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喬治·皮杜爾

鎖定
喬治·皮杜爾(Gerorges Bidault,1899年10月5日一1983年1月27日),法國政治家,抵抗運動領袖,戰後戴高樂臨時政府外交部長,第四共和國時期出任過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戴高樂重新執政後,成為堅定的反對派。為阻止法國同意阿爾及利亞獨立,成立全國抵抗委員會,並轉入地下鼓吹恐怖活動,1962年流亡巴西,1968年回國後只參加些象徵性活動。
中文名
喬治·皮杜爾
外文名
Georges Bidault
國    籍
法國
出生日期
1899年10月5日
逝世日期
1983年1月27日
畢業院校
巴黎大學
信    仰
天主教
性    別

目錄

喬治·皮杜爾生平

1944年巴黎解放時和戴高樂在一起 1944年巴黎解放時和戴高樂在一起
喬治·皮杜爾,法國二戰抵抗領袖和第四共和國政治家。巴黎大學畢業,1925年獲歷史地理學位,初為歷史教員,後加入天主教民主黨,1932年創辦左翼天主教報紙《黎明報》,為外交專欄撰稿。大戰爆發後入伍,1940年在對德作戰中被俘,後獲釋遣返。在南方開始抵抗運動,發行地下刊物《自由報》。不久任戰鬥的領導成員,並與自由法國建立聯繫。在里昂受穆蘭委託,組成新聞和報刊局,專事發布國內抵抗運動的新聞,宣傳各派抵抗力量的團結,擁護戴高樂為抵抗運動領袖。1943 年5 月,代表天主教民主黨參加民族抵抗委員會,6 月接替因落入德國人之手而自殺的讓·穆蘭,在被佔領的法國擔任全國抵抗委員會主席。努力調解抵抗運動內部的矛盾。他是法國國內抵抗力量的最高官員,在國內一直堅持到解放,盟軍開進巴黎那一天他才公開露面。巴黎解放後,出任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外交部長。任內取得美、英、蘇三大國對臨時政府的承認,並簽署《法蘇同盟互助條約》和《法英同盟互助條約》,鞏固了法國的國際地位。1945 年曾代表法國出席舊金山會議,簽署聯合國憲章 [1] 
1946年下半年主持聯合政府 ,1947-1948年再度任外交外交部長,他一貫主張壓制德國、統一歐洲,連共產黨國家在內一致接受美國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1948年共產黨在捷克斯洛伐克接管政權以後,他開始就建立強大的西歐聯盟和北大西洋聯盟開始談判,接着在49年10月到50年7月第二次出任法國總理(1949年10月-1950年7月)。在任國防部長(1951-1952)和外交部長(1953-1954)期間,他支持法國控制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1958年第四共和國告終後,他強烈反對戴高樂的政策。同年,作為法國國民議會議員的他成立新的右翼基督教民主黨,1959年10月被控犯有危害國家安全罪。1961年他成立全國抵抗委員會,和蘇爾·薩蘭將軍一起鼓吹恐怖活動以防止阿爾及利亞獨立。並轉入地下,宣佈戴高樂政府為非法,1962年逃離法國,1963-1967年避居巴西,1967年移居比利時。戴高樂政府在1968八月風暴中倒台後回到巴黎,但不再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77年任基督教民主黨名譽主席 [2]  。著有《從一個抵抗運動到另一個抵抗運動》、《問題》等。

喬治·皮杜爾軼聞

在一次會議上,皮杜爾頗為熱切地懇求英國和美國援助法國,反對印度支那的共產主義。他講完之後,丘吉爾相當生硬地回答説:印度支那基本上是法國的事,法國應當自己解決。他説話時激昂的語氣頗使人愕然,因為丘吉爾並不是反對殖民主義的人。丘吉爾快講完話的時候,忽然意識到剛才對皮杜爾講得太尖鋭了,於是,他以鄭重其事的口氣説:“我説這些話是因為四十年來我一直站在我們的法國同志一邊,支持他們力求保衞祖國免遭滅頂之災的危險。請諸位永遠不要忘記,今天坐在我們中間的皮杜爾先生是熬過整個被佔領期間的漫漫長夜的。他日日夜夜,時刻都有喪生的危險。當《馬賽曲》歌詞中所説的光榮日子破曉之時,他在凱旋門下等待我們。他因此贏得了整個自由世界永久的感激之情。”丘吉爾結束講話時,聲音哽咽,在房間裏的人聽了都深受感動。皮杜爾雙手捂着臉。艾森豪威爾顯然被感動了,首先是由於丘吉爾非凡的口才,其次是瞭解到皮杜爾先生曾是德國佔領者在法國的四年內最想捕獲的通緝對象。丘吉爾講完後的片刻功夫,寂靜無聲。接着,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用法語説:“喬治,你聽了這一席讚詞以後,總得有所表示吧。”這句話固然風趣,但卻破壞了當時動人的氣氛。
參考資料
  • 1.    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編委會.《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第2冊450頁
  • 2.    李巨廉、金重遠.《第二次世界大戰百科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7月