年轉投金融行業。
中文名
喬治·茨威格
外文名
George Zweig
國    籍
美國
出生日期
1937年5月30日
職    業
物理學家、神經生物學家

目錄

喬治·茨威格經歷

質子和中子及介子 質子和中子及介子
強子(質子和中子及介子)-內部結構模型圖茨威格於1957年畢業於密歇根大學,隨後到加州理工學院當研究生,期間在1964年提出了夸克這一概念(與默裏·蓋爾曼同期,但兩者為獨立研究)。因為他推測這粒子共有四種,跟撲克牌一樣有四種花色,所以茨威格給它們起名叫“艾斯”(Aces,撲克牌中的A)。夸克的引入是粒子物理學的一項重要里程碑。
像蓋爾曼一樣,他也意識到強子(例如質子和中子)的多項重要特性,可以通過其他構成粒子的三重態來解釋(茨威格叫這些構成粒子艾斯,蓋爾曼則叫它們夸克),而這種新粒子的強子數及電荷為分數。跟蓋爾曼不一樣的是,茨威格能想到夸克模型的部分起因是,他當時在研究φ介子變成ρ及π介子的衰變,而這種衰變的發生率比理論的預測值要低得多,這種特性叫OZI規則,其中“Z”指的就是“茨威格”。在後來的技術詞彙來説的話,也就是最後蓋爾曼説明了“淨夸克”(夸克本身),而茨威格則説明了“組夸克”(淨夸克及其周圍的膠子場)。
就像天體物理學家約翰·葛瑞賓指出的那樣,由於蓋爾曼對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分類的貢獻,獲頒196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實至名歸;但當時夸克理論仍未被普遍接受,因此在他的獲獎原因中並沒有列出。後來,夸克理論成為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一部份,據推測諾貝爾委員會大概認為,不可能在不再度授獎予蓋爾曼的情況下,肯定茨威格對最先詳細解釋理論後果,及提出它們可能確實存在的貢獻。然而,費曼還是在1977年提名了蓋爾曼和茨威格,去角逐物理學獎,這大概是費曼所作的唯一一次諾貝爾提名。無論如何,儘管茨威格對現代物理的這項中心理論,有着如此的貢獻,他到現時還是沒有被授予諾貝爾獎
後來茨威格轉而研究神經生物學,並研究過聲波是在人類耳朵的耳蝸中,是如何被轉導成神經電訊號的。在1975年,他在研究耳朵時,發現了連續小波轉換。茨威格在2004年後於紐約長島的一間金融科技公司裏工作。

喬治·茨威格獎項及榮譽

麥克阿瑟獎(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